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思考及建议

时间:2022-10-25 03:31:00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思考及建议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生态与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即结合多个案例详细阐述了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方法。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规划;植物;水;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湿地公园的概念与特点

湿地公园是1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湿地公园与其他类型的公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建设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旨在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自然性。它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有区别的,区别之处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二、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保护优先

严格遵守与湿地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维护鸟类栖息地的完整性,严格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监测活动、科普和生态旅游活动经过认真规划,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生态恢复

加强区域自然环境恢复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地区整体环境质量。

(三)合理利用

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启智教育功能,开展科学研究、考察实习等科普教育和生态游憩活动;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体净化功能,以上游城镇的中水补充湿地水源;合理利用湿地公园内及其周边区域的自然、农业等乡土人文景观资源,适度开发休闲度假产业。

三、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方法

(一)水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在以往利用水的艺术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很多的艺术手法,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倒影成双、借景虚幻、优化画面、逆光剪影、动静相随和水里“广寒”等。这些艺术手法再和自然界气候上的天气状况如雨雾雪霜等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变化,造成无穷的景观,产生无穷的乐趣。动态的水景多姿多彩、声色并茂、变化无穷,可以柔和公园中硬的人造建筑物,从而给环境增加柔和色彩,同时水也代表着生命和生机,这有利于满足现代城市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内心渴望,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艺术享受。

(二)植物景观的营造

1、合理利用自然植物资源

深圳洪湖湿地公园开发利用当地的乡土野草进行植物造景,不仅在体现地域特色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拓宽了园林植物的选择范围。适当引进合适的外来植物种类,可以增强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植物配置构建“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的多层次立体模式,缔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配置模拟自然界中植物生态群落进行布置,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缔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水生植物景观规划

洪湖公园是一个以荷花为主题花卉的深圳市市级公园。总面积59.15hm2,其中湖面面积26.69hm2,湖水按其流向由高到底分为三级湖面,分别是莲香湖、静逸湖、洪湖。种植荷花、睡莲、王莲及多种水生花卉品种200余种,每年生产盆荷和碗莲以及其他水生花卉近万盆。已成为华南较大的水生植物景观和品种资源基地。

(1)宽阔水面的水生植物配置

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植物配置注重整体效果,具有连续性,以量取胜,局部水体上大面积种植,营造片、面的景观效果。还要注意适当留出部分空旷水面,一般留出1/2到1/3水面来观赏倒影,这就像国画中的留白技法,这样才得到花影倒映、云行水底,轻风徐来、波光粼粼的动感透明且富生气的水景效果。如:莲香湖的荷花群落景观,在近万平方米的湖塘里遍植荷花给人壮观的视觉感受,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秀丽景观。

(2)狭小水面的水生植物配置

面积较小的水体主要考虑近观效果,水面植物配置要更加精细,更注重植物单体的观赏效果,混置时更加注重植物株高、叶形、叶色及花期、花色的对比协调。配置中宜突出主题,或以观赏为主,或以野趣为主。以观赏为主应选择多花植物,栽植时可成片,可三五成群,也可孤植。野生品种可作为点缀,但要控制生长,避免过度繁殖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同时也要考虑水面的镜面效果,留出一部分空旷的水面来展示倒影。

3、构建自然岸线植物景观

在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布局中,平面上水边植物配置最忌等距离种植,应有疏有密,有远有近,多株成片;立面上可以有一定起伏,在配置上将水岸和水域景观统一考虑,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水生植物、耐水湿植物,形成高低错落,创造丰富的水岸立面景观和水体空间景观的协调和对比。当然,还可建立各种湿地植物种类分区组团,交叉隔离,随视线转换,构成粗犷和细致的成景组合,在不同园林空间组成片景、点景、孤景,使湿地植物具有强烈的亲水性。

(三)构建优美天际线、注重留白

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注意远、中、近景的搭配和协调,避免过多的主体。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采用多层次的配置,使林冠线有起伏,林缘线富有变化。种植成组团树种,以乔灌木组成复层林,错落栽植,有高有低,有前有后,栽植于空间的边缘,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构成宜人的景色。同时注重融合中国山水画“留白”的思想,在栈道、桥下、临水亭榭、建筑附近适宜位置留出水面,不栽植水生或湿生植物,从而达到点活空间的作用。留出的水面与植物的分界线形成的曲线美和阳光照耀下的闪光水面使看到的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四)地域文化回归与创新

1、不忽视“曾被历史遗忘”和“即将成为历史”的文化

一栋老宅,一棵古树,一个古村落和一个工厂等,如果仅从经济价值观考察,它们可能就是一些破旧的古物或建筑,一文不值,甚至认为是发展的障碍,但从文化沉淀的视野看,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却厚重丰润。规划设计不但要保护好已成为“历史幸运儿”的珍品,还要挖掘开发那些“曾被历史遗忘”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要关注公园场所内那些“即将成为历史”的历史见证。

中山市岐江公园是个类似湿地公园的开放绿地,在文化选择上做得非常出色,对“曾被历史遗忘” 和“即将成为历史”的近代工业文化资源进行了保护和挖掘,在体现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合理保护和利用场地内的历史遗物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域特色体现有着最直观的影响,不但要展示公园内有形的历史文化遗存,更要弘扬无形的历史文化资产。

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规划建设前是以农渔业生产为场地特征的农业生活区,

世代生活在此的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生产生活印迹,包括原始的农业耕作、撒网捕鱼、泛舟采莲等等,这些构成了镜湖景区独特、无形的文化资产,公园的规划设计对属于这片土地的、有历史价值的无形的文化资产进行保留和开发,通过开展“农家乐”、“农耕体验”、“捕鱼”、“泛舟采莲”等休闲活动,使得这些无形的文化资产得以再生,创作出特有的地域情节,延续镜湖地域文脉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畅.城市湿地公园基本设计方法简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7)

[2]沙洲,张宇. 浅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生态价值[J]. 经济师. 2013(09)

上一篇:生活污水AO除磷后亚硝化进程控制的实验 下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的工程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