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壤盐碱化的论述

时间:2022-09-01 02:40:29

关于土壤盐碱化的论述

[摘 要]本文通过对土壤盐碱化的说明,重点介绍次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关键词]土壤盐碱化 土壤次盐碱化 次盐碱化的治理 灌溉

中图分类号:S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098-01

一、土壤盐碱化的简介

土壤盐碱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如石膏)含量超过0.1%或0.2%的过程。盐碱地在利用过程中,简单的说,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

二、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概况

次生盐碱化又称“次生盐渍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

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因。从外因来看,主要是人类活动所致。归纳起来有:①灌排系统不配套:有灌无排或排水不畅,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积盐。②大水漫灌、串灌:土地不平整,灌水量不加节制,大量水分入渗提高了地下水位,带来了次生盐碱化。③渠道渗漏:长期引水后,提升了渠道两侧的地下水位,引起水道两侧的次生盐碱化。④平原蓄水不当:平原水库的水位一般都接近于地面,如在水库周围不修建截渗设施,则由于水库水体的静水压,势必导致水库周围地下水位的升高,使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⑤利用矿化度较大的地面水或地下水进行灌溉所致。⑥不合理的耕种方式:有些灌区水旱插花种植,水田周围又无截渗措施,使四周旱田区的地下水位因稻田灌水而抬高,造成旱田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此外,在灌区耕作粗放、施肥不合理、土地不平整等,都易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加重。因此地下水是土壤发生次盐碱化的决定条件

三、土壤次盐碱化的治理

对于土壤盐碱化的治理, 一般是从旱、涝、碱综合治理入手, 而有灌有排, 调空地下水位, 则是防治盐碱化的根本措施。应本着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原则进行治理。在拟定防治措施之前应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研究, 着重观测和研究地下水和土壤盐分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

(一)、合理灌溉及合理安排种植时间

1、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深度以下。

2、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的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盐份;②垂直(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控制调节性地下水位灵活、维修工作少,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竖直设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为最好。

(二)、化学改良。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渍土上,特别在碱土上施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硫酸、矿渣(磷石膏),因土地类型不同,施入量也不同,施用时间长短取决于当地的经验和资金的状况。施用改良剂后需用大量水冲洗,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应用困难,而且成本高。但是,用这种方法能使土壤积水从379天降到145天,渗水从292mm升到605mm。

(三)、植物改良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 通过叶面蒸发排除大量的水分,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一棵15 年的柳树每年通过叶面蒸发消耗 91.4m3水, 杨树为82.9m3水。据研究灌溉渠系林带的排水影响范围可达200m, 潜水位下降最大的地方可达16m。一般多在灌溉渠旁植树, 利用它吸收渠道侧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以消除灌溉渠道两侧可能产生的次生的盐碱化或沼泽化。

(四)、增施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数量增加,容重降低,总孔隙增加,入渗速度得到改善,从而使土壤易于脱盐;有机肥的施用也能增加有机胶体和腐殖质数量, 增加土壤胶体对盐分的吸附能力,降低盐分在土壤中的活性。半腐熟有机肥不断消耗耕层和表土盐分中氮源,并能吸收部分盐分和阻断部分毛管水流, 有抑制盐分积累的作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腐熟有机肥,土壤电导率增加20.4%~40.9%; 施用不腐熟有机肥, 土壤电导率降低14.6%~36.4%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五)、冲土排水

通过施用一定数量的灌水进行冲洗是排除土壤剖面过多盐分的最主要的措施。冲洗过程中加在土壤表面的水向土中入渗并溶解盐分,冲洗水通过下渗将盐分自根层带至深层。在上部土壤含盐量很高,且表层土壤透水性很差的情况下,有时也采用地表冲洗的方法,使表层土壤盐分溶解,并将地表带有盐分的冲洗水自明沟排除。

为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需要使一定深度土壤的含盐量,经冲洗后在要求的时间内减少到允许的数量。冲洗后要求的土层淡化深度和允许的最大含盐量通常称为冲洗标准。冲洗标准因土壤盐分的类型和土地改良后所种植物的耐盐能力而异。设计的冲洗脱盐深度一方面决定于作物生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决定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需要。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作物根层较深的地区采用较大的脱盐深度。一般脱盐深度变化于0.6m至1.0m之间。干旱地区种植旱作物时脱盐深度通常采用1m.在缺乏天然排水,土壤含盐量高,且透水性又较差的地区,在土壤改良的第一年脱盐深度可以采用0.6m.

人工排水是控制地下水位的有效措施。

实行有灌有排, 排灌结合, 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这样既防盐碱又防涝, 同时能加强浅层地下水交替作用, 使灌溉水和大气降水渗入过程中不断淋洗土壤中的盐分, 将其带入地下水中, 促使土壤向脱盐方向转化。

修建河渠系统, 不断将多余的地下水排走,达到控制地下水位和制碱的的。根据经验, 排水沟对于土壤脱盐的作用与排水沟的深度和土质有关。一般排水沟单侧脱盐影响范围与沟深的关系为: 轻质土沟深 1. 7~ 4m 时, 脱盐影响范围为沟深的80~ 100倍, 粘质土沟深 1~ 2 .5m 时,脱盐影响范围为沟深的80~ 130 倍。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本人总结的关于土壤盐碱化的概述,关于防治及治理次土壤盐碱化的方法,我所论述的仅仅是小部分,还有很多复杂但很科学的方法,在此就不在一一论述了。

参考文献

[1] 苏志学.土壤盐碱化及其防治措施.吉林水利,2006,第284期.

[2] 孙慧霞,王晖,张元东.土壤盐碱化防治措施概述.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第8期.

[3] 于志强,卢永国,付春艳.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综合措施.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第4期.

[4] 赵莉,罗建新,黄海龙等.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作物研究,2007,第21卷 第5期.

[5] 张蔚榛.盐渍化土壤的冲洗改良与排水. 中国水科技网.

上一篇:胜利油田关于在开采稠油过程中的研究 下一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关于油井腐蚀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