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看汉语教学本位观

时间:2022-10-24 10:49:58

从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看汉语教学本位观

摘 要:本文主要从汉语中具有独特性的一种能产构词方式——反义构词入手,探讨汉语的教学本位问题。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反义复合词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两个名词素、动词素或形容词素分别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大部分都是名词;从语义的角度来看,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高,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低。这说明,在反义复合词的实际教学中,混合本位是最合适的教学观,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规律实行字/语素本位教学,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语义透明度低的反义复合词宜采取词本位教学法。我们认为,混合本位观不仅适用于反义复合词的教学,也应该被运用到整个汉语教学中。

关键词:教学本位 反义复合词 构词 结构 语义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教学本位”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目前,学界共提出了三类教学本位观:“词本位观”“字本位观”以及“混合本位观”。主张这三类本位观的学者都大有人在,且短期之内无法达成共识。我们认为,与其从宏观角度论争哪种教学本位更合适,倒不如从微观角度出发,考察哪一种教学本位在某一具体词汇类聚的教学上更有用武之地。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选取某一类词汇类聚,考察它们的构词规律,如果能证明它们的构词在结构和语义上都存在很强的可分解性,就能证明字本位教学法具备存在的价值;反之则说明词本位教学法才是符合汉语实际的本位观。

我们选择汉语中的反义复合词作为考察对象,它们由两个表示相反意义的语素构成,表示的却并非是事物间的对立性,而是事物内在的统一性。如“大小”表示的是“大小的程度”,“高矮”表示的是“高度”。

以反义复合词作为考察对象的原因在于:

首先,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说,“反义构词”是汉语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构词方式。西方语言诸如英语、德语中虽然也存在此类构词方式,如英语中的“bittersweet”,德语中的“bittersü?”,但数量极少,远不如汉语常见。考察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规律还有助于深刻认识汉语的特点。

其次,在汉语词汇系统内部,反义复合词与近义复合词相比,词汇化的难度更大,它们需要“在功能上发生转类,在意义上转指包容对立两极的上位概念”。(董秀芳,2011)

另外,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反义复合词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词汇中的难点(甘利娜,2009)。因此,研究反义复合词不仅有利于深刻认识汉语特点,还有利于利用其中的构词规律进行实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从“结构和语义”两个角度研究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规律。结构角度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反义复合词在结构方面是否具备可推导性,其可推导模型是怎样的;语义角度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反义复合词在语义上是否透明,是否能够通过单字含义推知整词语义。一旦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就能够验证出哪种教学本位更符合汉语实际,也更利用教学。

二、从结构角度看反义复合词的构词

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基础,对其中的反义复合词进行逐个筛选,得到273个反义复合词;然后分别对这273个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词素的语法属性进行标注,共得到“名名、动动、形形以及代代”四类。由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分反义复合词包含多个义项,且义项的语法属性不一致,因此我们在反义复合词的词类中另列一类兼类词。反义复合词词类和构词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1:反义复合词词类和构词语素间的语法关系

词类

构词语素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代词 副词 兼类词 总计

名名 108 1 0 0 0 8:规矩、晦明、矛盾、上下、始终、朝夕、纵横、左右 117

动动 24 65 0 0 0 5:出入、来回、生死、收发、死活 94

形形 44 1 1 1 4 10:长短、大小、多少、高低、广袤、贵贱、好歹、好赖、先后、早晚 61

代代 0 0 0 1 0 无 1

总计 179 64 1 2 4 23 273

由表1可见,两个名词素或形容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几乎全部为名词;两个动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有69%是动词,25%是名词;而代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只有“彼此”一个,仍为代词。这一结果与戴惠本(1993)的推测基本一致,但与杨吉春(2007)的研究结果不甚相同。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构建出反义复合词的词类组合推导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反义复合词的词类组合推导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模型仅反映大致趋势,不排除有例外产生,例如“寒暄”虽由两个形容词素构成,但其词性为动词。

两个动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有69%是动词,25%是名词。这一点与名词素和形容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几乎全部是名词有所不同。

根据沈家煊(2007、2009、2012)的“汉语名动包含模式”,汉语中的动词其实是名词的一个次类,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典型功能是充当谓语。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两个动词素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其实也是“名词”,不过其中有些可以充当谓语,如“操纵”;有些一般不充当谓语,如“供求”。

反义复合词的词类组合推导模型可以整合为:两个名词素、动词素或形容词素分别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大部分都是名词,两个代词素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为代词,动词素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中有些可以充当谓语。

三、从语义角度看反义复合词的构词

在构建了反义复合词的词类组合推导模型之后,要想发现反义复合词的语义推导规律,需要对现代汉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词义和语素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这就涉及到“语义透明度”的问题。

“语义透明度”(semantic transparency)是指复合词的语义可从其所组成的各个词素的语义推知的程度,其操作性定义为整词与其词素的语义相关程度。(王春茂、彭聃龄,1999)

我们对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确定采取学界常用的调查问卷方式:选择10名被试,要求他们对反义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进行评定。由于反义复合词数量过大,且性质上有所重复,因此我们按照词义与词素义间关系的不同,将所有反义复合词分为五类,每类选择10个词语入卷,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调查问卷入选评定词语

词义与词素义的关系 码化 调查问卷入选词语

词义等于词素义的加合 AB=A+B 本息、宾主、成败、出没、兴衰、夫妻、取舍、往返、荣辱、升降

词义等于词素义表达概念的概括 AB>A+B 春秋、粗细、大小、高矮、宽窄、老少、买卖、浓淡、轻重、松紧

词义等于词素义加合的引申、比喻 AB=(A+B)C 本末、甘苦、规矩、寒暄、开关、矛盾、水火1、天壤、炎凉、源流

词义为其中的一个词素义 AB=A/B 安危、褒贬2①、动静、恩怨、好歹、长短、教学2、睡觉、兄弟2、扬弃

词义与词素义不相关或词义发生虚化 AB=C 东西2、消息、早晚、反正、高低、贵贱、好赖、横竖、死活、左右

评定采用5度量表,共分5、4、3、2、1五个等级,要求每位被试对评定词语第一、第二语素与整词在词义上的关联程度进行打分,如“多”和“多少”,“少”和“多少”。对第一和第二语素的平均得分作为整词的语义透明度得分,最终取10位被试语义透明度得分的平均分作为该词的语义透明度得分。

由于部分反义复合词存在多个义项,为了避免被试理解时产生歧义,我们将评定词语限制在某一特定语境中呈现,并要求被试评定在该语境下反义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例如“长短”本有4个不同义项,但在我们给出的句子“他独自出海,家人提心吊胆,唯恐有个长短” 中,它只能表示“意外的灾祸、事故(多指生命的危险)”。

按照语义透明度得分的高低,我们将全部词语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语义透明度越高。最终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调查问卷中50词语语义透明度分级情况

语义透明度等级 得分 词语 数量

四级 [4—5 ] 往返(4.55②)、兴衰(4.45)、老少(4.45)、升降(4.45)、夫妻(4.4)、荣辱(4.4)、取舍(4.3)、粗细(4.25)、宾主(4.2)、浓淡(4.2)、成败(4.1)、开关(4.05)、宽窄(4.05) 13(0.26)

三级 [3—4) 松紧(3.95)、本息(3.9)、高矮(3.9)、大小(3.8)、买卖(3.8)、兄弟2(3.75)、褒贬2(3.7)、甘苦(3.7)、安危(3.65)、出没(3.65)、源流(3.65)、睡觉(3.6)、教学2(3.55)、天壤(3.55)、恩怨(3.5)、扬弃(3.4)、本末(3.35)、轻重(3.3)、早晚(3.2)、动静(3.05)、春秋(3)、好歹(3) 22(0.44)

二级 [2—3) 炎凉(2.95)、水火1(2.85)、长短(2.6)、矛盾(2.3)、死活(2.1)、规矩(2)、好赖(2) 7(0.14)

一级 [1—2) 反正(1.95)、寒暄(1.95)、消息(1.9)、贵贱(1.85)、高低(1.7)、横竖(1.5)、左右(1.5)、东西2(1.3) 8(0.16)

由表3可知,调查问卷中70%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为三级或四级,属于语义透明度高的词;30%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为一级或二级,属于语义透明度低的词。

统计结果显示,反义复合词词义和语素义关系的不同将会影响其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具体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在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中,8个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为四级,2个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为三级,10个词语的平均语义透明度为4.24,全部属于语义透明度高的词。在词义为词素义表达概念的概括的反义复合词中,4个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为四级,6个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为三级,也全部属于语义透明度高的词,其平均语义透明度为3.87。相对而言,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更高。

在词义为某一词素义的反义复合词中,除“长短”(【名】意外的灾祸、事故(多指生命的危险))外,剩余9个词语的语义透明度都为三级,属于语义透明度相对较高的词,其平均语义透明度为3.38。在词义为词素义引申或比喻的反义复合词中,“开关”的语义透明度为四级,“甘苦、源流、天壤、本末”的语义透明度为三级,“炎凉、水火1、矛盾、贵贱”的语义透明度为二级,“寒暄”的语义透明度为一级,全部词语的平均语义透明度为3.08。我们推测,“开关”语义透明度较高与其词频较高有关③。

在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的反义复合词中,除“早晚”(3.2)外,其他词语的语义透明度都为一级或二级,属于语义透明度低的词。所有词语的平均语义透明度为1.9。

因此,根据词义与词素义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反义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规律归纳为:ST④(词义为词素义加合)>ST(词义为词素义表达概念的概括)>ST(词义为某一词素义)>ST(词义为词素义的引申或比喻)>ST(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其中词语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高,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发生虚化了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低。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排序仅反映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一般规律,受词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词语的语义透明度可能发生越位,例如“开关”(词义为词素义的引申或比喻)的语义透明度超过了“扬弃”(词义为某一词素义)。

四、从双音节反义复合词的构词反观教学本位观

在三种不同的教学本位观中,“词本位观”认为词是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注重让学生构词造句,认为文字只是书写符号,不在语言研究和教学的范围之内;“字/语素本位教学观”(白乐桑,1996;张朋朋,1992;刘社会,1994;王若江,2000)认为字/语素才是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摆脱印欧语法体系的束缚,从字入手,走出一条适合汉语特点的教学之路;而“混合本位观”(李红印,2007;刘社会,2004;施春宏,2012)认为单纯的字/语素本位或词本位是行不通的,而应该将“字本位”和“词本位”结合起来,既注重整词的输入,也注重语素构词的学习。

从对反义复合词的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结构上,还是语义上,都存在利用构词规律进行教学的可行性。结构上的可推导和语义上的透明都利于我们利用“字本位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往返、老少、夫妻、取舍”等语义透明度最高的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构词语素的语法属性和意义进行说明,然后告诉学生整词的词义等于语素义的加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该词的意思,也能够举一反三,在遇到其他同类的反义复合词时,主动推导出它们的词义。

不过,单纯的“字本位教学法”也并不可取。对于那些语义上不透明的词以及在结构上不符合推导模型的词,我们应该采取“整词输入”的办法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反正、消息、东西2”等,整词的词性和意义与词素的语法属性和意义都相去甚远,并无规律可以进行推导,学生只能采用整体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

因此,在对反义复合词进行教学时,应采取“混合型的本位观”。对于那些语义透明度高的词,如“夫妻”,我们可以从字/语素入手,先讲解“夫”和“妻”的意思,学生自然就能推知“夫妻”的含义;而对于那些语义透明度低的词,如“东西”,我们只能采取整词教学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对某一反义复合词的构词有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合。

反义复合词的这一构词规律也说明,对于整个汉语词汇系统来说,构词的理据性和非理据性是并存的。对于那些存在构词理据的词汇,我们可以采取“字本位教学法”进行教学;而对于那些并不存在构词理据的词汇,我们只能采取“词本位教学法”。

五、结语

经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反义复合词的研究,我们发现不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语义上,反义复合词的构词都存在一定规律。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两个名词素或形容词素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基本上都是名词,而两个动词素组合形成的反义复合词有69%是动词,25%是名词,按照汉语的“名动包含模式”,也可将它们都看作名词。

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反义复合词按照透明度高低排序分别是: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词义为词素义表达概念的概括的反义复合词词义为某一词素义的反义复合词词义为词素义引申或比喻的反义复合词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的反义复合词。其中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属于语义透明度最高的词,而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的反义复合词属于语义透明度最低的词。

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规律说明,单纯的“字/语素本位教学法”或者“词本位教学法”都不符合汉语的实际,只有“混合型的本位观”才更具有用武之地。

注释:

①数字2代表此处的“褒贬”取词典第二个词目的意思。

②括号内的数字为该词的语义透明度得分。

③已有相关实证研究表明,词频也是影响语义透明度的重要因素,

在词义为词素义引申或比喻的反义复合词中,“开关”较其他词语更为常用,这可能是造成其语义透明度较高的原因所在。

④“ST”表示语义透明度(Semantic Transparency)。

参考文献:

[1]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

或分离?[J].世界汉语教学,1996,(4).

[2]戴惠本.对立词的构成及其他[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1).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11.

[4]甘利娜.反义语素合成词之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李红印.对对外汉语教学本位讨论的认识与思考——兼议三级词

语教学单位[J].汉语教学学刊,2007,(3).

[6]刘社会.评介汉语语言文字启蒙[J].世界汉语教学,1994,(4).

[7]刘社会.对外汉字教学十八法[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

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沈家煊.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J].汉藏语学报,2007,(1).

[9]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1).

[10]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J].世界汉语教学,

2012,(1).

[11]施春宏.对外汉语教学本位观的理论蕴涵及其现实问题[J].世

界汉语教学,2012,(3).

[12]王春茂,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

度[J].心理学报,1999,(3).

[13]王若江.由法国“字本位”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J].世界汉语

教学,2000,(3).

[14]杨吉春.汉语反义复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张朋朋.词本位教学法与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

学,1992,(3).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张未然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100871)

上一篇:《说文解字》“丩”族字研究 下一篇:户外婚礼策划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