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式大片的迷失与误区

时间:2022-10-24 10:05:22

浅析中国式大片的迷失与误区

[摘 要] 大片这个词现如今是电影界炙手可热的名词,中国电影市场正是受到了好莱坞的冲击与影响才产生了这一独特的形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我们事先预计好的路线前进,而是进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文化上的媚俗主义与营销手段的使用不当使得现行的中国电影陷入怪圈之中。所以我们需要对大片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剖析,希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大片;好莱坞;文化折中主义;对策

一、大片的渊源及其中国化

大片一词,实际上是一种借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每年引进10部左右的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国人通俗地称其为“好莱坞大片”或“大片”,并将之沿用到具有类似特征的中国电影中,于是便有了“国产大片”的称谓。概言之,“国产大片”意指超出中国电影常规投资规模(往往有外资或民间资金背景)的中国商业电影。[1]

好莱坞大片带来的正面冲击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一次探索尝试浪潮,2002年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英雄》为代表,一系列的中国大片悉数登场亮相。《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大片出现,尤其是《无极》在年度电影排行榜中拔得头筹,打破了多年来国外电影独占鳌头的景象,而且中国影片在国际大型电影节中频频获奖,可以说中国电影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得到了国外电影界的认可与好评。中国大片在直接对抗好莱坞大片的战役中取得了精彩一役。

中国化的大片可算是认真继承了好莱坞式的生产模式,从电影的生产制作到电影前期后期的宣传模仿得有板有眼,中国像是个认真的学生把每一步都仿照得惟妙惟肖。从中国电影学界大喊狼来了到狼真的来了,到现在的与狼共舞,中国的电影市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尝试与探索。

二、被商业化的中国式大片

大片一般是指投资规模巨大,达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但在中国一提到大片还掺杂着其他一些印象:豪华的演员阵容,大部分为古装,故事通俗易懂但是禁不起仔细的琢磨,观众看完了就骂,但是还在期待下一部大片,然后掏钱去看。由此可见中国化的大片虽然在票房上取得了和国外大片不相上下的成功,可是趋于同质化的叙事策略和模式化的情节内容还是令观众不那么舒服。尽管《夜宴》和《无极》等电影在技术运用上已经赶上世界潮流,但从艺术内容和艺术质量上与好莱坞式的大片还是相去甚远。

近几年来,中国大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支撑主力,也成为大众和学界集中批评的对象,中国大片一直在跌宕起伏的坎坷路中前行。

中国大片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商业大片,将电影商品化不仅贬低了它的艺术性,更是忽视了电影本身还是文化产品这个重要的特质。为了高投资所带来的高回报,电影弱化了它本身的艺术性,所以艺术失利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对于艺术而言,市场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市场观念的艺术投资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电影业日后的发展必将受阻;而忽视艺术完全遵循商业原则,把电影同一般商品等同则会扭曲艺术本质,容易使艺术误入歧途。[2]我国目前的大片基本上还都是经济意义上的大片,并不是文化意义上的大片。

三、中国大片的媚俗主义

(一)思想观念上:贴近西方的文化折中主义

美国好莱坞式的团圆与浪漫涤荡着我们的眼球,对美好浪漫生活的向往使得观众的心理期待指数越来越高,美国所鼓吹的普世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中国提出大片这个概念算是正中了观众的下怀,观众眼巴巴地等着盼着美好影片的出现满足自己心中那个小愿望,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中国大片为了迎合西方观众,正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好莱坞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来构建我们的电影体系,这种主动贴合的方法非常危险。电影运营商们似乎都有这样一种错觉,为了赢得海外的市场,放弃本土文化的主体性顺应好莱坞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从商业大片投入市场以来,一直都有一种思想就是用海外的巨大收益去抵消国内高昂的投资,以牺牲本土观众为代价去俘获海外观众的芳心,使得中国大片在主流大众心中日益沉沦。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好莱坞大片的成功并不是它迎合了全世界观众的口味,而是它将美国本土的价值观推广到了全世界,让美国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好莱坞电影首先能够博得国内观众的好口碑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向外进行推广,可见好的口碑才是好莱坞电影得以安身立命、不断扩张的决定性因素。但如今的中国电影为了迎合国外的市场,争取更多的国外受众,采取了文化折中主义,在叙事结构、表现方式,甚至文化背景上努力与西方靠拢,从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国内观众。[3]而国外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已经渗入了普通百姓之中,高投资的背后我们看不到真正符合我们口味的影片出现,大部分的影片得不到观众的认可,这也是与好莱坞电影的差距所在。而《功夫熊猫》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代表作却在影片中成功地呈现了东方深厚的哲学思想,台词中充盈着深沉的哲理和智慧的玄机。可见电影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依赖于观众的忠诚度,而忠诚度则来源于清晰的文化定位,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自信,如果跟随好莱坞的脚步亦步亦趋,最终只会被它俘获而后湮没。

(二)实际操作上:内涵缺乏与过度营销

趋于同质化的叙事策略和模式化的情节内容降低了影片的内涵,故事往往通俗易懂但是又没有寓意。好莱坞式的大片在于彰显美国精神和美好向往,而中国大片明显内涵不足,在精神层面当中没有东方式的哲学思考蕴含其中,没有智慧式的启迪萌发。这也是与西方那种寓说教于无形之中的差距,不能只依赖于豪华的演员阵容、精美的画面和冲击力强的镜头而忽视了内在的本质特征。中国电影非常重视表象中国元素的使用,中国红、民族乐器和戏曲等中国民族元素,但是缺乏深刻内涵的展示。例如电影《无极》,导演想要表现的元素太多,亲情、爱情、名利、背叛,在短短的120分钟里是不可能一一揭示和展现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内容的芜杂使得要反映的深刻元素全部变得肤浅和表面化。停留在表面上忽视了文化的内在价值,我们都认为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制造更多精美画面和悬念设置中,放弃了不同文化相互深入交流的可能性。所以东方文化只能作为看客站在主流之外,永远渗透不到西方乃至世界体系之中。

过度的营销造成了观众观影感受的巨大反差。影片在筹备之初就进行大肆的宣传报道,拍摄过程中噱头不断,放映前的推广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正是过多的报道使得观众的期望值越拔越高。在观影中稍有不如意的地方,观众会大为不满,甚至可能因为一个小瑕疵而否定了整部影片。高密度、高成本的宣传完全将电影放置在商品的位置上,利用各种手段让观众走进电影院。观众满怀期望地走进电影院但大多没能满意地走出来,因为电影的内容又违反了观众的观影期待。这两方面的问题加在一起怎能让观众不躁动。所以在事前的宣传营销上一定要做到稳妥。虽然好莱坞的制作经验和营销策略是我们的良好参照物,但是我们一定要进行加工再利用,这样才是适合我们背景现状的,不能拿来主义。[4]

四、对未来的展望

近几年对国产商业大片的批评比比皆是,一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到底中国大片的前景应该何去何从?未来应该如何去规划和发展?

中国大片本来就受到好莱坞式生产模式的影响,是借鉴好莱坞成功经验所孕育的一个混血儿,是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片的出现是市场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标志,这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成熟,中间必将经历太多的坎坷与颠簸,如果没有大片的存在就难以对抗好莱坞大片的巨大冲击。没有大片的支撑,中国电影的市场维系和发展都难以实现。大片是经济时代电影艺术的产物,只有将艺术与市场结合起来,从电影生产、生存与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看清其市场生存的意义所在。

(一)完成民族文化回归

中国电影因为急于在世界电影界站稳脚跟,所以选择了文化折中主义去贴合海外市场,这种放弃了本土文化的做法虽然可以在一时见到成效。可是长久之下是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的。中国早期电影《渔光曲》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创造了万人空巷的连映84天的奇迹,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大片”了,影片是中国式亲情的展现,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如今这种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反而成为导演们嗤之以鼻的素材,反而对武侠、魔幻等虚无的主题情有独钟。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霸权主义对全世界产生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做法并不是长久之计。好莱坞也在试图融入其他文化来丰富自身的资本,《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就是很好的例子,都是以中国独有的元素为切入点同时也加入了西方的风格,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可见,精明的好莱坞懂得不断调整与世界的关系来稳固自己的霸主地位,这是百年发展的经验积累,是中国学习的典范。反观中国大片总是出现高票房低口碑的状况,为了高回报,国内电影往往只是将民族符号做到表面而已,只重视文化表层的符号却忽视了文化的深层内涵。[5]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强化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完成向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回归。在吸收我们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大胆开拓和艺术创新,用电影的方式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智慧,从而巩固本土观众的影像忠诚度,以此为基础向外打开海外市场才是日后的重点。

(二)完善影片类型构建

中国目前的大片有一个通病,就是以武侠片为主。虽然武侠的类型是世界认识中国的开端,但是单一的类型难免会造成同质与相似。所以在武侠类型中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应用到其他类型中去,尤其是反映现实的影片,近几年《叶问》《南京!南京!》等影片的成功体现了中国电影人正在尝试改变。但与好莱坞比起来还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好莱坞的经验说到底还是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在追求了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追逐了资本的高回报,这才是好莱坞百年兴盛的法宝之一。振兴中国电影需要中国电影学界的仁人志士不断进行探索,早日建立起中国独有的中国式大片。

[参考文献]

[1] 史可扬.分析国产大片的几个角度[J].唐都学刊,2007(03).

[2] 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6.

[3] 袁瑾.全球化与中国想象――当代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4] 欧阳春子.观影认同机制的缺乏――从受众接受角度审视国产大片现象[J].唐都学刊,2007(04).

[5] 史可扬.全球化•后殖民•民族电影――对中国电影“大片”的拷问[J].文艺争鸣,2007(03).

[作者简介] 张进(1987― ),男,山东德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2010级广播电视艺术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视觉传达。

上一篇:蒂帕•梅塔的“元素三部曲”浅析 下一篇:聆听荣耀大地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