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歌唱发声的度

时间:2022-10-24 10:42:10

摘 要: 歌唱的过程是人体器官协调运动的过程。正确把握歌唱发声过程中各个器官运动的均衡度,歌者就能如鱼得水、引吭高歌;破坏了这个均衡度,就会使声音面目全非、不知所云。本文认为,应重视正确把握声音集中与打开、高位置与深呼吸、紧张与松弛、考前与考后、亮与暗的度。

关键词: 歌唱 发声训练 均衡度

众所周知,歌唱的器官是人的身体,歌唱的过程也是人体器官协调运动的过程。人声乐器要唱出所需要的音高、音域,唱出优美动听、表情达意的音乐,而且歌者既要不感到嗓子疲惫,又要尽情发挥歌唱技巧和内心情感,就必须协调好以声带为中心,上至头腔、鼻咽腔,下至横膈膜、两肋及腰部周围等诸多歌唱必须的发声共鸣器官,即正确把握歌唱发声过程中各个器官运动的均衡度。掌握了这个均衡度,歌者就能如鱼得水、引吭高歌;破坏了这个均衡度,制造出来的声音就会面目全非、不知所云。

一、正确把握集中与打开的度

我们从事声乐演唱或教学的人,几乎天天都听到“打开”这样的话。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口腔的张开,二是咽腔的张开,三是指腰围及两肋的张开。这些都是共鸣部位,要有一定的张力和紧张度,使各个部位及喉头协调动作以获得音色洪亮的声音。所以说打开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共鸣腔形成合理状态的训练。那么如何打开呢?打哈欠的起始状态和闻花的屏息状态都是很好的打开,即保持吸气状态。只要喉咙保持着吸气时下来得很舒服的程度,与深呼吸相结合,这时的嗓子非常舒服,非常自如,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了。当然,打开并非越大越好。如果口腔张得太大,失去自然的开度,就会使上部头腔共鸣不充分;如果喉咙打得过大,声带闭合能力就会减弱,声音空、虚、散,缺少应有的色彩及穿透力;如果腹腔打开的太大,则造成气息僵硬呆滞,声音沉重不能竖起来。

“集中”(又称“关闭”)是针对听起来是开着的不收拢的音色的反义,而实际上是声乐训练中采用的一种保持共鸣方法的理解和特指。它既是指声音音色的感觉,又是指一种歌唱技术。音色是收拢的,比开着的略暗,但柔和集中,具有穿透力。并不是有些歌者理解的集中,捏着喉咙挤着鼻腔,声音通道受阻变窄,发出强制性的亮音,而是真正地打开共鸣腔体,使声音集中在声音通道中运行。两者的辩证关系是真正的打开与松弛的集中,体现在一个发声系统中。没有打开就没有真正的集中,声音集中了,那么腔体也就打开了。所谓前打喷嚏,后打哈欠,就充分体现了集中与打开最好的度。

二、正确把握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度

有些学生往往把这两个词理解为产生声音或气息用力部位的位置提示,为了追求高位置的声音,便努力往头腔里唱,以为只要头部用力就可以有高位置。为了深呼吸,则努力往下用力,结果使呼吸状态僵持、紧张,给发声带来困难,既得不到高位置的声音,又没有真正的深呼吸。高位置是指一种声音的感觉,听起来是圆润的、松弛的、竖的、富于色彩的,感觉高,而不是指某个部位或声音从哪个位置发出来的。深呼吸是一种引导、一种感觉上的描绘,是要用深处的意识、力量、感觉来呼吸。这样造成横膈膜下降,使下腹腔同时产生反方向的压力,形成歌唱需要的呼吸状态。

高位置与深气息在声乐练习中都是一种较抽象的感觉用语。它们一个讲高一个讲低,但并非对立,而是在矛盾中求得统一,在歌唱实践中获得均衡。保持深呼吸是唱出高位置声音的必备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解脱喉咙的挤卡、逼紧;调整好高位置的共鸣腔,使声带具有气息压力,从而得以充分振动,发出圆润、饱满、明亮、通畅的声音。

三、正确把握紧张与松弛的度

歌唱发声是一种运动,在运动中就有积极与放松,只要发声就要出声音,必定要有的地方积极参与,有的地方放松回避,所以紧张与松弛在歌唱中也是共同存在的两个对立统一体,歌唱中需要有松弛感和紧张度,问题关键在于哪些部位需要紧张,哪些部位需要松弛,把握好这个“度”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呼吸器官肌肉的运动,是在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紧张与松弛的矛盾对抗中进行的,没有这种对抗性的运动,呼吸便停止了。歌唱发声中呼与吸的对抗比平常要夸张得多,才能对用于歌唱发声的气息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控制。发声器官的肌肉包括声带与喉外肌,也是在紧与松的矛盾状态中调整运动的。发声时声带必须拉紧,但在拉紧声带的同时,又感到声门适度,有一种通畅、松弛的感觉。同时,喉外肌,还有下巴、前颈、牙关节、舌根这些部位的肌肉都要放松,使喉部解放,这样才能排除影响,使声带正常工作。共鸣器官的肌肉,包括各种共鸣腔内壁的肌肉,也同样存在着紧与松的关系问题。打开共鸣腔,有一种腔体扩张的紧张力,但不能过度,过了就会“撑”,是松弛与紧张相配合的感觉。从整个身体来讲,后半身在唱时是积极的、紧张的用力状态,靠后半身的力量歌唱发声,前半身就能找到相对松弛和安静的状态,即“前松后紧”。

紧张与松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才能达到理想的歌唱均衡度。歌唱中“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就很好地把握了紧张与放松的适度感。

四、正确把握靠前与靠后的度

“靠前”和“靠后”一直是声乐界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靠前唱法”是正确的唱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靠后唱法”是正确的唱法。实际上,“靠前”与“靠后”是歌唱发声技巧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该听声音效果来判断。靠前是指声音明亮、纯净的音色,效果靠前(在头的前面);靠后指的是打开后面共鸣腔的方法,手段靠后。好的唱法应该感觉前后都有声音。靠前的是声音反射的客观共鸣音色效果,靠后的是主观调整的共鸣音色效果,这样的声音既明亮又丰满。靠前靠后是歌唱者主观想象的发声方向的感觉。如果有的人往前唱时,声音既明亮又丰满、通畅,说明他也用上了后面的腔体,这种靠前唱也是对的;另一种感觉是唱的人自我感觉声音往后靠,如果能打开后面的腔体,得到丰满的音响和靠前明亮的音色,这种靠后唱法也是正确的。

有人片面理解“靠前唱法”,忽略后面腔体与通道的打开,结果适得其反,得到的是浅白、刺耳的声音。也有人不明白“靠后唱法”,把腔体撑得过大,失去了声音的灵活度和音色的明亮度。好的唱法是既靠前又靠后,前后都有的。沈湘教授特别强调前后度的把握,在他的教学中始终要求“挂住前面往后倒着唱”。

以上说明了前与后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要想声音高低统一、上下贯通、丰满悦耳,必须把握好前与后的度。

五、正确把握声音的亮与暗的度

关于亮与暗的问题,最好的声音是又亮又暗。意大利语好的声音是Chiayo(明亮)、Scuro(暗),明亮不是炸,不是尖,不是贼亮、刺耳。声乐要求的明亮不是刺耳的、憋滞的、窝在里面的,也不是堵死不通的,而是刚柔并济的。意大利人所强调的暗不包括难听的晦涩的暗。要正确地理解:暗是柔,柔的声音的泛音甚至比亮的泛音的基音都要得到更多的共鸣。所以,我们在练习发声的时候,认真把握声音明暗的度,努力寻找一个最好的状态,让声音又暗又亮,或者是应为柔的亮,感觉声音出来就够了。最好的方法是不片面地追求音量,不把声音唱到最强的状态,要除掉不必要的阻力、压力或紧张,从最柔、最松的音色唱到最强的音色,让每一个音都是松的,都是好听的,每一个音都有很好的共鸣,都有很好的支持,这样的声音就是柔中带刚,明暗有度的声音。

万事皆有度,增之则长,减之则短,歌唱亦然。适度与失度会使事物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歌唱发声的训练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科学则要求掌握它的人有一个理性、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矛盾中抓关键,在对立中找平衡,以便更有效地把握歌唱时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均衡度,情感抒发的灵活度,从而使声音上下统一、灵活自如、结实明亮、刚柔并济,获得感人至深、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经典翻拍的双刃剑 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手绘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