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中怎样组织课堂讨论

时间:2022-10-24 08:14:22

思想品德课中怎样组织课堂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59-02

组织学生讨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学习互动形式,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要使课堂讨论真正达到讨论实效,不流于形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怎样才能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我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确定讨论的主题,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学生采用讨论的方法学习呢?最佳的讨论主题应当是具备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应当选择那些学生既熟悉而又容易引发争议和不同见解的话题设置讨论题目。就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容而言,应当具备以下特点:贴近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而又缺乏深入认识的现象和内容;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有讨论的学习意义。这样的话题,能引发学生发表感想和见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观念,或者有利于自省思维方式,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理念等。确立了讨论主题,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引领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和激情。比如,在一次双主互动公开课上,杨老师围绕诚信主题,在陈述现实生活中因讲诚信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案例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讨论问题:“讲诚信吃亏吗?”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一问题的设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讨论积极而热烈,并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使学生深切感悟到不讲诚信才吃亏,诚信是金的道理。

在常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讨论学习之所以会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内容比较抽象,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不具备探讨的意义。甚至为安排讨论环节而讨论,把讨论当作形式主义、花架子。这样既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也不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可能脱离了教学主题,达不到实效。

二、确定讨论的组织形式,合理组合讨论小组成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教师必须重视讨论小组成员的组织结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特长、性格、知识水平、语言表述能力等情况。小组成员要做到合理搭配。性格内向的与外向搭配,优生与差生搭配,充分关注双差生的发展,小组组合要做到既优势互补,又相互合作,优生带动差生,互补互济,集思广益,智慧共享。另外,小组人数4――6人为最佳。每个讨论小组还必须选出一位学习积极负责的人担任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讨论,收集讨论成果,安排成员在组里或班上作汇报交流。教师要给每个讨论小组编上序号,或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有趣的名字代表本组的名称。为避免讨论学习形式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学习疲软现象,讨论可以在同桌之间进行,还可以前后两桌四人组合,或相同观点的同学为更详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等形式。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一是要善于组织引导,使组织形式发挥最佳的功能;二是在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中,不宜采用过多的讨论活动形式,而要把讨论活动形式与其他学习活动形式交替使用,有机结合,形成学习活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链。从而保持每种活动形式的吸引力。还必须注意的是,不论选择哪一种组织形式,都必须把讨论的内容,讨论所需要的时间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否则讨论就容易流于形式。比如:一个简单的问题,在时间上只用两三分钟,同桌交流或前后桌交流一下就可以,但非要让学生分成大组进行讨论,这种所谓的讨论实际上是应付所谓评课标准的手段而已,根本不是为了落实学习效果。

三、确定恰当的讨论时间

讨论时间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讨论实效的优劣,是讨论成败的关键。时间太短或太长都不妥。恰当的讨论时间必须根据讨论内容和问题设置的大小、深浅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易程度而定。针对一些较大的问题,两三分钟强行让学生结束,这种“闪电式”的讨论,只是让学生以“快速小组形式”坐到一起的动作练习而已,久而久之,学生只是适应这一机械动作而已,使讨论流于形式,这是无效讨论。要使无效讨论变为有效讨论,必须使学生有时间充分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至少给每个学生一两分钟的发言时间,还有每个讨论小组充分交流的时间和教师总结评价时间,时间太长也不妥,特别是针对一些小问题,如果时间过长,一是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按时完成。二是使学生松懈、混乱,导致学生时间观念淡薄,使得学习随意性很强。因此,只有确定恰当的、合理的、紧凑的讨论时间,才能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实效。

四、注重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讨论是一种直接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活动形式。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角色,教师的参与角色、组织角色。在讨论中,教师积极参与,与学生平等对话,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形成和谐有效的互动,教师切不可高高在上,成为旁观者,对学生的讨论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对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讨论方向,避免讨论随意化或跑题现象。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视,要随时关注学生讨论的方向,及时纠正离开主题的讨论现象。同时要拓展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迈进。

教师的恰当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世界的升华。它不仅是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种思维上的引导和激发;老师不仅要对讨论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总结,还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得出结论,形成知识方面的系统化,让学生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得到升华。所以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讨论过程中。但必须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趋向于鼓励、赞美、激励。比如:“可以呀”“很好呀”“很有创意”“你让我很安慰”“你太有才了”等语言对学生合理的、正确的见解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知欲。对学生错误理解不要全盘否定,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探索知识,去获得成功,体验成功。

总之,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教师应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努力把握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式的特点,明确讨论的目的和意义,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发挥它在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时效性。

上一篇: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奔跑吧,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