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模式分析及最终评判标准

时间:2022-10-25 07:27:30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模式分析及最终评判标准

[摘 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构建现代和谐的新农村,我国相关的扶贫工作者对扶贫模式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从而为我国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犯困的原因,并对扶贫模式的效果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扶贫;效果分析;少数民族地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28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自1978年来,我国主要经历了扶贫体制改革阶段、大规模开发扶贫阶段和扶贫攻坚阶段。在这样的发展中,因为不同时期贫困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扶贫时采用的方法和措施也各不相同,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扶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因此在这条艰巨的扶贫道路上,我国政府机关还应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整体发展。

1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出现的原因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我国许多专家对一些地方贫困的原因做了很多的分析研究,笔者在总结研究结果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山高沟深,耕地极少,土质极差,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口增长、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毁林毁草开荒等不合理开发导致自然环境恶劣难以进行深层次开发,经济落后。第二,少数民族人口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偏僻地方,生活方式落后,沿袭旧的观念和习惯,生产经营能力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育严重滞后,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的严重不足,社会发育程度较低,使民族地区的群众缺乏自我发展和保障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第三,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长期投入有限,欠账太多,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以及各民族县财力不足等因素,造成水利灌溉程度低,公路覆盖面窄、路况差,电力供给不足,住房条件差,部分地区群众依然是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生活水平难以稳定提高。第四,民族地区产业构成以农牧业为支柱产业,其他产业比重极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绝大多数地方财政不能自给,长期靠国家补贴,很难彻底脱困解贫。

2 少数民族扶贫模式分析

2.1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优劣势

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是在不断的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其扶贫的优点在于,一是这样的扶贫模式可以很好的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工程项目建立时,可做到分配合理公正,从而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资金和物力资源都很好的集中到一起,进行集体投资。针对致贫的因素可进行综合有效的治理,扶贫效果比较明显。二是在扶贫工作中,以参与式的扶贫模式为基础,通过村级规划和建立其扶贫项目,让村民可以参与到扶贫模式的选择和决定中。三是把项目管理和现代文化建设等精神文明的建设进行结合,从而提高村民整体的文化水平。四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相关工作人员要起到带头作用,关注市场动态,为劳动人民提供新技术和新消息。但是这样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是否真正地扶助了贫困地区。因为这样整体的推进,不可能针对到具体的个体贫困户上,不会因为一个贫困户就对整个村庄进行扶贫。其次,这样扶贫模式对资金的要求高,会造成投资力度不足。最后,这样的扶贫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问题的一种形式,无法真正解决当地人民的贫困。

2.2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优劣势

采用这样的扶贫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个。首先,它可以带动一个村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政府会给其一些优惠政策,从而促使整个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其次,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优化各种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但是这中扶贫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第一,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因为这样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他们带动后富,然而不是每个先富起来的人都有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大家共同富裕的意识,让这种扶贫模式没有起到期望的效果。其次,村庄的龙头企业在发展起来后,可能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经济效益,从而偏离了扶贫的目的。一个企业不实行扶贫政策也不违背法律法规,这样无法真正达到扶贫的目的。

2.3 劳动力扶贫模式的优劣势

这样的扶贫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贫困者不再从事农业,而是直接去外地就业,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扶贫效果比较明显。第二,让民族农村地区的人外出工作,村子里对农村产品需求的减少,有利于村子向生态自然村发展。第三,让村民外出就业增加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让他们学习到了新技术。当然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第一,在贫困的识别对象上很难确定。其次,当村民去外地务工后,相关部门并不对其进行后续的帮助。最后,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了地区人口分布不合理等现象。

3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模式最终评判标准

在对各种扶贫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对比后,本文主要是根据模糊综合分析法建立一个分析模型,其中主要的评价指标有三个,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

3.1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农村是否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标志着扶贫工作的成功与否,是扶贫是有效果的直接证据。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了扶贫对村子经济的带动,同时也反应了其对农村的文化和社会的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直接体现出扶贫效果的好坏,只有真正实现了扶贫村子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才能真正解决农村人民的贫困问题,使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最后靠自己的力量而可以好好的生活下去,因此扶贫村子,是否最终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优先选择的评判标准。

3.2 贫困线

扶贫的直接目的是减少贫困、消除贫困,所以在扶贫活动中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扶贫制度和政策,而且要建立相应的贫困评价标准和具体的扶贫手段等。从而使扶贫政策帮助到那些贫困人群,同时缩小我国农村贫困区域的面积,降低人们的贫困程度,缩小人民的收入差距。

世界上关于贫困的具体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在对贫困进行划分时,一般都会给出具体的评判标准,例如贫困线,通过对贫困率和贫困度的计算,划定贫困线,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属于贫困,在贫困线以上的人们,意味着脱贫成功。当然这个标准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然而划定贫困线,并以此作为扶贫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是一直沿用的有效方法,保留至今。

3.3 公共事业发展的情况

公共服务的水平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一个地区的基础建设、公共医疗和基础教育等水平的好坏都直接反映出了这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因此公共事业的发展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评价标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因为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和闭塞、经济基础建筑比较差,以致基础建设和科教文卫的公共事业发展都相对的比较落后。选取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为例,其基础建设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饮水工程和道路硬化工程等,通过对村子里的通电率和各种电器的使用像电话、电脑和电视的使用,从而来确定出评价指标。而在教育方面可以对当地人们的文化程度进行统计,如有关教育的设备是否完善、村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而在医疗方面,主要是评价农村医疗设备是否完整,专业医务人员是否足够和农民看病困难的程度等,从而来看出当地的贫困程度。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模式效果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了影响扶贫工程成果的因素。但是我国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抓住问题的根本和主要矛盾,从而制订出合理、科学的扶贫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我国扶贫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真正促进我国整体的扶贫工作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楚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2010(5).

[2]杨国涛,东梅,张会萍.家庭特征对农户贫困的影响:基于西海固分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4).

[3]葛B沂,李兴绪,刘曼莉.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农户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户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上一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优化对策 下一篇:预算绩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