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25 06:02:57

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2007-01~2009-01住院的112例急性脑梗死(发病在48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2次/d,连续14d,舒血宁20ml加人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续14d。结果:治疗前后各组NDS评分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舒血宁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有研究表明,自由基在急性脑梗死后继发性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可以减轻脑梗死后脑损伤,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通过清除OH基可降低脂质过氧化和脑水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当中。我院神经内科2007-01~2009-01应用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5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神经内科2007-01~2009-01住院的112例急性脑梗死(发病在48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45~81岁,平均(63.18±6.97)岁。对照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47~79岁,平均(64.95±8.23)岁。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过从头颅CT及头颅MRI检查证实,排除脑出血、心房纤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病人。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2次/d,连续14d,舒血宁20ml加人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续14d。观察组应用甲氯酚脂0.5g加人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续14d,丹红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续14d。

1.3疗效评定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标准,于治疗前ld及治疗后14d进行评分:(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一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疾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6)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各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a=0.05)

2 结果

2.1治疗前后各组NDS评分比较,评分越高,说明功能缺损越严重。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2.3不良反应2组治疗前后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明显的异常变化,临床观察亦未见明显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自由基损伤、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及炎症反应是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1]。有研究表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伴随有大量氧自由基产生,导致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过氧化,细胞膜损伤,从而造成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细胞大量死亡[2]。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它的主要成分为3-甲基-l-苯基-2-吡唑啉-5-酮,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也能防止由15-HPETE(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3]。舒血宁可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和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缩小局灶性脑缺血后的梗死灶,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全脑缺血后脑的能量代谢,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等,涉及脑缺血病理的多个环节,对缺血性卒中具有较佳的治疗作用。两药联合应用,相辅相成,发挥多种临床作用,改善神经功能。

临床研究还发现,依达拉奉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及出血时间,不影响肝、肾功能,所以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和加重肝肾功能损害,临床应用安全[4]。本组临床观察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可靠的,由于自由基对脑细胞的损害主要发生在缺血灌注期,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应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5.

[2]丁宏岩,董强.自由基清降剂依达拉奉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7):491-493.

[3]阳清伟,刘鸣,张世波。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环医学杂志,2006,6:26-30.

[4],马金叶.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vcam-和sPselcelin的影响[J].中华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41.

上一篇: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0...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