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刍议

时间:2022-10-25 08:54:11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刍议

【关键词】新闻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记者是社会的、时代的记录者,其社会使命如同史家一样神圣:今天的新闻正是明天的历史。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时代要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意义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正确舆论导向。真实是导向的基本前提,离开真实,导向正确就成了一句空话。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上。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舆论导向,必然是错误的导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但不能起到正确导向作用,反而会因为误导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新闻媒体还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民意表达的责任,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的是正确的参考,虚假不实的信息提供的是错误的参考。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媒体本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美国著名报人约翰・德莱恩对这一点论述得十分明确:“新闻记者的职责与史家相同,就是不顾一切寻找事实真相。”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直接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赢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础。那些得到受众欢迎的媒体,都是因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中提高了知名度,赢得受众信任,树立了权威性,提高了公信力。

新闻的真实性,还关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媒体的引导功能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现的。编辑记者是新闻媒体的主体,编辑记者素质的高低决定媒体和新闻报道水平的高低,决定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高下。新闻记者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承担着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因此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但是如果私心作祟,为了一己私利,甚至编造虚假新闻,其个人诚信度必然大打折扣,甚至被公众唾弃,身败名裂。

总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新闻界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多年来,我国新闻战线也正是因为坚持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全面、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重要新闻事件,揭露和抨击了违法乱纪、等种种不良现象,从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促进了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近年来,一些虚假新闻、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出现在一些新闻媒体上。严厉查处虚假新闻,严把新闻真实性这道关,并以此带动新闻队伍建设,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保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根源

一段时间以来,从“纸馅包子”到“华南虎照”,虚假新闻层出不穷。纵观这些虚假新闻,不外有如下一些特征:

道听途说,不予核实。2005年,某报报道一位青年科学家和一位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将结婚的消息。当事人后来称作者从未采访过她,该报也确认系刊发时听信误传,未及与文中所涉及的两位当事人作求证。像这种不向当事人求证的违规行为,在媒体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不到现场,偏听偏信。随着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采访技术越来越发达,途径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便捷。但与此同时,采访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记者不到现场,只是从网络上拿别人现成的报道充自己的作品。有的记者只凭电话采访就写新闻,很容易得出片面不实的报道。

蓄意编造,凭空联想。兰州某报曾发表了耸人听闻的一则消息《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后来证实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仔细分析,这篇报道之所以严重失实,关键就在于记者在采访时没有进行深入调查,而是主观猜测,看到残肢等就联想到肢体被煮熟,并由此推断是一起杀人碎尸案,从而造成了恶劣影响。

稿费,赏金。现在社会有一批自由撰稿人,专事从境外媒体和网络上收集新闻,剪剪贴贴,修修补补,就成文发稿。如果编辑把关不慎,就会导致报道失实。

常识失判,把关不力。2006年6月,某报报道了《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的消息,说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先后有5名法官被中纪委、最高检或逮捕,其中卷入调查的法官、律师多达数十人,由于人数太多,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此消息引起极大轰动,后经深圳当地媒体核实,纯属子虚乌有。作为常识判断,怎么可能由纪委来代管法院的日常工作呢?像这样一张司法专业类报纸都会出现司法常识失判的问题,其他报纸上经常出现类似常识性的错误也就不足为怪了。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一个重要的根源是在大力提倡市场化和媒体产业化的今天,媒体作为一个商业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与同行的竞争,竞争信息量、竞争独家报道、竞争发行量、竞争广告、竞争受阅率、竞争收视率、竞争点击率、竞争社会影响、竞争品牌价值,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竞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择手段竞争的结果就是,大量偏离新闻理念和基本原则的虚假新闻、夸大新闻、猜测新闻、不实新闻、片面新闻、低俗新闻等不断涌现。

杜绝假新闻时不我待

虚假新闻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人民群众对此意见也很大。杜绝假新闻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每个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首先要对新闻工作者加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虚假新闻之所以不断出现,与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放松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为经济利益而背弃社会责任、违背职业道德有直接关系。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力弘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严格遵守新闻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扎起防止虚假新闻的“篱笆墙”。

另外,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在采访的第一阶段即严格把关,洞悉新闻来源的真伪,分辨事件的真相,揭示并深入了解和掌握事件的本质,从而作出报还是不报以及如何报的决断。当前,随着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媒体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带来商业化倾向和记者队伍结构与心态的变化,使部分都市类媒体记者片面追求报道的娱乐性、轰动性、可看性,而不愿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深入采访、探究与细致观察上,以至于不惜捕风捉影,甚至凭空捏造。尤其是由于当今记者队伍普遍年轻,阅历不深,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的作风缺乏,对通讯员供稿、网络采访或传稿、采访对象提供现成材料的过于依赖,使得很多新闻因未能直接进入现场并与采访对象接触而失真。因此,对于读者的报料,记者必须第一时间亲临现场采访,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获取当事人及利益无关方等多方的证实。未到现场的报料新闻则不能轻易发稿,更不能滥用材料改写。

第三,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新闻工作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好新闻从业人员,防止虚假新闻。实践证明,把思想道德教育、职业培训与新闻战线的整体管理、各新闻单位的内部管理相结合,加强和完善体制、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新闻工作运行机制,是防范虚假新闻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假新闻无见报的可乘之机。要着力健全制度,强化自律,完善制止虚假新闻的长效机制,从采访、编辑、校对、审读、阅评等各个环节完善新闻制作流程和管理规范,落实防范假新闻的措施。

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严格执行纪律,把防范虚假新闻的措施落实到每一篇稿件、每一个新闻节目的采编制作播发过程中。坚持“三深入”,落实“三贴近”,坚持新闻真实性,让新闻报道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充分检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上一篇:风光摄影意境之我见 下一篇:浅析媒体活动策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