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环境共生发展对乡村住宅建设的渗透

时间:2022-10-24 11:08:28

论生态环境共生发展对乡村住宅建设的渗透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我国传统的乡村住宅大多以独门独户的庭院式建筑为主体存在。原生态住宅是一种因地制宜,与自然共生的建筑模式,住宅中暗含了许多生态学的原理。住宅如何与居住的大环境有机的组合与延续一直是我们讨论的问题。只有把两者的关机联系起来考虑才能产生一个共生的健康的生态链。由于农村宅基地不能有效流转,致使新建住宅分散,无法集生性刻不容缓,如何重构乡村住宅的综合环境体系已成为一个实用性问题待我们去探讨解决。

关键词:乡村住宅;人居环境;住宅建筑;环境共生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306-01

目前对于生态住宅也未有标准的定义,但国际上公认有三大主题,即: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融合。在“生态住宅”的设计中,应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条件和较强的生态气候调节能力,使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乡村住宅,又称农村住宅或农舍。通常是指从事农业的农民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住宅区和经过科学规划的乡镇住宅区,它体现了自身久远的历史演进过程、地缘地貌特征、地域风土以及住宅主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等。乡村住宅环境的持续恶化促使人们必须注意到人居和生态必须要共生生的发展。

1 人居住宅与环境的共生发展

“人居环境”一直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发展到了一定的时间段,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比以往更加注重品味的提升。人们精心设计着自己的居所,但是在设计工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如生产力水平、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生活习俗、等。尽管在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人们仍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善自己生活环境。

2 建筑风格与住宅空间的拓展

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共生的联系体,住宅也是有生命的,我们不仅仅是要建房子,应该说是要“种”房子,一个没有环境的住宅是不可能持续发展和生存下去的。在我国的住宅建筑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在过去和现在,都拥有大量的优秀建筑和文化遗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是个非常优秀的生态环保建筑群,古城拥有完善的总体规划、广场布局、商业网络、水系桥梁、道路系统、环水民居、曲折弄堂以及民族风格、景观小品等,住宅与原生态水系环境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发展。古城中心四面有多功能的四方广场,环绕淌流的水渠,相互交错的石拱小桥,共同构成了居民们购物、文娱、玩赏、交流等活动的步行区。乡村住宅环境建设也应参照古建筑的生态环保系统来建设。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只有综合开发才能共生发展。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发展住宅与生态大环境需要更进一步的做出研究与努力。

3 环境与心境

我们得让人们从思想上重新去考虑,去认知,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什么样的环境,这样的景观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切身感受,身处这个环境中心境的变化,这样的心境带给人的一种怎样的美好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4 传统与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对传统园林的理解与欣赏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出现问题。现代住宅园景设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现存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功能性差,经济性差,协调性差,缺乏个性。现代住宅园景设计应与传统园林相结合。住宅园景设计要做到人性化,就是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优雅、放松、生态、安全并且有强烈文化底蕴的生态乡村住宅。

5 住宅中的外环境――庭院

庭院可以狭义地定义为以审美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户外场所,是一种人造的理想化的景观,是文化与自然的交流场所,是人们文化价值观的反映,是抒发理想、畅想灵感的场所,是纯真的、理想的自然场所。特别是乡村住宅的庭院往往根据用途的不同分前院和后院。

6 住宅的情感因素

住宅,常常指我们所说的“家”。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家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居住的家,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生成亲切温馨的家庭氛围。所以说住宅环境中情感的设计体现是一个家庭中不可以缺少的,自古我国的乡村住宅中都有这样的精神氛围体现。

7 结语

我们要综合考虑以上的种种问题,要了解住宅建筑和住宅建筑周围环境问题间的继承关系,任何空间都存在于环境之中,环境问题为什么一直无法解决,这其中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体系和模数,一个好的乡村生态共生体系完成了,把他作为研究的课题,可以用模数复制的方法,改变发展到其他乡村建设中去,让这种注重生态的氛围去影响过去的那种不健康的生态发展模式,故提高人居生态环境的状态,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并不是用一种形式主义代替另外一种形式主义,而是从实际角度的出发去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驭寰.中国古建筑散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孙旭.细说江南园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3]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选用各类传感器和变送器分析 下一篇:板材订货稳定性预测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