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25 02:59:38

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 要]结合电力建设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经验,分析了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探讨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方法和工作举措,并根据现场管理经验,阐述了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电力建设项目 施工现场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073-01

前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安全经济效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这就给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电力工程建设又不同于一般工程建设,涉及高电压、高空作业等一系列危险因素较大的工作,具有人员杂、技术尖、专业广、交叉作业多、大型机械设备使用频繁的特点,且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施工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就成了电力工程施工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影响电力工程施工的危险因素分析

从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的《2013年电全国力安全生产情况》中可以看出,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但是,当前电力安全生产仍然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人身伤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12年,电力建设人身伤亡责任事故起数6起,死亡21人,同比上升50%和200%。(2)外包队伍发生的电力事故多发。2012年,外包单位共发生人身伤亡责任事故17起,死亡35人,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9%和81%;发生较大以上人身伤亡责任事故5起、死亡20人,占较大以上人身伤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83%和95%。(3)触电、高处坠落、坍塌人身伤亡事故多发。2012年,因触电、高处坠落、坍塌导致的事故起数分别占总起数的31%、27%、22%,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4%、41%、17%。由此可见,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概况起来主要为五不到位:(1)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心不强,导致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2)盲目抢进度,抢工期,导致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3)现场安全管控流于形式,导致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4)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较差,导致思想认识不到位;(5)过重追求效益,不注重安全生产投入,导致施工现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不到位。

二、强化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的管控模式

1、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

(1)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网络。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网络,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目标具体落实到人,形成上下贯通、分级管理、层层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

(2)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承包,提升安全生产履职能力。在按照“安全生产目标分级控制” 的原则,将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将各项指标落实到岗位、到个人,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考核机制和奖惩方式。同时将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横向对比,使每个考核单位和个人可以辩证的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客观认识存在的差距,准备找准自身的定位,从而形成互比互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3)发挥目标考核导向作用,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完成,必须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是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完成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必须切合实际,推行逐月考核兑现的量化考核方式,将考核结果与效益工资挂钩,同时将安全生产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指标以及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2、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各种作业风险,安全保障工作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以流程管控为手段、以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以安全生产目标为指引,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制度系统建设、行为规范建设和物质保障建设,开展有效的安全生产保障工作,营造安全生产人人自觉行动的良好氛围,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控的良好格局,从而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3、建立现场安全监督体系

现场专职安全员的履职能力、履职效果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宣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明确专职安全员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专职安全员的岗位职能作用,增强专职安全员的履职能力,有利于增强现场安全监察力度,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人员、设备等因素复杂多变,很多时候受天气、工期、进度的影响,造成盲目赶进度,抢工期,在工作安排时忽视安全要求,甚至置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于不顾,这个安全生产埋下了很多的隐患。此时作为专职安全员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协调沟通,协助工作负责人优化作业现场安全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作业效率。同时作为现场管理人员,应给予专职安全员最大程度的支持,协调生产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使专职安全员真正担负起工作责任来,提高安全监管的整体素质和制度执行水平,充分发挥安全监督体系的作用,保证各项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4、建立风险管控体系

风险管控是对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针对工程施工作业,不仅要关注作业本身的分析,还有关注其他作业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作性质、复杂度、风险情况、交叉作业、施工用具、施工时间等方面对作业项目开展风险辨识和评估,并充分考虑影响作业项目实施的各类因素,提出风险管控措施,并以量化依据来界定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等级,明确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对整个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进行管控,最大程度的降低和减少作业过程中可能参数的危险因素。

5、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建设涵盖了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设备设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是企业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的重要“抓手”。通过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将施工作业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分解,辨识出每个步骤存在的安全风险,从而制定出安全可行的作业方法。同时员工按照标准化作业程序,认真执行制定出的安全组织、技术措施和施工步骤,控制作业风险,保障作业过程人员生命和设备安全,提高工作质量。

6、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中,设备是基础,管理是手段,人员素质是保证。员工从懂得安全规定到自觉遵守安全规定,有一个长期学习和反复实践的过程,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和督促手段,可以抓好员工的思想教育。

电力建设施工往往伴随着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不确定因素多、安全意识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自我防护能力低 的特点,因此安全教育必须实行全覆盖,无死角,多模式,易理解的方针,将全体员工融入到大家庭的安全氛围中,同时利用多种宣传模式和手段,将安全生产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易于掌握,不断向员工灌输安全知识,使广大职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促使员工安全行为由被动接受变成自觉行动。

三、结束语

通过考评体系、保障体系、监督体系、风险管控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作,充分发挥了超前预控、全程监管、岗位保障的强大合力,有效的解决了施工现场的综合协调问题,解决了现场施工之间错综复杂的安全管控问题,提升了电力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专业化水平,保证了现场施工得到实时有效的监管。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12年安全监管报告,电力安全技术,2012(9).

[2] 曹志翔 郑康健,谈电力企业二级部门专职安全员履职能力,电力安全技术,2011(6).

上一篇:变电系统故障原因判断与处理措施 下一篇: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