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意义整体论及争议

时间:2022-10-24 10:19:01

摘 要:意义整体论作为语言哲学的重要议题,最早由亨佩尔和蒯因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介绍至分析哲学领域。但是真正使得意义整体论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蒯因。后来意义整体论经过不断的争议和发展,逐渐形成体系,演变为当今语言哲学的一个研究趋势。本文主要介绍意义整体论思想的内容、面临的交流问题、并尝试对此作出解答。

关键词:意义整体论 质疑和问题反驳

1.引文:

作为当代一个极其重要又极具争议的话题,意义整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意义。最早将意义整体论引入分析哲学领域的是亨佩尔和蒯因。他们探讨的是在科学理论中句子的意义。因此早期的意义整体论也被称为证实整体论或是认识论整体论。真正对意义整体论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蒯因。在他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最早提出反驳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分别批判了分析综合句子的区分和还原论,体现了最早的意义整体论思想,他提出不能孤立考虑理论句子的意义以及关于意义网络整体的早期设想等等。之后维特根斯坦,戴维森等哲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意义整体论。他们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一个整体中,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它与其它表达式的逻辑关系,这个整体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语言中的理论句子。这种主张通常被认为是全局整体论。对此很多哲学家,如达米特等等纷纷提出质疑,指出如果坚持意义整体论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交流中我们必须对同一事物赋予同一意义,而意义整体论必然导致我们赋予不同意义,交流就无法完成。具体来讲,我们在交流“草莓”的时候,也并不需要知道“吹风机”的意义。

2.对意义整体论的质疑:

部分哲学家不接受蒯因关于意义整体论的思想,而提出自己关于意义理论的认识,其中有一种意义观点叫做意义分子论,代表人物为达米特。他们的主张认为,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只依赖于整个系统中部分表达式,而非所有表达式。达米特在其著作《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中,对意义整体论进行了批驳。他首先提出,交流的前提是意义的共享。正因为如此交流者必须赋予表达式以同样的意义。而意义整体论让交流者对同一表达式赋予不同的意义,不符合直觉。结论就是意义整体论导致交流成为不可能。这种解释看似可行,符合前理论标准,语言意义的主体间性是交流可能的基础,但是交流的实质是否真的就是意义或者概念的互动交换?况且赋予表达式以同样意义是否过于牵强?交流的基础和实质到底是什么?

3.反驳质疑:

《整体论,草莓与吹风机》一文中,卡拉・朋寇对达米特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分别分析了交流的三种模式。首先是理想化模式,交流双方对同一表达式赋予完全相同的意义。但是现实往往达不到这种状态,理解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判断达米特观点并非符合现实,因此不足以成为反驳意义整体论的论据。再者是部分相同模式,也就是交流双方对同一表达式赋予部分相同的意义。但是不具有操作性,无法决定应该共享表达式的意义的哪一部分。那么最后一个模式就是完全不同模式,就是交流者对同一事物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两个人由于个人际遇的差异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流仍然可以进行,只要他们最后达成理解,那么他们的交流就是成功的。因为交流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时可以对话语进行修改完善。因此通过论证可知交流的本质不在于意义的共享。

认知语言学家布鲁诺・巴拉的观点认为交流是社会活动,需要至少两个人的共同努力,而且这两个人必须是有意识想要共同合作构建他们交流互动的意义。而且交流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流并不是已知信息的分享,而是生成新的意义,而且只有意义的生成部分才能真正称为交流。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流的本质在于意义的分享和生成。再一次有力的反驳了分子意义理论关于交流是意义的分享这一观点。

4.小结

综上所述,意义整体论从上个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便是一个重要而充满争议的话题,无论是对语言学还是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是简单介绍意义整体论,特别是全局理论。即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它与其它表达式的关系。进而提出达米特等哲学家所认为的意义整体论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交流的基础是意义的共享,交流者必须赋予表达式以同样的意义。而意义整体论让交流者对同一表达式赋予不同的意义,不符合直觉。因而他们认为意义整体论导致交流成为不可能,如此意义整体论就站不住脚。后面分析了这些论据的不充分性,指出真实交流的基础并不是意义的共享,而且交流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意义的生成。因此意义分子理论不足以反驳意义整体论。

参考文献:

[1] Pagin, P. 2006. Meaning Holism.In E. Lepore& B. Smith (eds.),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pp.213-23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Penco, C. 2002.Holism, Strawberries and Hairdryers.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3] Qunie, W.V. 1957. Meaning.In The Philosophic Review (pp.377-388). Cornell University

上一篇:从裘德的悲怆看文学的本质 下一篇:浅论审美观照下白先勇小说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