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24 07:36:25

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对于工科毕业生而言,用人单位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程度。本文从分析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入手,提出加强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创业教育的对策,期望对促进工科大学生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教育

一、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对工科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工科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工科大学生就业不仅与就业环境、企业用人需求有关,而且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然而,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却面临着就业能力难以提高的困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工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个人价值观念占据主体,就业观更加趋于多样化、现实化、功利化,很少兼顾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二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工程素质的提升,大部分工科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工程经验,难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三是,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准确把握好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定位,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联系,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四是,部分工科毕业生自身没有端正就业心态,不仅缺乏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而且还缺乏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意识,使得毕业生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工作。

二、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从国内的总体情况上看,工科大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专业结构欠缺合理性、专业技能不突出等等。鉴于此,各大高校应当对市场需求加以密切关注,并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置。首先,高校可从教学规划入手,前两年不分专业,按照学科大类对学生进行培养,后两年则可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依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增大专业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可以跨学科进行课程选修,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合理增设人文、经济管理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借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等活动,将教学与实践和实习调研有机结合到一起,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如新生心理情况调查、入门讲座等,让学生对大学和自我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拓展阶段,应将重点放在拓展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方面,借助校企交流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为专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标地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阶段,应当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和培训;在评估调整阶段,则可按照实施结果进行及时修正,如学业目标确立、职业目标评估等。

3.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学习期间感受到企业文化,这有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高校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市场对工科学生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职业标准。同时,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建立培训基地,通过合作的形式,培训企业员工,这样不但能够进一步增强员工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能使其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要领,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科技创新项目,从而形成校企互补模式,实现双方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4.组织多样化的就业导航活动。

为了进一步增强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除了应当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之外,还应当加大对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就业形势报告会,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并按照形势的变化,对就业期望值进行调整。其次,高校可以举办简历设计比赛,借此来让学生做好与应聘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提前为就业打好基础。再次,高校应定期开展模拟招聘活动,借助该活动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表达、心理承受等能力,消除他们就业过程中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出自身的长处和优点。通过一系列的就业导航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对策

1.提高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是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前提,为此,必须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高校的管理部门及教师要增强自身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如鼓励学生跨院系进行学科选修等。其次,高校可通过设立学生创业扶助资金,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并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学生创业的有关事项,从而提升创业教育的运行效率。

2.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

高校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进,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到一起。首先,可以开展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即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和创业实践,这种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它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创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之处,这样学生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高校还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例如机械专业与数学专业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此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获得有效提升,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3.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为了增强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优越的创业条件。首先,高校可邀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开展创业讲座,传授大学生创业实战技巧,分享创业心得,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其次,在高校内部设立大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项目策划服务,并宣传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再次,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本地区的优秀企业签订创业合作协议,让企业协助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并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使创业教育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就业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是促进工科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为了有效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使创业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突破口,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兆平.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84-85.

[2]阎小民.“预就业”实践培养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49-51.

[3]贾阳,周小乐.基于市场需求的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4(3):76-77.

[4]鞠永干,李文涛.面向创新型企业需求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98-99.

[5]陈亚琼,余博.科技创业教育对工科大学生创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01-102.

作者:谢倩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信息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