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工业园区校企合作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4 03:32:47

南昌市工业园区校企合作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眼提 要?演 为解决南昌市各工业园区“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依托南昌市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各有关部门大规模地开展校企合作,助推本地企业发展。调查当前校企合作实际情况,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关制度缺失、合作关系松散和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南昌市应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落实优惠政策、发挥行业协会主导作用、深化校企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加快落实职业准入制度和探索完善校企合作长效合作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

?眼关键词?演 校企合作;问题;对策;南昌市

?眼作者简介?演 张晓波(1978―),男,南昌社会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企业用工;(江西南昌 330038)李 娟(1986―),女,南昌县第三小学小教一级,学士,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江西南昌 330200)

本文系南昌市“十二五”(2012年度)社科规划课题“南昌市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穴课题编号:JYZ201210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南昌市职业院校发展到92所,在校学生达到38万人,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院校由12所增至25所,成为全国职教排名第三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因此,要将南昌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作为高素质产业工人的直接来源,南昌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势在必行。

一、当前南昌市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南昌市始终坚持二产和三产“二三并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原则,己初步形成了以赛维LDK太阳能电池组件、江西铜业铜板带、江铃股份30万辆整车基地、南昌航空工业城等项目为中心的若干产业集群。正是产业集群的打造,使南昌经济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但按照吴龙的研究,南昌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不足,要进一步带动南昌经济的腾飞,亟需一支高素质的有技能的产业大军作为支撑。可从南昌市劳动力供给的现状来看,有些情况与问题值得认真考量。

?穴一?雪本地劳动力供求失衡,对外来劳动力依赖型增强

南昌市劳动力资源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据2012南昌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1年南昌市社会从业人员已达到370万人,三产从业人员比例为22.9?押28.7?押48.4,基本上适应了南昌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相关的数据看,近十年来南昌市总人口数持续增加,但自2007年以后,随着城市总人口的基本稳定,非农业人口也保持着基本稳定,这说明南昌作为中心城市对劳动力的吸引与聚集效应在不断增强。而且到2011年,南昌市劳动力资源已占人口比重的73.4%,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达到82.0%,基本上满足了目前南昌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对比相关数据,2001年劳动力资源利用率是72.4%,然而到2011年达到了82.0%,十年时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并且有逐步升高的趋势,这说明劳动力短缺将是未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根据孙育平对南昌市劳动力供需市场态势的分析,预计2015年劳动力供应缺口将达26.4万人,缺口率为7.5%;2020年劳动力供应缺口将达61.1万人,缺口率为15.0%。因此,南昌市必须从市外大量招聘劳动力,才能继续保持未来南昌市的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穴二?雪技术工人总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2012年年底,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市20余个行业425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用工调查。调查表明:2013年全市工业园区企业预计缺工4.2万人。其中普工需求为3.4万人,高级技工5000余人。①从调研的数据看,2013年各工业园区第一季度缺工90%以上是制造业企业,而且各工业园区存在共同的问题:一是人员流动率高,不得已很多企业招聘大量的储备员工;二是招工的条件和待遇很好,有的甚至不需要专业培训,可直接上岗;三是绝大多数招聘集中在低层次的制造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从长远看“招工难”,尤其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将会上升为南昌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穴三?雪技能人才结构不尽完善

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全国劳动力短缺呈现出外阜化、年轻化、低学历化的特征。尽管很多企业对用工者的素质要求不高,待遇也不错,却仍然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近几年,南昌市本级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较快,本地企业劳动报酬并不低,依然难吸引本地院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留在当地就业。

二、南昌市校企合作的运行现状与原因分析

为破解企业用工的难题,南昌市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为了解南昌市校企合作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关部门重点对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等10所学校进行专题调研。据统计,2011年在校生人数为3.3470万人,当年毕业生数为1.2563万人,实习就业学生数为1.2065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其中本地就业的人数为3220人,占就业学生总数的26.7%;异地就业的人数为8046人?熏占就业学生总数的66.7%;其它行业(含继续升学和参军)的毕业生数为799人,占就业学生总数的6.6%。从调查中可知,南昌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本地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不足三成,大部分毕业生流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全市的职业教育和企业用工之所以会产生这个问题,与目前各工业园区用工思路和校企合作的现状是分不开的。

(一)本地企业较少在职业院校订单或冠名

由于政府、园区、企业、学校之间信息资源互通不够,或者本地企业没有开展校企合作,造成企业急需的人才不能及时补充,学有专长的毕业生无法及时递补。从调查的10所院校看,与学校建立订单培养、开设冠名班的多为外地企业,达到73个;本地企业仅有13个。在已设立的校企合作较多的南昌市卫生学校、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南昌汽车机电学校等院校,到外地企业平均就业率为85.8%的,到本地企业平均就业率仅为23.5%。对比南昌市的本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工作没引起足够重视,使得本地的人力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本地企业不愿聘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从本地企业聘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抽样数据看,情况较好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5家企业达到50%以上,占受访企业27%;最差的是桑海经济开发区仅1家达到50%以上。甚至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聘用职业院校毕业生达到50%以上的企业仅2家,只占受访企业的的6%,各工业园区所聘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企业及人数都偏少。这说明本地企业对于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模式不重视、不愿意,认为这只是学校的事情,没有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

(三)外地企业较多开展劳务合作定向引进技能人才

在缺工背景下,不仅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多个外省将组团来南昌招工,省内的赣州、吉安、永修等市县来昌揽才。往往春节之后,全省各地招聘会频频,煽情的标语也随处可见,目的很明显,尽力把外出务工群体留在本地就业。从调查的数据看,外地90%以上的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部分企业经常与学校往来,开展定向培养,相互沟通供需信息。而本地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仅为41%,甚至部分企业只是在已经出现用工难的时候,才致电学校要求招聘。在企业追求低人力成本的背景下,许多本地企业只注重自身眼前经济利益,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缺乏主动性,不愿参与,不愿投入,呈现出职业院校“一头热”的现象。

(四)政府投入不足导致校企合作基地配套落后

在调查中还发现,外省市针对当地企业“用工难、用工荒”问题,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的办学行为,为吸引外地务工人员和本地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入到本地经济建设中来,就专门制定并实施了《大中专毕业生企业顶岗津贴申领办法》;为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还可以由政府给予企业适当补助,并根据其接收毕业生的人数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与相应的政策扶持等等。在调研苏州工业园区时发现,由于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投入大量的经费,使得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条件、师资、管理、生活设施才有保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地解决当前他们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五)“以企业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新观念确立不够

曾有企业明确表示:他们需要的不是由学校培养出来的没有工作经验的技师,他们希望的技师是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培养出来的。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南昌职业院校的本位主义比较重,仍然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角度去思考校企合作的问题,来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安排实习课程?熏没有或很少征求企业的意见,导致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多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

三、推动南昌工业园区校企合作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本地企业降低成本不愿意聘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政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企业的用工,势必造成南昌人力资源的优势难以发挥在打造核心增长极中的作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是南昌的职业教育解决企业的“用工荒”,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南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落实优惠政策

当前南昌校企合作最大的阻碍在于投入的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政府为主,多元主体共同承担职业教育成本的经费投入机制,还可以建立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减免税收的办法,建立职业学校积极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奖励机制。甚至可以考虑引进一些大项目时,由政府出资招收、培养、训练高技能、合格的员工,由南昌的职业院校与之开展合作,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另外,应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院校搬迁,在市区附近一些工业园区,引校入园,进一步打造校企合作的基地。同事加强生产、生活配套完善的服务基地,力争实现园区内学习、本地化就业。

(二)发挥行业协会主导作用

政府除了要在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奖励制度外,还应该由市政府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各工业园区、职业院校、部分企业和社会参与的校企合作行业协会或工作委员会,负责对本地区的校企合作进行督导、检查、评估,协调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利益,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深化校企合作的范围和领域

南昌的校企合作双方不能只满足于“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必须转变观念,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新观念。首先,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互动机制,实行“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其次,企业应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安排好实习学生的生活,建立实习学生劳动津贴和补助制度,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再者,引入第三方机制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开展信息反馈、评价考核、监督检查。

(四)加快落实职业准入制度

目前?熏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还不够完善,就业准入制度也不严格,使得企业用工、人员上岗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相关的制约机制。因此,可从部分的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复员转业军人、劳改释放人员、就业困难群体、残疾人等人群入手,借鉴职业准入制度来推动校企合作。

(五)探索完善校企合作长效合作机制

近几年,南昌职业教育实现了纵向与横向的扩展。但长期以来,在南昌职业院校的阵营中,一直存在着行业间的隔阂、省市级学校的恶性竞争,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减少不良竞争导致的“内耗”,应该由政府牵头,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协会等中间组织,大力开展差异化办学,推动职业院校“一校一品”、“一校一业”,形成抱团发展合作机制。

注释:

①http?押///12321231ldjyfwglctzgg/20892.

jsp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3年第一季度招工信息。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孙育平.化解企业“招工难”的区域就业政策选择――基于南昌市劳动力供需市场态势的分析?眼J?演.公共管理,2012,(7).

?眼2?演吴龙,赵彬.产业集群背景下发展南昌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眼J?演.职教论坛,2012,(24).

?眼3?演周东火.我市职业教育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眼N?演.南昌日报,2009-07-14.

?眼4?演易峥.英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眼J?演.职业技术教育,2006,?穴17?雪 .

?眼5?演任聪敏.近二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眼J?演.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眼6?演陈联.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观?眼J?演.大学教育科学,2006,(4).

?眼7?演谭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办学模式探讨?眼J?演.职业教育研究,2005,(9).

上一篇: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研究 下一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与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