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族知识女性成长经历的探析

时间:2022-10-24 06:14:44

关于回族知识女性成长经历的探析

摘 要:近几年,女性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内对于女性地位的研究,已经由以前的争取男女平等发展到关注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研究回族知识女性的成长经历,体现她们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角色的定位。回族知识女性要想全面发展,需要她们自身继续加强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回族;知识女性;成长经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37-02

伊斯兰教非常尊重知识,认为知识特别尊贵。伊斯兰教鼓励人们学习科学,发展文化。《古兰经》有好几处提到了“科学家”,有十几处提到“有理性的人”,有四十九处提到“理智”,有一百多处提到“知识”,有几百处提到“知识分子”。说“你说:我的主啊!你给我增加知识吧”。《古兰经》中说:“你说,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唯有理智的人能觉悟。”[1]“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提升若干级。”[1]艾卜・代尔达在他的传述中说:“我听的使者说,谁踏上了求知的道路,已为他开辟了一条通往天堂的路;众天仙垂下翅膀迎接刻苦学习知识的人。天上的众生,大地上的众生,甚至海里边的鱼类都为有知识的人求饶。有知识的人优越于修士,犹如月亮光明于群星;有知识的人是先知们的继承者”。

伊斯兰教文化是回族文化的主体,回族女性的传统教育和受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她们从一出生就深深地带上了回族的烙印,在以后的人生中,都会受到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先知认为智慧是穆斯林民众走失的骆驼,不管在什么地方找到它,都要把它牵回来,即使这个智慧是来自于其他的民族,也一定要采纳它。这一点非常可贵,知识是不分民族,没有国界的。众所周知,回族是一个入世的民族,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穆斯林的先知就已经明确地指出: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学习是接受知识的行为和活动,不仅宗教知识,也包括一切提高能力和认识的知识,男女求知一律平等。求知的目的在于应用和实行,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向社会做贡献。服务社会,男女也是一律平等的,显而易见,妇女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有益于妇女自身,而且鉴于妇女的社会分工,还将有益于整个民族、家庭、家族和后代。

曾说,“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莫过于良好的教育,教育孩子一次,胜于施粮一升”。伊斯兰要求妇女要做家庭的主妇,要给予孩子教育,给予丈夫安慰。而且妇女的言行不能违背真主的意愿。同时,伊斯兰教也要求妇女要学习一定的文化,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还要付诸实践,给其他穆斯林女性传授自己学到的有用的知识。伊斯兰教的先知曾经说过“教育好一个男人,受益的仅有一人;教育好一个女人,受益的将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所以回族知识女性的责任更为重要。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的教育对以后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培养每个人品格最原始的地方。“从《古兰经》和圣训中,我们认识到,求知即学习、接受教育对穆斯林男是一种天命,而且要求穆斯林男女从小到老,终身学习、接受教育。因此,父母对子女,社会对个人,国家对公民必须提供学习、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在伊斯兰教中,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从性别角度看,伊斯兰对女性受教育地位的安排更有较为明显的平等性,在受教育的权利问题上,并不存在性别歧视,而是赋予了男女平等受教育方面的权利。这些教育观念对于伊斯兰文化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2]这些内容都再一次明确了接受教育和知识对于穆斯林同样重要,有知识的穆斯林会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格局是“大分散、小聚居”,小聚居的特点让他们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个性,大聚居的特点使伊斯兰文化受到了汉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影响,他们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体系,其他民族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一定会和这个主体发生必然的联系。作为主流形态的国民教育对于回族也是非常重要的,回族的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的,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如果缺乏国民教育,这个民族就会变得封闭和落后。回族知识女性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接受了现代化的教育,在思想观念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一些人在宗教意识上还有所淡化。

在回族传统的观念里,对回族女性的标准是能否遵守伊斯兰教,在家相夫教子做个贤妻良母。对于走上社会,抛头露面和其他人一起工作的回族女性很有成见。回族传统文化中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特征影响很深,造成了女性自我认同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偏差就是由于回族女性自身对民族文化里的性别角色的屈服。因为男女性别的自然差异和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回族男女实现人生的价值方式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回族男性定位于社会,女性多定位于家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价,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那就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关于女性的自我价值就是女性作为独立人的存在和肯定,尊重女性的人格,对女性的权利能够保证。女性的社会价值就是女性为社会和他人做得贡献的大小,为社会和他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最终,女性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多少又决定了她们自身价值的大小。回族知识女性作为一个较高层次的群体,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发展。人们的意识上的深层结构是由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决定的。它是一种认识的积淀,作为观念的深层结构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它一经形成,就会以一种习惯性的力量来影响我们的思维意向和行为趋向。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认知、评价,甚至态度都是观念结构的表现形式。回族知识女性的观念表现结构,也会直接体现出社会的现实存在。因为参与社会工作,经济独立,而且拥有展现能力和发挥特长的良好的工作场所,有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个群体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自立和自尊,获得生存的勇气。

角色(role)这个词最早是在戏剧、电影中出现的,它特指演员扮演的剧里的人物。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德最早把这词借用到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是各种角色的总和。角色又代表了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具有的各种期望和行为。角色理论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角色理论具有结构性的观点;二是在采用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研究策略。其中结构角色理论家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位置和地位组成的网络构成了一个社会,在这个系统中扮演各自的角色是个体。其中的每一群、每一类,他们承担义务的期望都是不同的,我们也能明显地区分出来。所以,不同的地位和期望的网络就组成了社会组织。那么角色又通过互动来表现,互动也是一个过程,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动态的,所以分析角色一定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分析角色才会比较全面而科学。

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构成了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也是人们对这些特定身份的人具有的一种行为期望。它是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现代回族知识女性是一种自致角色。她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社会角色,她们的学历、职称、甚至职务都是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获得,这标志着人们的某种成就,也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对于个人而言,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实就是要回答出“我是谁”,这样就能够给自己的实际能力很好的定位。然后通过充当某种角色,与他人在社会活动中进一步地联系,得到他人的接受和认可,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个过程是长期的,不是短暂的。“一般说来,一个人在扮演社会角色时,可以产生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社会的功能,一方面是个人的功能,这两方面的功能可以不同性质,因为目标可以是多种的,但同时导致个人扮演其应有角色的动力则相同。”[3]回族女性如果在社会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也就意味着回族的整体地位缺失了一角。同时也意味着女性的整体地位缺失了一角。

当然,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经济也在不断地进步,回族的文明程度也在进一步的提高。回族知识女性已经是新时代独立,经济自立的新女性,突破了传统的回族女性模式,社会角色对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功能已经得到了实现,从传统观念的回族妇女已经转向了社会的多元化角色。可是,所有的角色都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它必须和其他许许多多的角色互相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角色集。任何人也不可能只担任一种角色,女教师在学校是老师,回到家里又扮演着其他的多种角色。当然和男性相比,她们具备一些优势,办事严谨,注重自己人格的塑造,品行的修养,发现不足能够自我反省。在学科研究领域有时不计较个人得失,甘愿做个人梯,在幕后从基础工作做起。在教学中,注重礼节,严谨认真,以回族女性特有的温柔耐心对待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在和男性一样共尽社会责任之余,还要担负家庭责任、孝敬父母,操持家务,而且无怨无悔。

回族知识女性也会面临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她们中的一部分都经历过这样的抉择,甚至有人遇到很好的自身发展机会,但权衡之后,还是依然放弃了,选择了以家庭和孩子为重,支持丈夫的事业。家庭和事业,对她们而言,似乎只能二者选择其一,不能两者兼顾,这终究是个人生的难题,仅仅依靠女性自身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要唤起社会的力量,社会和男性等都要对回族知识女性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她们自己做出选择,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全面地发展自身。“女性自我认知的觉醒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自我认知的觉醒是其发挥能动性、自主性的基础,是女性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4]而“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感性的觉醒到觉醒后的困惑和迷失,再到理智和意志的觉醒,最终走向成熟的螺旋式上升过程。”[5]面对高校回族知识女性的压力与困惑,社会和学校、家庭应对她们的劳动和付出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理解,消除一些隐性歧视,增加她们科研和学习进修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调整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独立性,构建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心态,真正实现社会和民族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骆桂花.甘青宁回族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14.

[3]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23.

[4]欣园.试论女性的主体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1999,(2).

[5]亚洲女性论坛.觉醒与成长中的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EB/OL] [2005-06-03].http//.cn.

上一篇:“背信忘义”衍生出的精彩 下一篇:论卢梭的平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