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视角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24 09:41:22

志愿服务视角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以志愿服务创新高职思想政治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助于突破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传统形式,有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但是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志愿服务者本身和社会在认识上的忽视、志愿服务着素质不高、管理混乱、经费不足和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因此,本文从志愿服务的精神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五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61-03

一、以志愿服务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志愿服务有助于突破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传统形式。首先,志愿服务实现了大学生从课堂受教育对象的“被动角色”到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的“自主角色”的转;其次,志愿服务内涵的“自愿”前提,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无奈学习”到志愿服务的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自愿参与”的转变;再次,自愿服务能够打破教室和学校的地域限制,走入社会、了解民情、体贴民心、感受生活,实现学生在平台上的“有效”到“无限”的突破。把志愿服务融入到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其注入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创新思政课僵硬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高职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实现。志愿服务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明白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引起学生的参与愿望,实现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完成社会角色转变,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协调发展。大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志愿服务不是单纯的付出、简单的做好事。志愿服务除了在不计报酬的活动中奉献爱心、传递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外,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深入社会、接触和了解社会,在在丰富活泼的社会实践中了解陌生、适应复杂、解读人性、观察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增长才干,极大地促进了大学全面发展。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完成了从象牙塔到现实社会的过渡,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实现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单纯学生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了解”社会人的角色转型。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感受生活的志愿服务中,学会责任、义务、正义和公平等公民意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和感化下,有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展示自身才智、实现自身价值,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形成科学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

志愿服务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弘扬,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活动宗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有助于提高社会困难成员的幸福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劳动保障机制的健全。通过志愿服务,青年大学生给社会公益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的长效良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服务精神和服务宗旨。志愿服务者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才智,本着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给社会困难人群带去帮助,带来问候和温暖,在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身品德提高的同时,为社会公益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力量。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志愿服务者本身和社会在认识上的忽视、志愿服务着素质不高、管理混乱、经费不足和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

志愿服务认识严重不足。从志愿服务者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严重不足。首先,志愿服务者本身对志愿服务的内涵以及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没有深刻准确的理解。很多志愿服务者并不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没有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者应该掌握的品德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学校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多的人只是把志愿服务当做免费的劳动力,忽视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了解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带来的对志愿服务团队的随意管理和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轻视,导致了志愿服务团队的混乱管理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边缘化。相应的,志愿服务的相应激励和鼓励就得不到保障,就无法保证志愿服务者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者的活动热情,阻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

志愿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者在准入机制上的缺陷,导致志愿服务者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志愿服务者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培训,就可以进入志愿服务队伍。凭借一腔热血和激情来做事的志愿服务者,缺乏应有的工作技巧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缺乏相应的过程管理和科学的长效规划,没有扎实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良性的精神支撑,使得志愿服务失去了长效发展的动力,志愿服务者本身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长期以往,志愿服务者本身失去了兴趣,志愿服务团队失去了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失去了质量,随之也就失去了社会影响力。

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处于免费劳动力的认识水平下,低水平支持和单一来源的活动经费不足以支撑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欠缺和设施不足,已经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在活动权益和义务的界定上处于模糊状况,目前尚缺乏对参与志愿服务的高职学生在人身、医疗等方面的有效保护,一旦志愿服务者在活动中出现意外状况,在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下难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有效支持,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三、构筑志愿服务“五大体系”。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在全面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课题基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视角,从志愿服务的精神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五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1.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把志愿精神作为思政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来。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讲授相关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安排相应的内容宣传各种志愿活动和典型榜样,不仅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精神境界,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大学必修课的课题理论知识的引导作用,有助于高职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深入理解,对志愿服务在高职学生中的影响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具体落实中可以把志愿服务和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有机结合,把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作为思政课的有益补充,融入到高职思政课的课题讲授之中。比如,在绪论中,关于“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中,可以“志愿者协会”、“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社”等相关的志愿活动社团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了解学生社团开始,了解志愿服务。在第一章中,关于“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一种无私奉献的社会理想,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在第三章关于“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可以用典型案例,详细介绍学生身边的案例,把本校或者附近的优秀志愿者事迹介绍给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身边的案例感动学生,让学生从具体的身边的活生生的典型榜样中,学习志愿服务的精神,汲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领悟如何从平凡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发挥才智、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在第四章关于“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中,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如“一个人的力量?”、“身边的好事”和“付出和收获”等问题的讨论,通过生活经历的交流、观点的碰撞,切实认识个人成长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技能的培训体系

志愿服务要求参与者具有奉献社会的精神、志愿服务的素质和相应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说大学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过硬的志愿服务者。

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是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在高职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入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切实提升志愿服务者的综合素质,把志愿服务培训作为一项必须的内容,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水平。要把志愿服务的培训贯彻整个志愿服务的过程,包括岗前培训、活动过程中的跟踪指导和志愿服务后续培训,在整个志愿服务的环节贯彻相应的专业培训。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创立志愿服务培训班、培训基地或者开设相应的志愿服务课程,邀请相应的专业老师提供专业的培训讲座和培训课程。

从培训的内容来看,不仅包括志愿者的内在素质培训,也包括志愿服务的相应专业技能培训。首先,从志愿服务精神来看,需要通过培训让志愿服务者明白真正的志愿服务理念、无私奉献精神和个人生活责任意识,使志愿服务者拥有真正合格素质、过硬技能和出色方法。其次,从志愿服务对象来看,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训,使志愿服务者掌握观察、服务和动手的综合素质。再次,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来说,需要培训其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的品格和真实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同时针对大学生长“专业知识短社会经验”的特点,切实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意识、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艺术等方面的培训。

3.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平台体系

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要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和帮助,更要具体明确“怎样服务”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要考虑如何创新服务的形式和开拓服务的平台,展开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平时要立足周边的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开展社团服务活动、党团服务活动;在假期开展寒暑期社会志愿实践活动,建立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手段,以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活动,搭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新平台。

4.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保障体系

随意散乱的管理、没有保障的权益和资金的不足已经眼中阻碍了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从落实资金、提供权益保障和完善组织管理等方面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资金短缺和来源单一已经成为了限制高职院校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主要障碍之一。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队高职教育教学长效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大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改变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实现志愿服务资金从学校到政府、再到社会的立体式全面的资金投入和支持。

志愿服务权益得不到保障,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受到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和各种社会危险的时候,没有确切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服务宗旨和无私奉献精神,不能成为社会利益的牺牲者。应该全面发动学校、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全方位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驾护航,保障志愿服务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切实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合法权益,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服务宗旨、无私奉献精神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传播的窗口,成为社会困难人群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劳动保障事业的中坚力量。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管理的无序状态也严重阻碍了其后续发展的空间。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首先,在高职院系志愿服务团体的成立之初就严格把关,规范和引导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确保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团队蓬勃发展。其次,在志愿服务成员的发展上,应该严把准入关。在成员发展的第一环节上就应该写成择优录取、竞争团结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实行“挂牌”上岗制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能更好地督促大学生志愿者从严要求自己。而且,要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援,并且形成志愿活动及时归档的机制,为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奖惩、评价的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数据和依据。

5.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效的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在不同的阶段要采取不同的志愿服务激励方式。从志愿服务者的准入到培训选拔,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到经验总结和交流,从志愿服务活动成果才展示到先进事迹的宣传,从典型榜样的树立到优秀团队的表彰,都要贯彻切实有效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激励机制成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助推器。我们可以从个人、团队、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采用物质激励、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方式,促使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激励,可以是来自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来自整个团队的认可,也可以是来自学校层面的鼓励如评奖评优等,都能非常有效地激发被鼓励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使之成为大学生更持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之一。而最直观和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典型示范的方式,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因此要及时发现和用心培育典型,宣传和推广来自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中的典型榜样,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来激励广大学生群体,在心灵的震撼于共鸣中完成榜样力量到行东的转化,激励更多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陆丹红.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J].成功教育,2012(06).

[2]吕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4).

[3]陈玲俐.从会展志愿服务谈思政教育的创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9).

[4]谢贵兰.高校思政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J].黑龙江教育,2013(01).

[5]陈英.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6]李琴.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丰富思政教育有效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5(09).

[7]王倩.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03).

[8]李丽忠.以服务群众为载体发挥党建育人功能[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9]李维意.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10]南麒.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05).

上一篇:本溪地区春旱的环流背景及成因分析 下一篇:李玉山:为职工群众当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