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则“渠”成

时间:2022-10-14 11:15:51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是检验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标准,更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最好尺度,其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加之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作文分数快占到二分之一,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习作成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了,可遗憾的是多少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多少教师绞尽脑汁,大讲作文技法,收效甚微。为了更好地实施写作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自认为写作教学要成系统,有重点,有具体目标,力争每次作文都解决一个问题,突出一个重点,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有效高效地完成写作教学任务。

一、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探究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

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写作的基本条件。学生有兴趣,就会有有目标地、积极主动地学习作文,提高写作效率。教师创设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为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写作兴趣,我经常选取报刊上的短文和电视上的一些热点新闻作为作文材料。这些材料大多数短小精悍,情节性强,贴近生活。

如:中国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我在教学中就此问题让学生谈论自己的看法,他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结合自己的阅历和掌握的史实资料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文字功底让我欣慰,他们独特的见解让我折服,他们深沉的爱国情怀感染着我。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写作情景,就等于给写作加入了催化剂。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有东西可写,真正做到了用我的自然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

二、活学语文教材,优化写作方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语文教师就是想方设法凭着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教材不同,文本有别,写作方法亦不尽相同。教师要认真备课,从教材中挖掘写作训练资源;并积极整合,适时总结作文指导方法;让学生细心读书,认真思考,从教材中挖掘作文写作内容,在课本中发现可写的材料。同时从教材中挖掘语言训练范例,我们知道训练语言的最佳途径还是抓住阅读材料,让学生充分把握教材,从文本中学,从文本中悟,从文本中练,使书本的知识产生新知,形成能力。

如:讲解《师说》一课,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之一,我带领学生重点解读第二段,让学生感知正反对比的好处,作者用多种句式表达一个意思,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事实表明:学生认真分析,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学活学透教材,学中思,思中悟,就可优化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丰富课外阅读,拓宽写作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无限的,课外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启迪思想、熏陶情感的主要渠道。学生与外面世界接触不多,课外阅读能填补这个缺憾,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写作视野。作为语文老师,要强化课外阅读意识,养成学生课外积极阅读的良好习惯,有计划地、有层次地推荐名家作品,学生主动积累名篇佳作,丰富词汇,借鉴手法,提升语文素养。让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如:在讲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我向学生推荐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诵读并积累有哲理的句子,学生就会懂得热爱生活,将会知道珍惜生命、关爱人生。在“珍爱生命”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很自然地将积累到的词语运用到写作中,使作文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四、洞察多彩生活,注重写作积累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只有积极投身于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用一双慧眼观察多彩生活,放眼社会大事,留心身边小事,积累各方面素材。

1.洞察生活,感有所悟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每个人都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鼓励学生认识生活、洞察生活、思考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我经常布置学生利用假日进行一个社会调查(医疗卫生看病贵、跟踪调查奶粉事件、通信收费乱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等等社会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真实地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为写作积累真实的素材。

如:针对呼吁全球发展低碳经济,营造低碳生活问题,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或许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针对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引发思考,很多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写下意见或建议,部分学生阐述:任何事情都是有舍才有得,不舍则难得,关键是我们要权衡利害得失,趋大利而避大害,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深刻地阐述了从低碳生活中得到了什么,而不是付出了什么,学生这种情怀、这种责任感以及其中闪耀的智慧之光,令人感动也让人敬佩。久而久之,同学们学有所动,动有所感,感有所悟。

2.捕捉契机,诱发写作动力

一件细微的小事、一抹灵动的感觉、一次小小的风波,都可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内容。我紧紧抓住这些写作契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以我笔写我心,用心感悟,深入思考,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写出感受独特、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文章来。只要师生共同努力,牢牢抓住“观察生活”这一切入点,引诱学生徜徉其间,捕捉写作契机,全身心投入其中,积累素材,编织写作素材,一定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

如:2013年1月4日发生在河南兰考的一把大火,吞噬了7条可怜的小生命。兰考妈妈袁厉害多年来收养了超过百名孤儿和弃婴,自己含辛茹苦抚养这群孤儿,袁厉害的“难”与孩子们的“苦”,常人无法想象。由于袁妈妈“没有收养登记手续”“不具备收养条件”,这场意外的大火把袁厉害几十年的辛苦付出全部抹去。引来社会沸沸扬扬的争议:有人想办法推卸责任,有人想对袁妈妈泼脏水……坚持了25年的袁妈妈此刻倒下了,躺在病床上的她神志不清,滴米不进,甚至连水都不肯喝一口。针对这些问题,我给学生布置作文:《谁来承担责任》《袁妈妈错了吗》等等。只要教师适时地捕捉写作契机,积极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彰显自己的独特见解,宣泄内心的情感,就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是一种具有综合能力要求的教学,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有系统性地开展作文教学,关注生活,聚焦热点;巧妙讲解作文技法,授之以渔;多角度多层次积累,积淀自我。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想法,多一些润物无声的训练。持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态度,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课程化的系统训练,不断探索,作文水平定会有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 下一篇:关于新课程中摩擦力突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