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负面影响

时间:2022-10-24 11:25:3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负面影响

【摘 要】语文课堂动用多媒体,适当地配合一些画面或音乐,可以使语文课上的更形象;但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决不能成为点击鼠标的机器,那样势必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多媒体几乎成了教学的首选。它在极大地方便我们教学的同时,也给学生、教师深深地埋下了“隐患”。本文从六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很好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语文课堂动用多媒体,适当地配合一些画面或音乐,可以使语文课上的更形象;但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决不能成为点击鼠标的机器,那样势必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多媒体几乎成了教学的首选。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或比赛课时,语文教师几乎都采用这种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教学。它在极大地方便了我们教学的同时,也给学生、教师深深地埋下了“隐患”。本文将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和看法。

1 直观性,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

用多媒体上课的时候,屏幕上往往呈现出风景画或人物画,这对学生理解文中的意境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长此以往会极大地剥弱学生的想象力。比如说,教师在讲授《红楼梦》时,屏幕上会出现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形象,尽管这给了我们形象感、直观感,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来在学生心目中,“红楼”中的人物形象是“自定义”的,也就是说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理解、想象,“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多媒体剥夺了我们的这种“权利”,使得我们只能有一种“理解”。这也是为什么电视看多了,想象力却削弱了的缘故。

2 课件图面过于花哨,分散了学生注意力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老师在课件制作时将课件的界面修饰的过于花哨,斑斓的色彩和可爱的动画效果吸引了学生,但是却分散了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就连老师提了什么问题都没听清楚,还谈何学习效果。因此,在课件制作中只有将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地传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坏境的目的。如果图面太呆板,就达不到调动学生兴趣的作用。所以,课件制作中应尽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 冷酷性,缺乏情感的熏陶

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容量增加,这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许多不足。但是有些老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板书等统统编织进去,上课时只管点鼠标,一路“下一步”、“下一步”,虽然这种方式在教学中省劲不少,但其本质仍然是“灌输式”的,只是把书本知识搬到电脑中而已。这种放电影的教学方式还是无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只是给了外人一种新课堂的表象,其实与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没什么两样。所以凡是能够用一般教辅用具,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不必用计算机课件展示。

教师充当了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学生读文感悟全得抬头看课件,书被扔到一边。课件上的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师也没有时间精讲,学生也来不及记下来。师生之间的情感双向交流演变成师与机、生与机的单向传送与接受,流动在师与生之间的情感被削弱了。而且多媒体是绝对的“一言堂”,它不能听见分歧意见,也不能发现学生思考上的误区,更不能捕捉学生思想上的灵感和火花。它只告诉学生结论,而不教授学习之法。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4 影响和限制了教师才能、人格力量的发挥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操作电脑的技术挺高,而对真正能提高自己教学素质的本领则不大看重,认为那是“落伍”的东西。比如说,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其实,字是人的“脸面”,很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优美的板书,既能愉悦自己,又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学效果自然大大提高。又比如,朗诵课文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而现在许多教师尤其是年经教师不大会朗诵,往往用多媒体课件代替。要知道,即使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代替不了教师。王策三先生曾说过:“有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永远不会过时、不会失效的,在优秀教师艺术的恰当运用的情况下,比现代化教学手段还要好。”

5 极大地占用了教师的备课时间

喜欢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教师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课件制作上,而真正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时间要少得多。有些教师只要一备课,就上网查资料、下载教案,而不愿花时间钻研教材,自己写教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不花大力气备课是不行的。许多优秀教师备课的仔细甚至到了标点符号的程度,这个地方该用句号还是逗号,都要经过仔细斟酌。就是一篇已经上过很多次的课文,也要尝试用不同的教法来教,这样你才能对这篇文章理解得深、透。而这一切,用电脑技术是达不到的。

6 文本语言应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只有深入研读文本语言,才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

然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一些语文课件只讲究视听冲击,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出现了用影视替代学生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的现象,这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试想,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那“偷偷地”和“钻”其情味又岂能用直观的视像来传达?因此,语文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不是语文课了。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语言是语文课的主体部分,学生是借助一篇篇课文学习语言,在读课文中理解语言,在读课文中积累语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文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刚刚了解了一点皮毛,教师就急着往课本引申。虽然课外资料也可以帮助学生学语言,但那毕竟是对课文的补充,不可以本末倒置。

总之,语文教学应充分分析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手段,不能盲目攀比或迷信所谓的现代信息技术,因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上要求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上一篇:基于错误分析理论的高职学生英语写作对策研究 下一篇:如何在课改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