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方能致远

时间:2022-07-27 10:07:13

扬长方能致远

20世纪初,西方艺术、西方文化大量东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呈现在中国人的眼前。就西方画而言,尤其是那种惟妙惟肖的逼真,造型的准确,色彩的还原,使国人大为惊叹。时至今日,第一次出国门,在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见到西方历代大量精美的油画,这种惊叹依然如故。正是在这种惊叹之后,中国画坛一直众说纷纭,概要言之出现了三种态度,或者说产生了三种论调和主张,即:取消论、融合论、特色论。我们小学开设美术课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许多画家,而是要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启迪他们的心智,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激起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从事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尝试着抛弃传统的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此略谈一些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粗浅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1)采用尝试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纸上随意点上几点墨或几点颜色,让学生想象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梅花、樱桃、葡萄等,再进行适当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让他们体会到国画的优越所在。(2)采用多种表现方法。如采用揉纸法、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等,使学生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3)采用多种工具材料。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作画。(4)讲名人轶事。中国画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很多,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在“玩”中训练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敢于去画,敢于去想象。教师应巧妙地利用这一特点,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再如利用写字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应用中、侧、逆、顿锋,掌握色彩知识。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国画的用笔和用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生活中学画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传统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临习梅、兰、竹、菊、山、水、鱼、虫等,学生的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实际上,小学国画教学内容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我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深入生活,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如鞋、花瓶、自行车、田野的树等静物,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日、乘凉晚会、快乐六一、小伙伴、动物园,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乘凉晚会等。

四、在观察中学画

观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对看得少的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时,课前要求学生观察老虎的生活习性,课上播放有关动画片,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自不同的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通过观察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时再选择不同的范例进行比较,让学生选择比较满意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互映衬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他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上一篇:美术教学在贵州农村初中课堂重要性研究 下一篇:标准地址库建设在宽带运营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