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纪事

时间:2022-10-24 06:18:43

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纪事

清晨的大理刚下过一场雨。平常熙熙攘攘的街面上还没有多少人,卓玛拉姆和儿子平措泽让已经开始了一天的生意。藏红花、藏黄连、贝母、虫草……卓玛则把一份份药材摆到摊位上。

说不清从哪辈人开始,卓玛家就年年来往于雪域藏区和洱海白族地区的路上。“我记得是我爷爷那一辈以前就在做了,那时都是赶着骡马,风餐露宿从德钦一路过来的。”今年46岁的卓玛拉姆说,因常年在这条路上做生意,他们家和沿线的白族、回族、彝族同胞都打成了一片,以至于最后定居在了大理洱海上游,每年几十万元的业务量,都来自与这些民族兄弟的合作。

卓玛拉姆早年东奔西走做药材生意,现在却和儿子开始念起了新的“生意经”。用一部智能手机、一个APP,今年春节刚过,平措泽让开起了一个微店,客户中有藏族朋友,也有汉族、白族、回族等民族的朋友。

卓玛还有个弟弟。说起弟弟,卓玛脸上漾起了一层光亮。她说,为了大伙儿今后更好地做生意,弟弟在忙着干大事。

见到卓玛的弟弟,看到那张坦诚敦厚的脸膛,才发现原来是大名鼎鼎的王庆荣,他现在任云南洱源郑家庄的村委会主任,从小就使用汉语名字,但跟姐姐一样,仍是一口浓浓的云南德钦藏腔。

在郑家庄,有藏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在一起平等相待、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故事。

七个民族一家亲

郑家庄位于云南大理洱源县三营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这个仅有125户的小小村庄,却有汉、白、藏、傈僳、傣、纳西、彝7个民族。尽管语言、信仰、习俗不相同,但他们多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我们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村民们说。

在郑家庄,很多家庭都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据统计,村里的民族间通婚占到了六成以上。长期相互通婚,习俗、文化的交汇,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滋养了郑家庄良好的风尚。

走进郑家庄,风格各异的独家别院错落有致,房屋外面的壁画显示着主人的身份。青瓦白墙上的印花扎染、白塔竹楼、东巴文字、刀耕火种的彩绘,民族特色鲜明而又融洽。有些房屋看上去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但是墙上又绘着藏传佛教的吉祥八宝图,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家庭。

民族特色并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郑家庄的本主庙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随着藏族、傣族、彝族等其他民族迁入,现在的本主庙不但供奉着白族的本主,还供奉着佛教的菩萨,成了多个民族共同拜祭的地方。每逢祭祀的时候,藏族祈福的经幡、傣家的宝葫芦、彝族的牛头装饰……成为村庄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纳西族村民郑荣辉说,虽然村领导威望高,但村里的事还是商量着来。郑家庄成立了村民议事小组,大事由党支部提出方案,提交村民议事小组和村民大会决定。村民议事小组里,7个民族都有代表,各个民族都有说话的地方。

一次讨论郑家庄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两个小组长王庆荣和杨秀弟意见不一:一个主张每个民族都得开个农家乐,一个主张通过土地流转由村集体统一搞旅游。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把这个“议题”交给全体党员和“议事小组”讨论,最终商定除了集体要搞旅游解决“空壳村”的问题外,村民自己搞的每年要上交集体一定的管理费。

王庆荣说:“集体有好事想着村民,村民发家致富顾着集体,大家商量的事,办起来顺利。”

郑家庄常年有200多名村民在外经商,村里老人多、妇女多、孩子多,治安是个大问题。可村里已经有20多年没出过刑事和治安案件,“治安联防队”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郑家庄一带很不太平,盗窃猖獗、盲流不少。“村民被偷一头耕牛、奶牛,几年都缓不过来。”最早的联防队员郑瑞鹏说。

1991年,郑家庄“应急”成立了“护村队”,为避免其偏离法制轨道,村里主动向乡派出所报告,经公安部门依法审批和专业培训后,“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正式成立。郑瑞鹏回忆,当时人手少,一夜要在村里巡逻四五回,但没人要报酬,村里治安迅速好转。

后来村民们商定: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动力,每三户一组、每组一周,全村分36个小组,轮流值班;每晚7时至次日早8时,联防队员要沿村巡逻3遍以上。联防队员在村里“遇到事处理事,没事时就办好事”,依法调解村民纠纷也是其职责之一。“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郑瑞鹏如此解释“联防队”何以坚持20多年。

知法懂法又恪尽职守,郑瑞鹏如今是大理一家企业的保安队长。他说:“老板信得过,厂里10个保安6个是从郑家庄联防队来的。”

除了治安联防队,“协会多”也是郑家庄一大特色。有老年协会,有中青年联谊会,还有阳光文艺队,几乎每个在村里的成年村民都有组织。

村里外出做生意、打工的人多,中青年联谊会是“中流砥柱”,不论红事白事、聚餐聚会,还是修路建湿地,或者谁家有困难,联谊会都是“主力军”。协会把村民都联络起来了,组织多,大家联络感情的地方就多,这也是凝聚和团结。

而这样的民族凝聚和团结,不仅在郑家庄,在云南其他地方也可见一斑。

民族团结在社区

云南昆明市金星社区,是典型的多民族混居社区。这里有汉族和28个少数民族2万余人居住,其中少数民族1792人。虽然语言和风俗不同,但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

走进金星社区,民族美食街上清真牛菜、傣味美食等民族餐馆林立;民族团结广场上,各个民族的铜制雕塑栩栩如生;还有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文化博物馆……

“民族众多是我们的特色,民族团结是我们的品牌。”金星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说,虽然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来自不同地方,语言、风俗和信仰有别,但大家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一月迎新春民族运动会、二月闹元宵、三月妇女节、四月泼水节……“我们社区每月都有活动,热闹又有人情味,拉近了人们的感情,附近社区的人都羡慕呢!”65岁的彝族居民高开枝说。

“同过民族节、众筹百家宴,是我们民族团结的最好体现。”苏琼芬介绍。最热闹的,还是每年中秋节前的“民族团结百家宴”。这顿“众筹”团圆饭,由辖区的居民和餐馆凑份子,这家做一桌菜、那家蒸一锅馒头、还有的拿几瓶好酒,一场宴席就这样凑成了。每年聚餐时,数百人甚至上千人欢聚一堂,一边欣赏歌舞,一边敬酒夹菜,气氛热烈、其乐融融。

“每年百家宴,我们都拿出一桌傣味。”傣佳楼餐馆的傣族老板周海波说。他在昆明多地开过餐馆,最后扎根在金星社区,现已12年。“这里除了治安好,氛围也好,有家的感觉。我们员工有傣族、景颇族和德昂族,他们都喜欢这里。”不同民族的群众都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金星社区先后为300余名少数民族提供茶艺、厨艺等培训,帮助50多人找到了工作。对少数民族开展温暖关怀,为87名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购买了意外伤害险,帮助22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了子女入学问题。周海波的小孩就是在居委会帮助下就读辖区小学的,他很感动:“社区对我们很关心,没把我们当外人。”

金星社区还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并吸收有特长的少数民族群众加入其中,营造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氛围。东北人王国柱娶了一个彝族媳妇,在金星社区安了家。作为志愿者服务队中的一员,他被赞为“社区110”,谁家要修个灯具、疏通水管,一个电话他就上门免费服务。他说:“前年我媳妇生病,就是社区组织捐款,我们才渡过难关。能为大家做点小事,我也很高兴。”

“民族团结在金星,和睦相处心相印……”这首由社区居民创作的歌曲《金星缘 民族情》,唱出了金星社区的特色,也唱出了各民族居民的心声。

上一篇:在线点评,真的可信吗 下一篇:浅析养老金类型及我国运营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