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以后 第4期

时间:2022-10-25 12:41:24

阿伦特说:“战争与革命决定了二十世纪的面貌”。依我之见,中国二十世纪种种革命的两个最大变化,一个是女性,一个是土地。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做一个中国人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一个朋友前几日接到他爸爸电话,让他在自己家附近的桥头等他,他要告诉儿子,他妈妈不想再照顾他中风后的病体,她要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她要同他永远再见,他们这一代人就喜欢说永远两字,却没有一样能够长久。爸爸歪歪倒倒站在桥头上,好像风里铁丝上悬挂的裤管,儿子的心像寒冰一样飞向桥头,妈妈是个样板戏式的女强人,她不想再同爸爸在一起了。我这位朋友说,没想到我父母在一起近四十多年了也没有培养起恩义来。

男女关系的退化、恶劣,在中国其实从我们父辈就开始了,我小时候就听见我家隔壁的一对夫妇成天吵架,我父母的吵闹声也从未在我少年时的耳边停止过……这是不是平等与独立闯的祸?我对这位朋友说,那你干脆把你爸爸接到自己家来奉养不就得了。朋友说,这怎么可能?我老婆不会同意的,不仅我老婆不同意,我女儿也不同意,她们两个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女儿已被老婆同化――说的好听是同化,说的难听就是异化。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忽然之间变成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妈妈不要他,老婆不要他,做儿子的也无法收留他,世上的至亲忽然之间全成了他的陌路人,他的死胡同。无路可走的老父亲,只有一条路,进养老院。

养老院是西方独立精神的产物,养老院在中国的出现意味孝道在中国的衰退,其实对孝的破坏从五四到至于今日,从未停止,且愈演愈烈。妈妈是样板戏式的人物,不讲恩义,老婆是改革开放的新女性,不讲孝道,女儿是科技时代的产物,更不知孝为何物,坏东西言听计从,好东西嗤之以鼻,三代女性将中国文化抛得一干二净。孝道是中华文化至宝,孝的毁灭就是中华文化的毁灭,归根结底,这都是二十世纪初革命以后发生的结果。就目前而言,中国最应该变化、重塑的是女性,女性其实也是政治产物,一个国家的政治面孔其实是女性面孔,革命以后被毁灭最严重的其实也是女性,其次才是自然,自然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女性毁坏得更早。女性与自然被破坏了,其实就是母性被破坏了。在一个家庭里,没有像样的女性,家绝非容人之地,根本就不是家,只是人所恐惧、人想逃离之地,而无家又岂能成国?所以说,没有贤良的女子即不可能有家,没有母性即不可能有儿女,家在中国因为女性的根本性变化,其实并不存在了,家都没有了,人又如何立命?毫不夸张地说,国人是在什么时候以女性天生的烦恼当家作主的,国人的家即是在什么时候变成了异化人的地方,同工厂无甚差别。

我家隔壁也有一个这样的女性,婚前还很乖巧,婚后立即变脸,威胁公婆说一定要把他们的房子过户到她的名下,否则就同他儿子离婚,房子刚一过户,她立即把公婆赶出家门,住在巴掌大的私建的草棚式的房子里,公婆天天给他们带孩子,她认为理所应当,连一个谢字也无。中国最深刻、最根本、最要命的变化其实是女性,女性才是家之根本、国之命脉。儿子在变了的女性面前只是一种幽灵一样,活生生的死魂灵一样的存在,没有好的女性,他只是一个死物,他父母也是一个死物。女性的重新塑造,在今天,比在这里修一个水电站,在那里盖几栋房子,修几条公路要更加紧迫。我这位邻居媳妇在结完婚后既没有成为真的妻子,也没有成为真的母亲,更非一个媳妇,她只是一个放弃身份的人,只有一个粗糙的性别,只有一副冷冰冰的狱警式的面孔,她要守一个犯人,就是她的丈夫,也许还要加上他的父母,只不过她希望那是两个在逃的犯人。

没有女性了,是因为我们在革命以后完全放弃了女性的教育,她们在家里不能善待男子的父母,她们自己的父母除外。家庭的所有关系、亲情会因之而瓦解,这才是真正的败亡。女人可以拒绝、放弃男人的父母,夫妻之间连自己的来处也不能敬爱,“夫妻”一词还有什么意义?恩义在中国是什么时候消亡的,是在革命以后吗?妻子成天在家里睁着一双看穿一切的冷冰冰的权力眼睛。孝的消失,其实是中国真正的败亡,是人的真悲哀。没有孝,人也就否定了人。

女性没有了,相伴而来的还有土地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使得一个中国人在孝上无法尽力,家又无法建立,这是双重的无归宿。我天性喜欢山林,1975年我家从繁昌县桃冲矿搬到马鞍山,我那时只有八九岁,我的习惯了山林的眼睛,看着冒黑烟的烟囱,看着黑黝黝的煤炭,只感到陌生与恐惧,但那里的地面虽有烟囱这些恐惧之物,也有很多水塘、荷花塘,大小不一的河流,这些年已经完全消失,变成了工厂、煤厂、房地产。自然消失了,第一受害者就是诗,诗与自然是共存亡的。我厌烦透了,只想逃到农村、自然里去。多方打听,乡下的房子是有的,但买下来的话,风险很大,为什么呢?因为政府规定,土地为国家所有,禁止买卖,也就是说,你虽买下了农民的房子,也有了农民的土地使用证,但证件上农民的名字你是无法更换的,这就是说,你买下的房子,只要哪一天政府要拆迁,就会当做非法买卖,不算事的。本来是地主剥削来的土地,不是已经还给农民了吗?为什么又成了这样?没有一寸土地是你的,你就注定了是个漂泊者,没有一寸土地是你的,又怎会有对土地的感情,对土地的爱惜?想来想去,农村去不了,城里又买不起,高昂的房价里还有不断上涨的地价,买一套房子你就得负一辈子的债,做一辈子的奴才,那就只好呆在原地认命,加大自己不能安身立命,做一个无家人的忍受力,除此之外,还得在这里忍受其它三样:

一是没有自然。在古代,帝制其实以自然为核心为第一,民主时代以人为核心为第一,自然退居其次,因此城市化在今天才如火如荼。古代帝制的华贵曾与农业的朴素并存,根茎与华果相得益彰,相互敬爱,无有高下,不似现在,只有农民的土气和工人的荒诞,天地间少了浑然精诚之气,惟有土气与寒酸之气、荒诞之气。帝制贵气,民主土气,古时假托帝制,其实由圣贤思想管理,二十世纪的革命核心就是圣贤的思想被人的思想代替,其结局不是智者说了算,而是权力说了算。以自然为核心的最大好处还在于,人在高山远水里更容易培养良善的心性,城市化肯定了人,却否定了心性的存在,心性是我们的本来,城市只肯定了皮相,放弃了本来。城市化其实是一条危险的放弃本来的道路。

二是没有历史,我们只有秦始皇历史,义和团历史、太平天国历史,更多的历史则所知甚少,这是我们今日土里土气的另一原因。

其三是教育,我只想说一句,我们的教育是道德缺失的教育,是没有因果的教育,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育,这使得真正有效的自我监督者不能出场,这是教育的失败所在。

革命以后,我们大致有了我所说的五个“无”,无女性,无土地,无自然,无教育,无历史,其最终的结果是无人。陀斯妥耶夫说群魔乱舞,果戈理说死魂灵,卡夫卡讲甲虫,已成今日景象。情况更严重的是,有了这五个“无”,人只是流水线上的东西,是饲养的家禽,连野兽都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真的让人不堪。

惊蛰是自然界的革命,此时天气回暖,春雷震响,惊醒地下蛰伏的昆虫。农民视为春耕之始。古时惊蛰,人手持清香、艾草驱蚊虫霉味。在山西惊蛰时还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现在的外在环境乱了,首先是心出了问题,身的问题也紧跟而来了。心与身本来一体,并非两样,先来讲心:

1、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要教人做人。

《朱子语类》

2、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曾国藩

3、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长尊,则家治。若看得尊长不尊,如何齐他得?其要在尊长自修。

《语》

4、闺门之中少了个礼字,便自天翻地覆,百祸千殃,身亡家破,皆从此起。

《语》

5、孝莫辞劳,转眼便为人父母。

善毋望报,回头但看尔儿孙。

《格言联壁》

其次讲身:

1、四季之中春天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是木性,因而春天脾气易大,因此要保持好肝脏的生理功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

2、春季万物复苏,人的也随此而勃发,当此之时,调摄也十分重要。

3、野荠菜是此季节最早返青的蔬菜,被称为报春菜,另有马兰头、香椿头等,正适合此季人的营养需要。

4、惊蛰后的天气变暖,各类细菌、病毒滋生,应做好预防工作。

5、睡眠以早睡早起为要,饮食以清淡为主,宣通气机。

上一篇:舞,舞,舞(上) 下一篇:我愿垃圾变成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