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物态变化

时间:2022-10-25 02:27:34

知识梳理

1.物质的三态及温度的测量

(1)自然界中物质可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像冰这样的固态物质具有固定体积和形状;像水这样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像水蒸气这类的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2)摄氏度(℃)的规定:该温标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首先规定的,它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度,在0度至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3)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温度计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③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由于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所以使用前用力将水银柱甩回玻璃泡,读数时体温计可离开人体再读数.

2.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和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

(2)液体在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到达液面破裂.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的液体其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气体液化时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如:冰、金属、水晶等.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晶体液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为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则没有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的熔化条件是: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凝固成晶体的条件是:一是温度到达凝固点;二是继续放热.

4.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物质升华需要吸热,凝华则会放热.

(2)在生活中人们常用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来进行人工降雨,干冰撒进云层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就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5.水循环

(1)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凝华是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水、冰雪、冰晶、水蒸气,都属于水的三态,它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2)水的作用:供人、畜饮用;利用水能;用于植物吸收;用于运输;制造美景等.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地表下沉、土地沙化、鱼虾死亡、人畜生病等.同学们要树立起节约用水的意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从自身做起.

考点扫描

考点1 温度计

例1 2009年全球范围流行“甲流”,某市有关部门要求各校师生进行“晨检”.图1中是某同学测量体温的结果,示数是 ,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 .

解析 解答时要先明确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图1中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可读出此时的示数是36.6℃.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答案 36.6℃ 液体的热胀冷缩

考点2 汽化和液化

例2 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图2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汽化 B.汽化、升华

C.汽化、液化 D.升华、液化

解析 根据海水淡化流程图分析出海水淡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状态变化是解答的关键.图2中的海水淡化流程是:对海水进行加热,使其发生剧烈的汽化,此时大量的水变成水蒸气,而水中很多的杂质都留在了容器中,同时也受到了高温的消毒.高温的水蒸气通过螺旋状玻璃管,被冷凝管内不断逆向流动的海水冷却,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非常纯净的淡水(或蒸馏水).答案应选C.

考点3 熔化和凝固

例2 图3是小明绘制的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图像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

B.图像反映的可能是冰的熔化过程

C.图像反映的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

D.图像反映的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理解,其别要理解与横轴平行的图像在纵轴上的截距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由图可知,该物质在2min时开始吸热熔化,图像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物质的熔化过程,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在靠近4min时全部熔化成液体.即该物质属于晶体,其熔点是60℃.答案应选D.

考点4 升华和凝华

例4 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种现象属于( ).

A.先凝华后升华 B.先蒸发后凝固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液化

解析 结合所提供的材料可知在上述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即物质状态的变化是从固态变为气态,再由气态变为固态,则所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先升华后凝华.答案应选C.

考点5 水循环

例5 “地面的水 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 成小水滴或 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 .”对于引号中这段文字空缺的内容,下列填充正确的是( ).

A.蒸发 凝华 液化 雨

B.蒸发 液化 凝华 雨

C.汽化 液化 凝固 云

D.蒸发 液化 凝华 云

解析 我们知道奔腾的江河湖泊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水、冰雪、冰晶、水蒸气,都属于水的三态,它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其中,云的形成过程是: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中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凝固成小冰晶.答案应选D.

实验探究

例1 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4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5).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选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解析 (1)在A、B两图中,控制了水的质量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只改变了水的表面积大小,可观察到B图中水蒸发的快,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大小有关.

(2)为了探究水蒸发快慢是否与水的温度有关时,应控制水的质量、水的表面积大小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只改变水的温度这一因素进行实验,对比图4中4个实验示意图可知: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同样,在水蒸发快慢是否与水的质量有关时,应控制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大小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只改变水的质量这一因素进行实验.因此在评价时,应从是否控制变量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小凡同学在水蒸发快慢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5),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也是不正确的.其理由是应该比较相同时间内水蒸发量的多少,而不是剩余量的多少.

答案 (1)表面积大小 (2)A、C (3)表面积 不正确 应该比较相同时间内水蒸发量的多少,而不是剩余量的多少

例2 如图6是小明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1)如图7所示,甲、乙两图是小明同学做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其中能正确反映水沸腾时的现象是图 .

(2)图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沸腾的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 ,看图分析还可以知道,实验地的大气压比标准大气压 (选填“高”“低”或“相等”).

解析 (1)水沸腾时,上下温度相同,在气泡上升过程中,周围的水发生汽化产生的水蒸气聚集到气泡中,气泡越上升越大,故水沸腾时的情况是图7中乙所示.

(2)分析图丙温度—时间图像,可知水沸腾的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即此时水的沸点为98℃,由于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实验地的大气压比标准大气压低.

答案 (1)乙 (2)保持不变 低

例3 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两个实验小组分别选择了如图8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哪个实验小组的方案好?请你说明原因.

(2)下表是一个小组的测量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海波熔点是 ℃.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要 热量,温度

,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解析 (1)在评价不同的实验方案时,应该从实验探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了使海波受热均匀,可采用“水浴法”加热,即将盛放适量海波的试管放置在盛有温水的烧杯内加热.所以,乙的方案好,这是由于乙装置海波受热均匀.

(2)据表格中数据,可发现从第5min到第7min,海波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48℃不变.即海波属于晶体,其熔点是48℃.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经历了2min.

答案 (1)乙好 乙装置海波受热均匀 (2)48 吸收 保持不变 2

例4 如图9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高度固定的.(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

(2)在靠近碘粉上方系一个棉线,并将锥形瓶口用瓶塞塞紧,对锥形瓶微微加热,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发现烧瓶内出现了 .

(3)停止加热,冷却后揭开瓶塞,仔细观察锥形瓶内棉线.发现棉线上出现了

.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解析 由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在使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即在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高度固定的.

先用酒精灯对碘粒加热,观察到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气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伴随吸热.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锥形瓶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没有经过液化再变成固态的碘.这时瓶中紫色的碘蒸气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像雪,非常漂亮.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答案 (1)酒精灯及其火焰 (2)紫色碘的气体 (3)棉线上出现了固态的碘颗粒 (4)先升华后凝华

典例解析

例1 冬天的一个早晨,小明和同学们在来校时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如图10所示,桥墩周围的水没有结冰,离开桥墩越远的位置结的冰越厚.小明进一步观察发现,在寒冷的冬天桥墩周围的水结冰晚.

(1)小明猜想可能是离开桥墩不同距离的水的温度不同导致的.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主要器材: ;

简要做法: .

(2)若桥墩周围的水都结了冰,到了中午在太阳的照射下,请你判断一下 (选填“桥墩周围”或“离开桥墩越远”)的冰先熔化.

解析 (1)由于水结冰的早晚与水的温度有关,因此需要使用测量温度的器材——温度计来实施探究.即用温度计测量和比较离桥墩远近水的温度.

(2)若桥墩周围的水都结了冰,到了中午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桥墩主要是由沙石构成,而沙石的比热容远小于冰的比热容,同样在太阳下照射相同的时间,相同质量的沙石要比冰升高的温度要高得多,即桥墩的温度要比冰的温度高,而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因而桥墩周围的冰除了吸收太阳的辐射热,还从桥墩吸收热,因此,桥墩周围的冰先熔化.

答案 (1)温度计 在相同的环境下用三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离开桥墩1m、5m、10m三处水的温度,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 (2)桥墩周围

例2 端午节,小施和小李帮妈妈煮粽子.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施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小李则认为,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

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 .

你的理由是什么? .

解析 小李的想法更合理.因为只要能维持水沸腾,不论用大火还是小火,水的温度都保持在沸点不再改变.火太大,既浪费能源,又会使水因剧烈汽化而容易干锅.

例3 “随着这几天天气的突然变暖,驻藏边防的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大雪将会封山.如图11所示,军需食品冷冻车满载着冷冻牛肉、猪肉和颜色碧绿鲜艳、用干燥法脱水的蔬菜在进山的公路上爬行着,这是接下来大半年的全军给养,……”一位军旅作家在驻藏边防站里这样描写到.

(1)如图12是脱水前后的蔬菜,蔬菜冷冻脱水是采用将蔬菜冷冻后,使得体内的水分变为冰,属于 过程,然后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冰不熔化而直接消失,属于 过程.

(2)食品冷冻车要经过长时间的跋涉,为了保持食品低温不变质,车厢内放置了干冰.下列关于车厢内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升华,吸热

C.干冰汽化,吸热

D.干冰凝固,放热

(3)下列关于降雪的解释.请你填写其中所缺的关键词语.

太阳照射使地面的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快速上升.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形成云.假如上空的温度很低,小水滴又将 小冰晶,从而使冰晶渐渐长大,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

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同学们判断生活中物质的物态变化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而判断的方法是将物质的物态变化分解成三步进行处理、分析并归纳得出结论.其具体步骤:①明确研究物质及物态变化前所处的状态;②分析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即物体的吸、放热情况);③明确物质物态变化后所处的最终状态,并综合上述过程分析物态变化过程.

例如对“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冰不熔化而直接消失”的过程分析:①明确研究物质及物态变化前所处的状态:研究物质是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在物态变化之前是以什么状态存在呢?是冰.②分析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冰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③明确物质物态变化后所处的最终状态,并分析物态变化过程:冰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其最终状态是气态的水蒸气,因此说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冰不熔化而直接消失属于升华过程.

答案 (1)凝固 升华 (2)B (3)液化 凝华 凝固

例4 电热水壶是家庭常用的电热器具.小东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一铭牌是“220V 1500W”电热水壶的效率,他在该壶中装入2.5kg的水后,将其接入家庭电路并正常工作,在烧水过程中他记录下了不同时刻水的温度,并绘制出“温度—时间”图像,如图13所示.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在AB、BC、CD三段过程中,水温上升最快的是哪一段?

(2)从图13中可知水当前的沸点是多少?

(3)该电热水壶烧开这壶水(即从A到C的过程中)的效率.

解析 (1)比较水温变化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比较在相同时间内温度的改变量,改变越多,变化越快;二是从图像中看曲线的陡缓程度,曲线越陡,变化越快.由图13可知,AB段曲线最陡,说明此段时间内温度上升最快.

(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曲线为一水平直线(或线段),即本题中的CD段,因此,水当前的沸点约为98℃.

(3)由图13可知,水的初温为20℃,烧开时温度为98℃,用时12min,此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4.2×103J/(kg·℃)×2.5kg×(98℃-20℃)=8.19×105J.

此段时间内,电热水壶放出的热量为:

Q=Pt=1500W×12×60s=1.08×106J.

所以该电热水壶烧开这壶水的效率为:η=■×100%=■×100%=75.8%.

答案 (1)在AB段过程中,水温上升最快 (2)98℃ (3)75.8%

仿真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

A.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能达到40℃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10℃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

D.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

2.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质,属于非晶体的是( ).

A.铁块 B.食盐 C.玻璃 D.海波

3.下列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4.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小红同学根据该图像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帮她找出来( ).

A.海波是晶体

B.海波的熔点约为48℃

C.海波在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D.海波在第3min时是固态

5.云是这样形成的: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对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者吸热,后者放热

B.前者放热,后者吸热

C.两者均放热

D.两者均吸热

6.用降温法可以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它们的沸点分别是:-183℃、-196℃、

-253℃和-78℃.当把空气逐渐降温时,最先液化分离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氢气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7.如图所示是寒暑表,当前的示数是 ℃,

它 (选填“适合”或“不适合”)我国南方海南岛等炎热地区使用.

8.100℃的水蒸气烫伤比同温度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这是因为水蒸气接触皮肤时 要

热.

9.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中的人为了延长生命,必须尽可能地减少能量损失,当身体出汗时,应用布、纸等擦干身上的汗水,避免汗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从人体 .

10.严冬的早晨,冰花总是出现在玻璃窗的 (选填“内”或“外”)侧.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教室玻璃上有水珠出现,这是由于冰花 而形成的.

11.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时,常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此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 和 两种物态变化.

12.现在人们发明了一种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其原理是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物质,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开始熔化吸热,使人凉快.其实这种衣服冷天穿着也很适宜,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开始 ,并 热量,使人感到温暖.

13.为了缓解五一期间的炎热,如图所示,上海世博园内启动了一种降温设施,这种“降温明星”就是低压两相流喷雾降温技术,整个世博园的雾喷区域约18万平方米,喷雾后15min内,3m范围内温度会降低6℃,经过喷雾降温,园区比上海市区凉爽3℃~5℃.请问喷雾降温的原理是:

.

14.请运用你所学物理知识指出下列“特异功能”的真相:

现象:表演者从沸腾的油锅中取物,手却未被烫伤.

真相:锅中除了植物油,还有下表中三种物质的 .

1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霜是由于气温较 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雪熔化需要 热,因而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16.水资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你说出它的一个应用: ;水资源又是非常宝贵的,请你说出珍惜水资源的一条措施: .

三、解答题(17题5分,18题8分,19题7分,20题5分,21题7分,共32分)

17.如图所示,室内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有湿棉花.

(1)两支温度计中示数较高的是 (选填“甲”或“乙”),根据这种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的蒸发 (选填“吸热”或“放热”).

(2)细心的小明同学发现:晴朗天气做实验时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差距大,阴雨天气做实验时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差距小.

请你根据小明的发现猜想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是 ,并说明这个因素是如何影响蒸发快慢的: .

18.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请你回答: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图丙中 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熔点为 ℃.

(3)水沸腾之前的气泡现象如图乙中的

(选填“a”或“b”)图所描述一样.水在沸腾时吸热,温度会 (选填“继续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4)小丽同学评估小明同学所画的图像时指出:图像中的EF段不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请你帮小丽陈述其中的奥妙?

19.暑假里小明帮妈妈烧菜时,发现妈妈从市场上买来的大豆油味道不太对,小明怀疑可能是地沟油,于是他找来小宇同学,想和他一起用物理方法来探究鉴别该大豆油是否是地沟油.

小宇提出的方案A:可以用测定这种油的沸点的方法来鉴别.

小明提出的方案B:可以用测定这种油的凝固温度的方法来鉴别.

恰好,小明家中有一支温度计(量程0~100℃),他们又一起上网查找到了相关资料见下表,然后他们一起利用家中的其他一些器材进行探究.

请你从小宇和小明提出的方案中,合理地选出一种并设计实验步骤,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1)你选择的方案是: (选填“方案A”或“方案B”).

(2)主要的实验步骤是:

.

(3)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对应的结论是: .

20.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5年8月一天的晚上(当时气温20℃左右),厦门市一辆运送液化石油气的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车上气罐内的液化石油气泄漏,泄漏的液化石油气急剧汽化.消防队员在施救过程中,无意间发现泄漏孔附近潮湿的棉纱结了冰.于是消防队员用潮湿的棉纱堵住泄漏孔,不一会儿棉纱居然也结了冰堵住了泄漏孔.

看了这则报道后,小王猜想泄漏孔附近的温度应不高于0℃;而小王母亲则猜想泄漏孔附近的温度仍然为20℃左右.

(1)根据上述报道中描述的现象,你认为 猜想是正确的.

这样猜想的依据是 .

(2)请你解释为什么泄漏孔的潮湿棉纱会结冰?

21.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嫦娥二号卫星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如图所示是当时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发射情景.请你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降低温度又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将会熔化;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发射台底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射到水中,利用水的 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 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请你也举出一个生产技术或生活中利用物态变化来调整环境温度的例子:

.

(3)火箭与大气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为保护火箭不至于被烧毁,在火箭头部有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熔化、汽化或升华,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 .

上一篇:灵活巧用求和公式 下一篇:又见栀子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