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时间:2022-10-24 09:08:06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摘 要:情境是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创设富有兴趣的导入情境、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发散思维性的合作交流情境、知识应用中拓展探究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动机,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

关键词:导入情境;问题情境;拓展探究

一、在学生的兴趣中巧设导入情境

课伊始,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培养探究欲望的重要环节。导入一定要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切入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的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欲望自然就高了。

二、在学生的探究发现中巧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

合新知识的生成点,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积极的探索、研究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

三、在学生的发散思维处巧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来分享对方的思考与见解,来达到师生间的共识与共进,来提高自己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教师可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知识疑难处”抛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面对问题探究多种解法以及解法之间的联系,敢于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在这样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集体氛围中,学生的创造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发展。

四、在学生的知识应用中巧设拓展探究的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请每个同学帮助自己的父母设计一下物美价廉的卧室地砖。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他们要在设计的时候测量出卧室的长与宽,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卧室的面积;买材料时,要研究地砖的材质与价钱,才能做到物美价廉。一道小小的开放题,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得到了综合的应用,深化了数学就在身边的认识,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精心创设富有实效性、针对性、适度性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探究、拓展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浑河站小学)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法分析 下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化教学策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