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均衡的模式、问题及策略

时间:2022-10-24 03:43:18

名师均衡的模式、问题及策略

名优教师是指在某一教育教学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名优教师作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制约着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现有的名优教师均衡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名优教师短缺的问题。改革名师管理制度,统筹安排,实现名优教师资源区域共享,加大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和名优教师培养力度,培养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本土名优教师是实现名师均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笔者有幸参与了四川省成都市义务教育均衡监测,发现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这两项指标均与学校名优教师的数量密切相关,在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骨干教师比例两项指标上,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明显,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远远落后于优势学校和城市学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名优教师均衡发展,当前很多地方出现的“择校热”实际上就是“择名师热”。以名优教师均衡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名优教师均衡的主要模式

在名优教师均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各地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名优教师均衡化,有利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概括起来,我国目前的名优教师均衡模式主要有名优教师支教、轮岗和名优教师工作室三种模式。

1. 名优教师支教模式

名优教师支教就是派遣教师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进行对口支援,帮助被支援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努力缩小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校际差异和城乡差异,逐步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现行的名师支教一般以县域为单位,由县级教育部门决定各学校支教教师的名额,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支教名师的学科。名师支教的期限一般为1年。支教教师的人事编制留在原学校,工资待遇、年度考核等由原学校负责,被支教学校则负责支教教师的工作安排、工作纪律等日常管理。名优教师支教有利于在短期内解决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名优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

2. 名优教师轮岗模式

名优教师轮岗就是教育部门安排名优教师在一个学校任教一段时间后,再继续轮换到其他学校任教。名师轮岗与支教略有不同,名师支教多是一对一支教,支教教师完成任务后就可以不再支教,此后基本固定在一所学校。名优教师可以依次轮岗到多个学校,多次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带动和帮扶作用,辐射面较广,影响面较大,更利于发挥名优教师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

3. 名优教师工作室模式

名优教师工作室就是以一位或几位名优教师作为核心成员,吸收其他教师参与,共同组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目的是希望通过名师的示范、带头和指导作用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名优教师工作室的工作方式主要有课题研究、专业讲座、示范课、视导帮扶、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名优教师具有“传、帮、带”作用。名优教师工作室规模可大可小,不受参与教师数量的限制,可以再培养出名优教师,促使新的名优教师不断涌现,进而不断壮大名优教师队伍。这是目前名优教师培养比较受欢迎的方式。

二、名优教师均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名优教师均衡有利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解决区域内的“择校热”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但是,在名优教师均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有名优教师均衡模式不能根本解决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名优教师缺乏的问题

首先,名优教师支教、轮岗的时间短,带动作用不明显。同时,名优教师的支教、轮岗还容易造成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坐等外援,依赖外援,不思进取,缺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和勇气。从长远来看,这对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分不利。其次,名优教师频繁支教、轮岗,人员变动大,容易造成学生不适应、学校难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名优教师支教、轮岗的频繁变动会影响被支援学校教师的情绪,造成被支援学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第三,名优教师工作室由于优势学校和城市学校起点高,机会多,名优教师积极性高,更容易出成果,培养出大量的名优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拉大差距,造成校际和城乡之间名优教师的不均衡。所以,现有的名优教师均衡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名优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2. 名优教师均衡中的利益冲突制约了名优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首先,名优教师支教、轮岗可能会导致待遇降低,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优势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名优教师在福利待遇上通常比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好,名优教师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声望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而支教或轮岗则可能会影响名优教师的经济收入。其次,支教、轮岗往往会给名优教师的生活、家庭带来很多不便,影响名优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利于正常发挥名优教师的积极作用。第三,教师为了评职称、获得晋升机会的功利性和被逼无奈的支教、轮岗,也不利于调动名优教师的积极性。

3. 名优教师均衡缺少动力机制和制度性保障而难以实现

首先,名优教师的编制多是固定在原单位,不会因教师支教、轮岗而变动,名优教师工作没有压力,干好干坏一个样,个人工资待遇等均不会受到影响,这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被支援学校因为名优教师不是自己学校的正式教师,对名优教师礼遇有加,在使用、管理上容易降低要求。其次,优势学校和城市学校教师的人事关系在教育局,实际用人权利却在学校。由于名优教师是学校的招牌,可以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口碑、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塑造学校品牌形象。因此,这些学校的校长都不愿意名优教师支教或轮岗,只是派出一些学科富余的教师参与支教、轮岗,不符合被支援学校的实际需求,对被支援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三、名优教师均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

1.打破定编定岗的教师人事制度,统筹安排,从制度上保障名优教师资源区域共享

名优教师均衡首先要改革名优教师的管理与使用方式,要打破定编定岗的教师人事制度,由教育局统筹县域内名优教师的使用权,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统一调配,尽可能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输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所必须的名优教师。教师的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等也应该随人而动,业绩考核、奖励绩效等由被支援的学校全权负责,防止名优教师出工不出力,从制度上推动名优教师均衡。其次,适度延长名优教师支教、轮岗的周期,最好与学制周期相吻合,即小学实行六年一个周期,中学实行三年一个周期,并且从起始年级任教。这样,被支援学校的教师可以从整体上观摩学习名优教师的教学,同时也便于被支援学校管理和考核。第三,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将支教、轮岗作为优势学校和城市学校督导评估项目,引导优势学校或城市学校为名优教师均衡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教育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适度照顾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

首先,教育部门在奖励性绩效、地区补贴、职称评定聘任、评优选先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适度倾斜,吸引名优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任教。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奖励性措施与制度性措施相结合,将职称评定聘任、奖励性绩效、地区补贴等与名优教师支教或轮岗年限挂钩,鼓励名优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长期任教,避免频繁支教、轮岗带来的负面效应。其次,教育部门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对名优教师支教、轮岗的支持力度,解决名优教师支教、轮岗的后顾之忧。在教师的住房、家庭生活、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便利,让名优教师愿意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支教、轮岗,去了留得住,甚至在这些学校扎根。

3.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培养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本土名优教师

培养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自己的本土名师,才是解决名优教师缺乏的根本途径。加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成为本校的名优教师。首先,教育部门可以派遣名优教师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开展科研、教学等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和公开课,让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能深切地感受和学习名师的教育理念、操作技能等。其次,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可以派遣教师与名优教师师徒结对,实现一对一的指导、帮扶;也可以派遣教师到优势学校或城市学校跟岗研修,观摩学习名优教师。第三,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也可以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室,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并聘请区域外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开展理论培训、学科实践技能展示、教学案例分析等,帮助教师从理论上拓展视野,在实践上发展专业技能。此外,学校之间还可以组建校际联盟,搭建校际交流互动平台,通过校际交流与培训来发展自己的名优教师。 只有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本土名优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才能真正实现名优教师的均衡,进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力量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想真正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从师资力量着手,把名优教师的均衡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名优教师的均衡来缩小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最终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上一篇: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阅读学案设计探索 下一篇:蛇口海关:整治“三难” 打造“阳光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