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清代椅子

时间:2022-10-25 03:01:08

阳刚之气的苏作明式椅

明式家具的年代上限为明代,下限包括清、民国以及当代的仿作。明式椅子品种繁多,造型各异,最大特点是造型美观、榫卯精巧牢靠和极少纹饰点缀。

人类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这一尺多的高度,是经过漫长的演变才得以实现的。古人一开始坐上板凳觉得比席地而坐舒畅,双脚可以放松了,同时眼光也提高了。但是背上没有依靠,所以就在方凳上制作了靠,在靠的高低调整中,同时也解决了后脑的靠,后脑的靠称为搭脑。古人坐上椅子有靠有搭脑了,比坐在板凳上更畅心,可是双臂没有依靠,所以就在靠背椅的基础上,制作出使双臂能休息的扶手。这一双扶手的发明,使得椅子的家族人丁兴旺,发展出官帽椅、南官椅、四出头官帽椅、圈椅、交椅、玫瑰椅、禅椅、太师椅乃至皇帝的宝座。

清早期榉木灯挂椅(图1) 通高约110厘米

灯挂椅的由来众说纷纭。目前在苏州周边地区包括浙江湖州、嘉兴地区民间还有此类椅子,称“单背椅”或“靠背椅”。笔者询问一位年过七十的老人:“灯挂椅是不是因过去挂过油灯而得名呢?老人回答:“挂过油灯?挂灯做什么?”我说:“棒油灯照明用呀!”“瞎说,过去点的油灯怎么会挂到椅子背上照明呢?”“那可能挂过灯笼吧?”“那还挂过雨伞,挂过衣服呢?”想来也对,过去要是硬将油灯挂在椅背上,还得做上铁的灯盘托和挂钩,不然那火是要烧坏椅背的。如此看来灯挂椅的来历是以讹传讹了。据马未都先生《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说:“过去墙上有一种挂油灯的架子,掰过来就能挂油灯,和这种椅子的出头很像。”马先生以为灯挂椅这一说法比较可信。所谓出头指椅背上方的横木(搭脑)。两端伸出后腿上截的部分。这张灯挂椅与明式的灯挂椅不同的地方是前踏脚的横木,也称前枨(chéng),前枨低,两侧枨高,后枨与前枨一样高。而明代的后枨更高,行内称为“步步高赶枨”,其目的是避免榫眼过密影响椅子的牢固程度。明代多以棕绳为座面,而清代的多以板块为座面。此椅的券口牙子是正中的有尖的壶(kǔn)门式轮廓,落在前枨上。

S形的后背板显得十分柔美,又在其上点缀一朵花朵似的灵芝纹(图1―2),或称如意头纹、云头纹,顿感灵秀和通畅。这就是古典家具耐人寻味的魅力所在,可谓有板有眼。

笔者采集到一张正宗的晚清竹编油灯椅或称灯挂椅,通高约25厘米(图2),闽北人称“灯猴”。在座面上缺铁锅或瓷器的油盘,背上弯曲处为提手或悬挂之用。此外,笔者也见到木制的类似油灯椅,但背上为二出头的提手。出头的提手,一般出现在木制的油灯椅,因为出头好开榫眼,也牢固。而竹编的油灯椅背呈弧形,要比二出头的好做。灯挂椅的命名应出于此。

清中晚期榉木灯挂椅(图3),通高约105厘米。

此灯挂椅做工较简练,古朴硬朗。背板畅展挺拔,有一种冷峻肃穆之气。券口不是壶门式,而是一木所作,锼出牙条和牙头,显得干净利落。

榉木分红榉、黄榉等多种,属于落叶乔木,高达七八丈,也称为山毛榉,木材可做铁道的枕木,亦名小青冈。材质坚实较重,木理秀美。黄榉做成的家具,粗看类似黄花梨木。但黄花梨木的木质棕眼有布格纹,清晰可见,榉木没有(图4)。北方人称榉木为南榆,原因是北方的榆木木纹很像榉木,但榆木的棕眼松散,质也较轻。

清中晚期红木四出头官帽椅(图5),通高约115厘米。

红木在古家具指酸枝,酸枝一名源自工匠在锯作红木时,此木发出红木较为浓重的酸味。红木产于印度等周边国家,分深色和浅色,古人用深色红木来仿做紫檀木家具,浅色的仿黄花梨木家具。因此红木是清中晚期出现的替代黄花梨木和紫檀木的较为珍贵的木材。

此红木四出头官帽椅以明式四出头官帽椅为蓝本,但在细节上欠缺了一定的元素,如扶手下缺少“联帮棍”或称“镰刀把”“烟袋杆”,座面下缺少券口牙子或罗锅枨、加矮老等。不过缺少这种细节也可以理解为不拖泥带水。s形靠背板(图6)以柔雅的风姿给强硬冰冷的框架形体增添几分有血有肉的情感,寿字篆体阳雕更添古雅之美。

清代二出头南官帽椅(图7),通高约110厘米。

二出头是将原四出头官帽椅搭脑上的左右二出头去掉,在角内装饰锯形牙头,其他与四出头官帽椅一致,显得高贵庄严。靠背板浮雕梅花鹿衔仙草图案(图8)。构图饱满,线条有力,打磨光滑,可称精美之作。

清晚期六方形南官帽椅(图9),通高约90厘米。

此为南官帽椅的变体,优美大方,靠背完全仿照旧时的窗棂。扶手的联帮棍很有曲线美。座下券口牙条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管脚枨以方木相连,为了不显呆板,脚枨六处有两处呈高低对称,显得变化起伏,并避免了榫眼过于集中的弊端。

清晚期榉木小梳背椅(图10),通高约70厘米。

此小梳背椅制作新颖,靠背由5根稍弯的木棍上下连接,耐用,古拙。搭脑处以曲木为之,不出头,与后腿上截两端相交。座面下采用罗锅枨加矮老拱璧,为清式家具装饰的典型法式。

清晚期榉木双喜纹小灯挂椅(图11),通高约80厘米。

这种小型灯挂椅一般都为小姐闺房专用。靠背一反传统的S形单板样式,4根圆形条木以s形贯穿上下。券口牙子一木所作,正中饰有尖的壶门轮廓。制作精良,坚实稳固。靠背上端嵌浮雕双喜字(图12)。

阴柔之美的苏作清式椅

清式的椅具,年代上限为清代,下限为民国至今。清代椅具区别于明式椅具的突出特征是,用料粗率,纹饰繁缛。刚气不足,有阴柔之美。

清晚期榉木太师椅(图13),通高约95厘米。

此张太师椅似乎从明式南官帽椅改装过来,尤其是脚枨是按明式的“步步高赶枨”依样画葫芦。但座面下有一道束腰与厚实的牙板相联,这种细微的变化是清式椅具与明式椅具的明显区别。明式椅子是不会出现束腰的。

太师乃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今有两种称太师椅,一为大圈椅,一为有靠背带扶手较宽大的椅子。《古今杂剧》元关汉卿《玉镜台》有句台词:“梅香,前厅上将老相公坐的栲栳圈银交椅搬来,请学士坐着。”可见元代已有交椅,是靠背与扶手相联的火圈交椅。

晚清民国榉木人物图案太师椅(图14),通高约100厘米。

此椅座面上的扶手和靠背装饰华丽而繁缛,这一切都代表尊贵和财富。但从审美与设计的角度看不如前一张太师椅,有头重脚轻之嫌。靠背的深浮雕人物(图15),郎才女貌,刻画精细,有立体感,表面光滑平整。

晚清民国榉木靠背椅(图16),通高约95厘米。

此类靠背椅与太师椅造型基本相似,只少安装一对扶手。常见以一组为多,即两张靠背椅配一只茶几,靠背椅置茶几的左右。不设扶手可能为了便于取茶几上的水杯吧。

雍容华贵的广作清式椅

晚清,一州是一个进出频繁的商业港口,因此广作的椅子具有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合璧的特点。

晚清民国红木太师椅(图17),通高约115厘米。

椅背采用西洋花卉的装饰风格。背心嵌白云石。从色调看,有虚实的变化;从功能看,十分凉爽;从装饰看,华贵不凡。管脚枨独具特色,前枨两端与两侧枨相交,对比之下,这种设计没有明式官帽椅的管脚枨来得坚实耐用。前枨退后半步,可能与广州较炎热的天气有关,坐者垂足时不会碰到前枨,而是双脚直达凉爽的地面,由于广州天气的原因,广式的坐具一般都选择坚实而凉爽的硬木,红木为首选,比起紫檀木更经济实惠。此椅扶手上雕西洋花卉(图18),富丽饱满。

责编 潇 然

上一篇:1盎司熊猫银币的收藏 下一篇:江洋富通2008收藏家专场拍卖会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