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出师表》

时间:2022-10-24 02:31:11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先后上过两份表给刘禅,陈述关于出师伐魏的事情,这里说的《出师表》是第一次上的表,即《前出师表》

认清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学习《出师表》应注意的第一个问题。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诺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问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由于作者是一个主持军政大任的首脑,所以,文中所述的意见、主张,语气十分肯定,对下级官员的评价也是按理直说,丝毫不拐弯抹角,他又是受刘备托孤的重臣,对后主刘禅的告诫也率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毫不讳忌。他处处以维护蜀汉政权为出发点,陈述自己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其中也流露出对备父子感恩报恩的道德观念。但就文章的情其理直、陈词恳切、语言质朴等方面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恳切地劝谏后主要“开张圣听”、 “亲贤臣、远小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才能“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者竭力维护蜀汉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与另外两个封建统治集团(吴、魏)争雄,为了有足够的国力,作为出师伐魏的后盾而向后主上了这份“表”。 诸葛亮因知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徒,所以,他说话的语气,是以一个托孤老臣的身份,去开导后主,目的是激励刘禅追念祖德、发愤图强。

作者打出“汉朝正统”的招牌是错误的。这是学习《出师表》应注意的第二个问题。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局面。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我们既不能从所谓“汉朝正统”的观念出发,把吴、魏看成是“贼”、也不能认为吴或魏是正统。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三国时期,可以说是英雄辈出的时期,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都先后运用自己的军事、政治力量, 统一了一定范围的地城,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军阀混战局面,都实行一些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曹操的屯田政策,诸葛亮对西南边塞少数民族的睦邻政策,孙权在江东任用贤能的开明政策等,各自使所辖地区得到了相对的平衡和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汉末时代。群星灿烂,人才辈出,他们才能杰出,智慧横溢,文韬武略兼备,曹操想统一天下,罢免战患,是大好事;孙权为保住父兄基业而兵发赤壁,合情合理;刘备人到中年仍无立足之地,为生存计而联吴抗曹,也无可指责。对于魏、蜀、吴三方,都不片面地加以否定,都承认其斗争的合理性。对于魏、蜀、吴三国都予以肯定的观点,其实不是今天才有,不然,历史上就不会称之为“三国时期”了。其实,所谓“正统”,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欺骗平民百姓的花招。

千百年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集团和其他阶级、阶层的人们都喜欢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他们是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目的的。这是学习《出师表》时应注意的第三个问题。

封建统治阶级喜欢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总结出一套有利于巩固封建政权的经验,他又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军事家,他表达自己政见的文章,是充满着封建性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内容的。《出师表》这篇文章,概括了一些治国者应注意的规律性的结论,历代的统治者都可以从中学到关于用人、处事、治国的道理,也可以通过传诵这篇文章去传播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和忠君思想,使平民百姓都来拥护自己,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文人士大夫对于诸葛亮的人生历程是十分欣赏和羡慕的,他们的“士为知己者用”的观点,往往与诸葛亮的报答“明主”知遇之恩的感情起共鸣。所以,文人士大夫也喜爱读《出师表》。

学习这篇文章,要对上述这三点有清醒的认识。肯定《出师表》,并不承认扬刘抑曹的蜀汉正统思想的正确,也不承认诸葛亮对封建帝王的报恩和忠君思想的正确;而是借鉴文中提出来的用人、处事、治国要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严明公正的正确主张。

对于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是应该肯定的,他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勤劳国事、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及处事谨慎、严于律己的作风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上一篇:浅谈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下一篇:没有一种草不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