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翻译中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时间:2022-10-24 05:44:15

探索翻译中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向世界传播,而世界的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当今的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化交流得到迅猛发展,相互间的文化融合也越加开放和频繁,对翻译人才的质量和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我国语言翻译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针对语言翻译这个热门专业群体数量庞大且呈不断攀升趋势的现象,我们应如何顺应国际交流需要,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高华丽,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翻译专业的师生和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全书16个章节,包括翻译课程和翻译专业两大部分。前14章为翻译课程部分,后2章为翻译专业部分。在翻译课程部分,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笔译和口译两方面,针对翻译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深化,整理出一套逻辑清晰、高效实用的翻译课程学习规律,不仅加入了对翻译基础学习内容的讲解,也包含对翻译相关知识的罗列。在翻译专业部分,则从业人员和教师角度出发,以翻译专业教学的方法、思想、实施和教学改革为主,由个体到总体,进行了科学性的总结,并对翻译事业的教学规划和理念提供了较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作者在第一、二章对翻译做整体介绍时,先对翻译本身做了概念性的讲解,让读者理解何为翻译,如起初引用美国翻译理论家的定义,其次引用我国孙致礼、陈宏薇教授等人的定义,最后作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给出最后定义。该书不同于传统的书籍之处在于,不是照搬先前专家和教授已有的观点,而是突显自己的见解和规律方法,在同类书籍中实属难得。书中指出笔译和口译是当下最普遍的两种翻译方式,笔译是较为传统的方式,历史比较久远,发展的规模比较庞大,而口译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也是比较迅速为大众所熟知,在国际政治、外交、商业贸易领域尤其重要,在如此背景之下,翻译者需要在工作之时具备敏捷的思维,快速反应,随机应变。

其次,关于翻译技巧的解读,作者所说方法和以往有所不同。作者在解释“谙熟英汉语言异同”时指出,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因此在语法句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准确表达出原作内容,进而再考虑语言的表达是否符合阅读者的惯性思维,最后考虑能不能针对语言的逻辑和语序做出适当调整。针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作者的观点是,文学作品中文体的差异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可以改变文体或者改变文体但保留该文体的特色,这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再次,该书针对文章结构和语法讲解细致具体,深入浅出。在翻译课程部分,作者提到笔译时,先是引用原文(如《Ozone Hole Over Antarctica Once Again at Record Low Level 》),之后对原文的特点进行了罗列分析,再提供参考译文,结合对比中英文的差别,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翻译的不同,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效果。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书中指出,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是文言文的翻译。如何完整翻译英语,之后再用文言进行二次翻译,以及将文言文译成英语时保留语言的韵律美,是专家教授们至今在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此,该书花了较多笔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释。如讲解意译时引用四大名著中家喻户晓的成语“初出茅庐”,再对照英文翻译“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使讲解效果达到最佳。

最后,该书观点的论述颇具个人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于翻译专业的部分中,作者指出只有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才能最大程度、最真实地还原作品原貌。作者认为,翻译者要在语言的基础上更高地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知识层次,深刻理解作品中的风土人情,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发挥自己良好的专业能力,让读者感受文化之美妙魅力。

总体来看,全书脉络清晰,叙述精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其不足之处在于,全书以论述和解说为主,语句略显晦涩和枯燥。但瑕不掩瑜,比较而言,该书仍不失为同类书籍中不可错过的好书,对翻译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士的学习和研究大有助益,值得深读常用。

上一篇:互联网与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下一篇: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家庭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