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重在培养兴趣

时间:2022-10-24 11:52:27

有效教学重在培养兴趣

摘要 目前,如何跟上教育改革步伐,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对此,教师应通过明确交代学习任务、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展开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语文 兴趣 培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兴趣培养的方法可说是多种多样。

一、明确地交代任务

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前,都应当清楚地提出这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的要求,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求知欲望。经验证明,教师愈能在课堂教学中阐明所学的知识的意义,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去向往与追求。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让学生明确这一课的学习任务就是要弄清楚谁是亲人,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亲人,并非亲人而互称亲人说明了什么等等。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告诉学生学习任务是了解草原,认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等。这样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求知欲望和冲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使用新颖的方法

新事物可以引起人们的探究心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替与变换,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意向和探究活动,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教师以丰富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以“读”为例,教师如只一味地让学生默读,则会使学生感到沉闷、乏味,如在阅读的基础上稍加变化,穿插以齐读、朗读、轻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则可活跃学习气氛,消除乏味沉闷感,增强学习兴趣,完成学习任务。

在使用新颖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时,应注意避免两种倾向,即兴趣主义和形式主义。为新奇而新奇,为兴趣而兴趣,或片面地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忽视人的自觉能动作用,导致兴趣的庸俗化。

三、运用先进的手段

先进教学手段包括运用图画、实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以及电影、电视等进行教学的手段。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虽不必事事从直接的经验开始,但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由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运用实物、电化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它们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材料学起来不感到枯燥。

教学《海底世界》时,如能利用音响模拟各种鱼的叫声,利用幻灯显示各种鱼的形象,则可使学生冲破因不能亲到海底而带来的局限,对海底世界产生身临其境、如睹其物的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注意力就会集中,自然就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问题的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的情境,指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提出一定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从而激起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积极创设这种“愤”、“悱”的情境进行教学,以获得最佳的效益。为达到这种情境可考虑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抱着渴望解决问题的态度来投入学习。

《赤壁之战》一课,教师可通过提问创设这样的情境:赤壁之战曹周双方各有多少人马?80万人马对2万人马,你认为谁会取胜?这一仗是怎样打的,结果如何?为什么曹操的80万人马会被周瑜的3万人马打败?这是一个典型的由言语提示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按课文的原顺序,而是按照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这样就设置了悬念,增加了激发性,使学生有了心求通、口欲言的解决问题的需要,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参与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而产生问题。

要求学生蒙上眼睛走路,不碰响室内的铃铛。用这样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学习《蝙蝠与雷达》便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已因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五、适当地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竞赛,如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读书速度快,问题找得准,问题回答得确切;看谁字写得好,写的对,最符合要求等。一般地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要好。应当指出的是,开展竞赛应慎重、适量,注意方式,赛后还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

要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信任老师则容易“爱屋及乌”,连带对其教学也发生兴趣。反之,这种兴趣便无由产生,学生甚至可能会以某种程度的否定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指导。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业务能力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同时,教师的仪表、风度、气质、生活作用和行为习惯等,也对其获得威信有直接的影响。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从点滴做起,以提高自己的威信,进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爱学乐学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