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医阴阳学说,避免治疗方向性错误

时间:2022-10-25 08:16:28

认识中医阴阳学说,避免治疗方向性错误

中医学至今仍需用“阴阳”来解释医理,让人感觉非常落后、非常“土”,非常不科学。想当年刚人中医学院时,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课就是讲阴阳,确实难以接受、无法理解。

但经过近40年的学习、研究、临证,逐渐体会到,用阴阳理论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指导治疗真是太重要、太有用了,是避免在诊断、预防治疗疾病中犯方向性错误的最重要理论。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其实,阴阳学说原本不是中医学特有的理论,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解释宇宙万事万物发生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认识方法。这种思想在战国一西汉前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有着普遍的运用。

直到现代,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仍有不少关于阴阳的痕迹,如:“阳刚之气”“阴天”“阳奉阴违”“阳性阴性”“阳极阴极”等等。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于这一时期,医家们对人体的构成、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养生方法等,很自然地借用当时的阴阳学说予以说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

如何认识抽象的阴阳

虽然,阴阳学说比较抽象,但是在用其解释复杂的人体现象时却起到了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观察和体会到许多事物或现象有相反的特点,比如:我们生活的空间,在上是“空虚”的天,在下是“坚实”的地;每天分为明亮的白天和漆黑的夜晚;一年的季节有炎热的夏天,也有寒冷的冬天;整个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两大部分;火是向上升腾而温暖的,水是向下流动而寒凉的等等。

对事物、现象表现出的这种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及对立关系,古人以“阴阳”两字加以概括。

就“阴阳”二字的本义而言,“阳”指朝向阳光的一面,“阴”指背向阳光的一面。向阳则明亮而温暖,背阴则晦暗而寒冷。

随着认识的加深,古人逐渐以阴阳来划分事物现象,表达其抽象特性:凡是具有明亮的、温暖的、活动的、向上的、在外的、兴奋的、坚硬的、剧烈的、强壮的、无形的等特性的事物现象即为“阳”;凡是表现为暗淡的、寒凉的、静止的、向下的、在内的、抑制的、柔软的、和缓的、虚弱的、有形的等特性的事物现象即为“阴”。

这样,“阴阳”就成为代表事物对立关系和相反性质的一种哲学概念。

按照阴阳性质的划分,上与下、天与地、昼与夜、男与女等等,虽然是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二者之间又不能相互脱离,谁也离不开谁,双方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推而广之,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人体也不例外。

从阴阳关系认识人体与生命活动

古代医家运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结构、生命活动等。如:在身体上部的头为阳,身体下部的足为阴;身体表面为阳,体内为阴;背腰为阳,胸腹为阴(一般劳作俯身弯腰为多,胸腹内含而背腰外露,“面朝黄土背朝天”);人体无形的功能活动属阳,而有形的机体属阴;觉醒时处于活动与兴奋状态属阳,睡眠时处于沉静与抑制的状态属阴;面色潮红、情绪亢奋、多言善语者属阳,面色苍白、情绪低落、少言寡语者属阴。

此外,辣椒、生姜、桂圆等热性的食品属阳,而西瓜、梨、芹菜等凉性的食品属阴。

同样,治病的药物也以寒热性质划分为阴阳。

阴阳对立关系

阴与阳由于互相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水可以熄灭火焰,火可以气化水液。古代养生家认为:头为阳位,多火,常宜带凉;足为阴位,多寒,常应暖热。故倡导“寒头暖足”。

保健枕的材料大多取凉性的茶叶、、绿豆皮等,浴足保健的方法大多用艾叶、生姜、花椒等热性之品,就是阴阳相互对立与制约关系的具体体现。

阴阳互相依存关系

阴阳不仅是对立制约的,还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古人认为,没有单独存在的阴,也不会有单独存在的阳。如果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阴”,也就无所谓“阳”,阴阳总是相依共存的。

如: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其身形与功能是不可分离的。身形属阴,为生命活动的产生基础;功能属阳,为身形的生命表现。二者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果人体的功能与身形分离,就是死亡,活体的人就不存在了,中医称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互用关系

阴阳既对立制约又相依互用的关系,使得事物中阴阳两个方面的活动始终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具体又表现为2种形式。

一是阴阳双方共同增长或消减。一方量的增长或减少,也使另一方量的增长或减少,即阴长则阳也长,阴消则阳也消;阳长则阴也长,阳消则阴也消。如食欲好、消化吸收功能旺盛,人的身形肌肉就丰满,此为“阳长阴长”;反之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人的身形就消瘦,此为“阳消阴消”。说明阴阳有互相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

二是阴阳之中,一方的减少或增长,影响另一方的增长或减少,即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长。例如:一天当中早晨人体阳气渐旺,至中午最盛(此时阴气最弱),然后阳气递减,阴气渐生,至午夜阴气最盛(此时阳气最弱),周而复始。 这种一日中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说明晚上少进食对健康更有利的保健理念。因白天阳气旺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强;晚上阳气已衰,身体运动减少,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若过饱或过食油腻,食物不易消化,能量消耗也少,食物不能转化为能量,反而变成“废物”(即中医认为的“痰浊、瘀血”等致病因素),从而导致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阴阳转化关系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发生质的转变,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当阴阳消长到一定程度,一方明显偏胜(盛)、压倒另一方,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发生阴阳转化。如一日中的昼夜转化,一年之中的季节转换,人体病变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例如,“冻疮”是受寒引起的,但严重者会红肿热痛、化脓溃烂,就转成了“热毒”证,即“寒极生热”。又如,感染引起的高热神昏,严重时会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冰冷、血压下降,西医称之为“感染性休克”,即中医所说的“热极牛寒”。

上一篇:浅谈幼儿言语创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度十佳全科医生吴浩勇于实践创新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