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学生课程资源的生活化开发策略

时间:2022-10-24 07:49:39

思想政治课学生课程资源的生活化开发策略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意识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如何有效落实仍然需要探索。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就是因为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长远发展相去甚远。长期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使得教学不再被赋予灵动与感性,而是很大程度地披上了理性和“经验”的烙印,这样“经验化”的教学便离学生的生活更加远去。为此,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引导教学关注学生的自在的生活,关注学科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所以,我们必须重塑学生的经验,挖掘学生课程资源,重视学生经验的开发,探讨学生课程资源的生活化开发策略,让思想政治课实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整合、灵动与经验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课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要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引导学生身体性参与,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带着对生活现实的体验与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课堂。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在教育实践中,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他们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接受教育知识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以及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一种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1]学生和学生的生活世界都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本身的生活、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那么,如何对思想政治课学生课程资源进行生活化的开发呢?笔者认为可以立足学生生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立足学生经验,挖掘学生基础性资源

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生活世界(life-world)即我们的生活体验世界,既是现象学研究的来源,又是现象学研究的对象。”[2]马克斯・范梅南作为现象学教育学开创者之一,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教育学存在于“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3]以范梅南教育现象学的方法研究教育,把生活体验作为研究的起点和中心,将有利于更好地接近教育实际,进一步触及教育的本质,对生活体验研究、对学生课程资源的生活化开发不无启发。

学生的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我们教学的起点,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新的经验才有价值。开发学生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储备入手,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之中学习课程,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

强调立足学生基础性资源,就应当走进学生的生活领域,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应当让学生的经验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学生充分感知生活经验的重要价值,使学生能感知生活、体会生活、服务生活。例如,在《经济生活》介绍信用卡内容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生活化情境:老张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今年住到了城里,感觉生活不适应。于是小李建议老张办个信用卡,这样可方便了。可用了几十年现金的老张不知信用卡为何物,不肯使用。你认为老张有哪些担忧呢?假如你是小李,你有办法说服老张使用信用卡吗?你能帮助老张解决各种疑问和担忧吗?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纷纷讨论,献计献策,形成了热烈的课堂气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去探究,从而形成基础性资源,为进一步教学的生活化提供资源保证和人文积淀。。

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时,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注意将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纳入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这样一来,课堂上就会跌宕起伏、生机不断、情趣大增,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着,这也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立足动态生活,重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动态的师生交流活动,我们追求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也要追求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有机统一。重视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除了挖掘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外,也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神态、表情、心理等,如学生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甚至错误的回答,这些都可以视为学生课程资源,也就是生成性资源。根据条件的不同,生成性资源有两种形式:一是预设生成资源,二是非预设生成资源。

预设生成资源是指学生的回答在教师意料之中,教师故意引导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新的知识的形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非预设生成资源是指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意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学生作为这个动态系统中的生命体,充满着激情和想象,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和兴趣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处于不断生成资源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的生活化开发,我们要实现学生预设生成资源和非预设生成资源的有机统一,特别要有意识地实现由学生预设生成资源向非预设生成资源的转化,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着灵动、生机盎然。

例如,在围绕我国外交政策的讨论中,课堂上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实例:在一次外交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有外国记者问时任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孔泉:“目前,台海形势非常严峻,你能不能预测一下形势走向?中国将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这一问题非常棘手,若回答,则会泄露国家机密;不回答,则显得难堪,有损外交形象。这时,我就抛砖引玉:“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会怎么应对?”这一悬念设置,使学生兴趣盎然,很快置身于活动情境之中,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对我国的外交政策和我国在国际问题上的主张等课内外的知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国内国际形势有了更加敏锐的关注度。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和点评的基础上,我呈现了实际场景。孔泉的回答其实很简单:“这个问题就请你问问我们中国政府吧。”学生愕然,随即大声鼓掌,都被孔泉的机智、沉稳折服了,因为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不是外交问题,理应由中国政府解决。所以,在学生活动设计时,只有动态性、创新性的,巧设“悬念”,才能让课堂充满着生机和生活味。创设生活情境,将真实生活中的“活”水引入课堂,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的情感被真实的生活情境点燃,更易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实现启智明理的育人效果,也充分实现了学生预设生成资源向非预设生成资源的转化。

三、根据生活的不可逆性,促使学生资源的延续发展

学生的生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生活具有不可逆性。正因如此,教学才具有动态生成性,教学活动才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我们要将学生的既有生活经验和资源进一步延伸,把学生的困惑、创意进行整理、归纳和思考,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从而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得以再利用。因此,思想政治课学生课程资源的生活化开发中一定要有动态的生活观、时间观、学生观。政治教师要具有“在看似普通的事件中捕捉教育契机以及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具有教育意义的事情”[4]的能力。

如在《经济生活》讲完投资的选择中的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这几种投资方式的特点以及优缺点比较后,这课内容基本也就结束了,我们教师也会进一步设定一个投资理财情境:假如你有10万元钱闲置资金,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计一套最中意的投资方案。学生就会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综合比较,作出选择,做到学以致用。但是,如果我们教师能够进一步顺水推舟,巧设这样一个“悬念”:我们要能选择符合实际的投资方式,除了要了解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外,对我们自身有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呢?从而,引导学生要提高就业和创业的素质,为学习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一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真正达到课堂“余音缭绕”之意境。

当然,学生的经验所具有的自在性、自然性、独特性、动态性等特征决定了学生课程资源的生活化开发不是程序式、经验式的,也不能“为了生活而生活化”。生活化开发学生的课程资源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必须源于学生的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必须依托学生的动态生活,构筑动态课堂。重塑学生的经验,不仅要把学生的经验作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走出程式化、“经验化”的课堂,从而构建灵动、思辨的课堂;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打开另一扇门。

参考文献

[1] 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黎琼锋.试论回归生活的教育学――马克斯・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6(2).

[4] 胡利群.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认识误区及矫正措施.科学教育,2008(4).

[5] 梁小丹.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5).

[6] 岳伟.论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转向.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2006(6).

[7] 刘万海.教学即德性生活:走向新的教学理解.全球教育展望,2005(7).(见习编辑郭振玲)

上一篇:虚拟法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下一篇:谈高中政治教材的“二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