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读题习惯要从小培养

时间:2022-10-25 02:37:23

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告诉我:“老师,我孩子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计算题做得还行,就是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他不会做时,只要我读一下题,他马上就能做出来了,我觉得他自己读题怎么就这么困难呢?”对此,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赞同。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导致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读题能力差,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打下良好的铺垫。良好读题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要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教师必须引起重视。因此,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确的方法能使人终身受益,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数学感知以后,就必须指导他们学会读题的方法。因此,每当有读题的机会,我都不放过。要求学生集体读步调一致,高声读声音响亮,轻声读如轻柔的小夜曲,默读时要看到他们沉浸其中的神情。

读题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读题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读题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首先读题要动口,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其次,读题时要动手,读写结合,促使思维活动的展开,是提高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文字题”、“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一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自拼、折、摆、画,或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在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最后读题要动脑,读中必有思考,课堂读题要给学生留有分析思考的时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在读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审题能力也自然得到提升。

二、留足时间,多给学生读题的机会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少,在最初一段时间由老师或家长代为读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思想,这是难免的。但是当拼音教学告一段落后,我们便可把读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千万不能因学生读题速度慢就一包到底。因此,在练习中,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字应加上拼音,让学生拼出字,然后读出字词,并引导他们自己理解题意。老师不能贪图省快而放弃了拼音这个工具,应充分利用拼音这个工具让学生自己读题解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老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题,如果老师一手包办,仔细地帮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没有让学生养成独自读题的习惯,到了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会对要求一眼看过,不求甚解。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我认为在课堂中,不妨留出充足的时间,该让学生理解的要求、读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独自完成,让他们学会抓住重点的词,逐步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我们必须相信学生,如果给他们一个独立读题的机会,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三、促进学生自主读题的需求

在对自己独立读题有了一定的自信后,学生就能领会到独立读题的好处,进而从内心产生这种需求。在小学数学第二册的练习五中有一道关于小猫钓鱼的问题:“老猫和小猫一共钓了29条鱼,老猫钓了20条,小猫钓了多少条?”其中“老猫和小猫一共钓了29条鱼”和“小猫钓了多少条”是以图中白菜老师的语言形式出现,“老猫钓了20条”以图的形式出示,也就是说,有一个条件要到图中去找。教学中,我先出示白菜老师的话:“老猫和小猫一共钓了29条鱼,小猫钓了多少条?”学生阅读几遍后,我问:“谁会求出小猫钓了多少条?”当然这是不可能求出来的。学生都默不出声地看着我,我故意说:“再读读题,试试看。”大家又读了几遍,有个别学生轻声地说:“这道题不能做。”我乘势追问:“为什么不能做?”学生纷纷说:“我们不知道老猫钓了几条鱼呀!”目的达到了,我立刻出示完整的题目,学生在图中很轻松地找到“老猫钓了20条鱼”这个条件,接着就顺利地进行了解答。我顺势对这道题进行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正是反复的读题,才让我们发现先出示的话中缺少一个条件,根本无法解答,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读题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产生自主读题的需要。

四、课外延伸,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们会自觉注意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量关系和数字。生活,柔化了数学的刻板和刚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有趣、有用、有情……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量教室算面积。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在课堂上,以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在课外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对数学有新的认识。其次,让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加、减、乘、除的来历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最后,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等,让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与数学交朋友,并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精神。

总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读题训练,不可一蹴而就。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合作,长期坚持,这样学生的审题能力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英语倒装结构中非倒装特例解析 下一篇:怎样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生本化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