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时间:2022-10-24 08:57:29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摘要: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长期竞争的优势,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大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兼顾了“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希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计,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必备素质为基础,在目标职位定位、规格设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理念。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模型;课程体系;培养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一、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专业教育痕迹,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持在全球化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因此,高校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这种新型的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兼顾了“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共同期盼,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以促进大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大学生的成功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四部曲”,通过成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成功素质,确保学生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并为将来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

以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为根本任务。着重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成功素质人才。以创新素质为核心,契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为根本途径。突出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冲破传统高等教育只注重专业教育,即“一条腿走路”的教育模式,在强化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开展系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即“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以促使学生成功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充分开发为根本要求。按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大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的发展潜质,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的优势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实行素质学分制。素质学分制是对学生素质的综合测评,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制度的革命性变革。素质学分由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两个板块组成。素质学分制的最大特点是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素质模块有机结合。成功素质教育以素质学分制为根本标志,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导向,人才培养有了制度保障。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为专业设计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不同职位的必备素质分析

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在工作情境中创造高绩效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等潜在特征。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或很好完成某项任务。美国国际公共管理协会(IPMA)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不同角色(人事管理专家、业务伙伴、领导者和变革推动者)相结合,提出了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模型。该模型包括熟悉人力资源法规政策及人事管理流程、理解整体性业务系统思维、展示为顾客服务的倾向等22项素质要素。

就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职位分类实践而言,以上四种角色可以渗透到不同的职级之中,特别是知识和技能应成为包括高层职位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现以传统产业领域的中型企业为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素质结构与角色定位、职位之间的关系(如表1)。人力资源管理高层、中层和基层都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承担领导职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还应具备过硬的非专业素质。作为组织的业务伙伴,特别是承担组织变革使命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组织识别素质(如理解整体性业务系统思维、展示为顾客服务的倾向等)。职位越高,对非专业素质和组织业务理解能力素质的要求越强烈。表1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型大学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我们将职位定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招聘专员、专职培训师、考核测评师、薪酬策划师等(主管级)专业技术工作和能在各级各类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经理以上职位(经理及总监级)管理工作,培养熟练掌握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基本程序与方法技能,精通本专业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操作,具备管理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素质规格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必须具备客观公正的优秀品质;必须掌握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核心知识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必须系统掌握某一职位工作必需的方法与技能,对专业某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有独到见解和创新能力;必须具备对组织的业务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促进的能力,成为专业领域的一流人才。

1.招聘识人素质

学会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人才测评和员工招聘录用课程基本理论,熟悉招聘过程的操作流程与方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职位工作描述与分析、员工测评方案制定与组织、员工招聘广告的撰写、渠道选择和人才甄选等核心能力与技巧;精通招聘技术方法,能履行人力资源招聘主考官职位职责。

2.培训开发素质

学会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基本理论,熟悉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掌握职业发展路径、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技术等核心能力;精通员工培训与开发基本方法与技能,能履行专职培训师职位各项职责;熟练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和娴熟的培训技巧。

3.薪酬管理素质

学会薪酬管理课程基本理论,熟悉薪酬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薪酬结构分析、薪酬方案策划与制定、基本薪酬与浮动薪酬及福利制度设计、薪酬管理制度制定与实施等核心技术;精通薪酬方案策划与制定的基本方法,能履行薪酬主管(薪酬策划师)职位的各项职责;熟练掌握薪酬方案构建路径。

4.绩效考核素质

学会绩效管理课程基本理论,熟悉绩效考核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掌握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设计、绩效考核方案策划与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核心技术;精通绩效考核方案策划与制定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能履行考核测评师(专家)职位各项职责;了解企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与目标,熟练掌握目标分解及考核技术方法。

(三)人才培养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以专业核心素质模块为主线,设计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组织识别的课程体系。如下表。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以培养学生具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坚持两个“同步推进”,即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学分比例约为6:4;学生成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特长优势的“个性发展”同步推进。突出招聘、薪酬、培训、绩效等核心专业素质,设置个性特长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几个特色:

(一)突出核心素质的培养

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人才识别、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方案设计、培训开发等专业核心能力,设置招聘识人素质模块、培训开发素质模块、薪酬管理素质模块、绩效管理素质模块和社保管理素质模块8门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加开辅修课等有效措施,强化训练,为塑造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素质学分制

设置的各类课程和素质表现均规定一定的素质学分。学生应修满人才培养方案的最低必修学分、最低创新学分和最低总学分才能毕业。各类课程实行等级学分制,即同一门课程根据成绩不同可获得不同学分。

(三)突出实战教学法

在教学中依据课程特点,尽可能采用实战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保持6:4。校内“仿真”实战教学与部分真实背景的实战教学相结合,创造条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四)强化考核方式改革

创新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和命题方法。课程考核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考核理论知识为主向考查知识应用能力为主转变;二是命题闭卷考试的单一考试形式向多元化考核方式转变。考试方式视课程不同,采用开卷、半开卷、口试、口试+笔试、专题小论文、项目演练、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突出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