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焦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5 08:23:07

20世纪50年代以来焦研究综述

摘 要: 近百年来,焦研究的范式不断变化,研究也渐趋深入。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以来,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研究者对焦的审视也趋于全面和客观。总体来说,呈现出几个特点:焦的心学实学兼顾的思想备受人们关注;焦的著作已被学者深入探讨;研究范围和形式都突破了之前相对单一浅薄的局面,呈现出多元化、多视角、多层次的态势。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焦 研究综述

Abstract: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Jiao Hong was in flux, and the research has also gradually in-depth. Especially since the nineties, the research of Jiao Hong into a new active period, the researchers review Jiao Hong also tend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In general, it presents several feature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Jiao Hong’ idea; The books written by Jiao Hong has been approached by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angles; Research scope and form are breached, showing a tendency of diversificati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ulti-level.

Key words: Since the 1950’s Jiao Hong Research review

焦是万历十七年状元。他学问广博,涉及经学、史学、文学、哲学、宗教、金石文字等各个方面,也是一位有名的藏书家。《明史》这样评价焦“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①由此可见,焦学问在明末清初得到普遍认可。焦作为明代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享誉当世,但后世对其真正意义上地研究始于民国时代。

1938年容肇祖的《焦及其思想》可以说是开焦研究的先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晚明文学热,有一些学者因追溯公安派的思想渊源而研究焦,如嵇文甫在《公安三袁与左派王学》中将焦划归左派王学系统,并提及他与袁宏道的师友渊源。其后郭绍虞于1947年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将焦作为“公安派之前驱”之一,开始对焦的思想和文论与公安派的文学主张的内在联系有了较深入地探讨。

在此之后出现长达几十年的研究空白期,在这期间一些论著若提及焦也只是因为焦提供了研究李贽其人及思想的辅助资料,并没有专门论述焦的论文及专著出现。

到了八十年代,焦学术思想研究受到了海外学者尤其是台湾学者的青睐。李焯然发表《焦及其》,这只是一个开始。随后钱祖新《焦与晚明新儒学的重建》一书将焦个案研究放置于晚明乃至清代整个儒学重建过程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但是作者注重的只是焦思想本体论一面,其他方面却被忽略了。余英时《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学中智识主义的传统》、《重访焦的思想世界》等一系列关于焦的论文中都传达出焦兼治心学与考证的思想,他的这些思想被后人接受,影响很大。如林庆彰就采纳了其思想,在《明代考据学研究》中专列一章的篇幅,详细介绍焦的考据学成就、特点、缺点。

九十年代关于焦研究的专著取得了很大成绩。李文琪的《焦及其》分析了《国史经籍志》的成书依据与传本,介绍了其体例、分类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焦目录学成就的代表性著作。李剑雄先生的《焦评传》“以精炼的语言概述了焦氏的生平、治学路数及其成就,用翔实的材料支持其纲目鲜明的评述,使读者可以从此书大致把握焦氏的造诣和学术地位,是迄今比较完备的一本论述焦氏学术评传。”②

到了21世纪,人们对焦的研究才开始走出那些固有的研究模式,开始尝试新思路。以《俗书刊误》为例窥探焦治学的态度,亢学军从《焦氏笔乘》中探讨焦的考据学成就,韩春平从焦与金陵通俗文学之间的特殊关系下手,详细介绍了焦参与小说和戏曲创作、评点等活动的具体情况,焦自云、汪永平从焦归隐泉林的生涯为切入点,通过这个时期焦的治学活动探讨其学术思想,刘开军从焦学术交谊下手,研究焦对李贽和徐光启的影响,白静对焦以禅意为最高境界的佛教诗学观进行深入阐释,黄熹以焦思想为中心论述了晚明儒学转向说的缺陷,吴正岚从焦《易筌》对关澄的易学沿革及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做了深入探索。其次做到了全面化,这主要体现在对焦研究时不仅看到了其学术价值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注意到了他治学不严谨、思想保守的情况,这些不足也都在论文中展开了论述,这样就对焦的评价就更全面、更公正。

一、 著作等身――焦其作

焦一生著述颇多,可以用“著述等身”来形容。焦在史学方面著作很多,代表作是《国朝献征录》、《国史经籍志》等等,此外《澹园集》、《焦氏笔乘》中的一些传记也有史料价值。这些仅仅是他作品的冰山一角,可见其作品包罗万象。《俗书刊误》12卷,是焦在文字学和考据学方面的代表作。《玉堂丛语》、《焦氏类林》、《明世说》是焦所著的三部“世说体”小说。焦在经学、心学、子学方面的著作,还有《焦弱侯问答》、《易筌》、《老子翼》、《庄子翼》等书。

焦的《国史经籍志》、《国朝献征录》等史学著作最引人注目,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可焦史类著作的疏漏也一直受人诟病。王炜民《从看焦》从《四库全书存目》十三种分类介绍焦的著述,从中可以看出焦的学识广博、著述宏富,对明代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也很值得一书。还有作者从《四库全书》及《总目》入手,主要是为了驳斥《四库全书》及《总目》对焦评价的不公正之处。展龙《焦著述提要补正两则》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关于《国朝献征录》、《国史经籍志》的两条提要分点一一驳斥,还焦一个清白。

关于《国朝献征录》的研究有杨波的《焦的文献价值》、展龙的《焦征引文献考》、胡永容和杨波的《焦与》、展龙的《论焦的史料价值》,展龙的《焦的编纂及版本流传》,由此可见,《献征录》研究时间和作者都很集中,研究方式一般都是作者从文献考据学入手,对其文献、史料价值、版本流传、编纂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没有多少突破,研究方式和研究思路都很传统。

焦的《俗书刊误》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虽然这部书学术价值极高,可是现只有《研究》、李彬《前四卷所列俗字的分类研究》、、李焕荣《焦小学研究的文化解读――论的成就与失误》这为数不多的几篇学术论文专门研究焦这部著作。这些论文从文字学、音韵学角度对《俗书刊误》一到四卷所收俗字进性归纳总结,就其成绩和失误做点评。

焦三部“世说体”小说《焦氏类林》、《明世说》、《玉堂丛语》,学界对其关注微乎其微,《明世说》已散佚不再赘述,但《玉堂丛语》、《焦氏类林》却值得深入研究。李焯然《焦及其》只将其版本流传、成书经历、与《世说新语》和《焦氏类林》的区别以及取材不加注的缺陷写了出来,强调的是其史学价值。文章于考论中总结自己的观点,只是内容很单薄,论述很浅显,没有把《玉堂丛语》的内在价值挖掘出来。兰伟硕士论文《焦研究》对其成书、版本流布、体例风格、文献征引、及其价值做了深刻探讨。作者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不仅注意收集官方史料,而且对明人文集、笔记、方志和其它文献等和《玉堂丛语》相关的史料也很关注,意图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然而作为焦的“世说体”小说《玉堂丛语》,兰伟却只将其定位于史料笔记,仅从史学角度分析这部著述,显然是不够准确的。胡翠娈《焦研究》以《焦氏类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考论结合的方法把《焦氏类林》放在“世说体”小说发展的长河中探究其自身的特点及其独特的小说价值。文章按照梳理研究现状、探讨写作背景、分析分类体例、考论文章选材、分析了小说性最后总结其价值的写作思路,全面分析了《焦氏类林》。但是这样面面俱到的写作模式却忽略了《焦氏类林》笔记体小说的特性,不能很好地表现其文学性。

亢学军《从看焦的文献考据学成就》从焦考据学思想入手结合晚明学风地演变得出焦考据学的得与失。史振卿《研究》拓展了前人研究成果,打破前人只是关注《国朝献征录》、《国史经籍志》等史学代表作的传统,从《焦氏笔乘》的史料考据学成就和《焦氏笔乘》中关于《史记》的讨论,来探究焦的史学成就。作者这种从小处着手,面向多方位的研究方式值得提倡。陈瑞芳《从看焦文献考据学研究》,开拓研究领域――《焦氏笔乘》中有大量诗歌考证与医方辑录的条目,但目前研究资料表明,关注者甚少,所见焦考据学研究的文献中,只有林庆彰先生《明代考据学》和李剑雄先生的《焦评传》中有就《笔乘》中的诗歌考证进行论述,而述及 医方者仅龚仕明《焦氏笔乘医方杂识》。③作者从《焦氏笔乘》中,焦考订诗歌、辑录医方两方面来进一步讨论焦考据学成就,据此全面探及《焦氏笔乘》中所反映出的焦反对空疏学风及学术经世的文献考据学思想,以及考据实践在晚明学风转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心学的绝唱,实学的序曲――焦学术思想

焦生于古学复兴运动之后,再加上江南深厚的文化传统,从小就培养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博览多识的习惯,“传癖书淫,成于结发”④,并注重经学,“以经学为务,于古注疏,有闻必购读”。焦学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心性之学即会通派王学,一种是经世之学即各种实用的知识学问。

向燕南《焦学术特点及史学成就》写焦的学术特点主要论述了焦的史学成就,焦治学博而精审,正可谓“义例精而权量审,闻见博而取舍严”。③蔡锦文《论焦的哲学思想》从尽性命之学、“百姓日用为道”的泰州学派特质、禅学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四方面来写焦的哲学思想。张学智《焦的和会三教和复性之旨――兼论中国文化的融释精神》文中主要阐释了焦的学术思想。作者认为他的思想,是泰州学派中精英一脉与当时学术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焦的思想和学术鲜明地体现了融通儒释道的特点。因此才有人说焦“不仅是提供了明代的新儒学,而且提供了整个的中国哲学传统。”④张学智的《明代哲学史》中有“焦的儒释道三学”一章,对焦的分析代表了焦研究的新水平。张学智综合考察了焦儒、释、道三教思想,并将前人一直忽略的问题――焦的“礼”即“理”的观点给出合理解释,他认为这种形而上的解释角度很新鲜,在同一时代很少见。

刘海滨《焦与晚明会通思潮》沿着前人的研究方向――焦与性灵文学的思潮的关系开始探索,一方面考察焦的自身思想、学术的形成及其内部的关系,揭示焦在思想史上的典型意义,另一方面,以焦为中心,通过考察他的思想渊源以及与同时代人物的交往,研究焦与时代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虽有会通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却没有接受当时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思想,可见焦的会通思想并非没有疆域。焦对佛教是抱宽容吸收态度的,是一位著名的三教归一论者,写过不少谈佛的文章,散见于《澹园集》、《焦氏笔乘》中。谢京恩的《焦与佛教》,首次对焦的佛学思想进行专门的研究,将焦定位为心学家中的佛教居士,此研究对焦与佛教关系的探讨大有裨益。施锡美的《焦庄子翼研究》一书借焦《庄子翼》一书,阐明焦融通儒、释、道三家的具体内涵,但因对焦《庄子翼》一些基本思想的误读,如焦对郭象注看法的认识,使得文章的结论有所偏失。

龚鹏程《晚明思潮》一书有一章专门论述焦,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论证焦在晚明思想史中的地位与意义,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焦的道家思想。白静的博士论文《焦思想研究》详细阐明了焦儒、释、道合一的思想,并在整个思想大背景下谈他的文学思想。作者关于焦道学研究是在龚鹏程所论的基础之上,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焦的文学思想,主要是探讨焦的性灵说和诗学观。黄熹《焦三教会通思想的理论依据》深入讨论了焦思想里知性与三教融合的关系及三教会通的依据这两方面的问题。黄熹基于对焦思想的考察和对理学背景中“尊德性而道问学”问题的分析,可发现以余英时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焦与儒学自身均存在误读。黄熹还分别从《老子翼》、《庄子翼》为出发点研究焦,更为焦三教会通思想找理论和逻辑根据,对焦思想研究极为透彻。吴正岚《焦对吴澄易学的沿革及其学术史意义》由焦《易筌》对吴澄易学的沿革,可以考察明代中后期汉易学发展的思想资源。焦《易筌》对吴澄易说多有吸收亦有自己独特之处――以汉代文献为考证的决定性依据。

这些研究焦思想的文章主要集中于论述其会通思想,或深入或浅显,都阐述了焦对“心学”孜孜不倦地追求,融通儒释道的特点,焦史学经世的天下情怀、易学的学术意义等都受到学者的关注,可以说焦学术思想深邃博大,值得更多学者探讨。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剑雄,《焦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M],上海古箱出版社,2007

[3] 刘海滨,《焦与晚明会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

[5] 容肇祖.焦及其思想[J],燕京学报,1938(23)

注解: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第7392页。

② 刘海滨,《焦与晚明会通思潮》[D],2005。

③ 何满子《焦与》[A].见《焦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④ 陈瑞芳,《从看焦文献考据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⑤ 焦,《澹园续集》卷五《答薛鸿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56页。

⑥ 焦,《澹园续集》卷一《刻两苏经解序》,第750页。

⑦ 顾起元,《玉堂丛语・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第1页。

⑧ 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上海古箱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上一篇: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几点建... 下一篇: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引进“热”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