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的悲喜人生

时间:2022-10-24 06:41:59

摘 要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同是她们所处时代中有思想、有追求的新女性,但由于民族文化特点和所处社会时代背景的不同,她们的人生命运截然不同。

关键词 新女性 婚恋观 民族文化 时代背景

曹雪芹于18世纪中叶创作的《红楼梦》,作为古典现实主义的高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几十年后的1813年,由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的《傲慢与偏见》出版发行,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就脍炙人口,时至今日仍被广大读者喜爱,文学大师毛姆曾把它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

曹雪芹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是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虽然风格各异,但所描写的都是婚姻爱情,都是社会中上层人物的生活,都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只是同为新女性的主人公,命运却大相径庭。本文从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视角,对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相同人生追求、不同命运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民族文化和时代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同是新女性代表,有着相似的婚恋观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曹雪芹赋予她许多人所不及的敏捷才思,说她是做诗的好手, 诗作堪称一流,说她出于美女辈出的姑苏,仍乃其中一等才质的女子。伊丽莎白作为《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奥斯丁也赋予了她许多特质,说她开朗、聪明,同时又天真单纯。虽然这两位女子的整体特点不大相同但有一点相同,那便是勇于挑战世俗观念,婚姻观是大致相同的,在她们眼中,婚姻首先以爱情为基石,而不是以金钱和地位去衡量,男女之间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总体来说都有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希望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压迫,争取人格的平等与独立,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活出自己的人生。

二、人物性格、民族文化和时代背景不同造成了大相径庭的结局

1、个人性格原因是命运不同的直接原因

伊丽莎白的性格豪爽开朗、幽默善良、坚强勇敢,富有强烈反抗意识。她无视旧礼制的压迫,大胆勇敢地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恶,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勇于向陈旧迂腐的权威挑战。遇到富家小姐的讽刺和挖苦时,她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面对达西、彬格莱等富有的青年男子,她没有显示出过分的热情;面对凯瑟琳、伯德夫人等迂腐的上层贵族时,她不卑不亢;面对韦翰、柯林斯等伪君子时,她亲疏得体。她自尊、自爱和自强的人格魅力至今还为众多读者所赞赏。反观林黛玉,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叛逆精神”,但是性情懦弱、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一方面,她渴望自由、幸福的人生,另一方面,她又没有勇气冲破潇湘馆的围墙而甘愿独守空房、以泪洗面,终致忧郁而死。

2、民族特点和时代背景不同是命运截然不同的决定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女子历来以“贤良淑德、温文尔雅、善解人意”为美德。所以哪怕是具有新女性特点的林黛玉,面对残酷的封建礼教和强大的家族压力,也没有足够的勇气表白和抗争,最终落得相思成疾、命丧黄泉的悲惨结局。而英国作为一个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有着相对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且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深化,社会更加开放宽容,女性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交的机会增多,女性意识也逐渐增强。宽松的社会氛围也使得伊丽莎白敢想敢为,勇于追求人格独立和男女平等,终于收获了属于她自己的爱情。

再参照二人所处的社会大背景,这时候,与其说林黛玉的失败是性格使然,倒不如说曹雪芹用“一把辛酸泪”忠实地记录了宝黛爱情走向封建祭坛的过程,写就了时代的悲剧。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恰逢“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繁华高峰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仍处于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的父权制社会,思想禁锢和“三从四德”盛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那时的社会规则,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被视为大逆不道。以贾母为中心的封建卫道士,不能允许黛玉私做主张,一次次触及他们的家长尊严。在强大的封建礼教笼罩下,自幼无母、童年无父的林黛玉孑然一身,没有显赫的家庭支撑,毫无经济实力,与整个封建社会卫道士们——唱反调,其结局可想而知。而伊丽莎白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资本主义思想的蓬勃发展以及资产阶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浪潮席卷整个英国。各种新思想、新思潮盛行,女性意识普遍觉醒。这种社会背景为伊丽莎白等“新女性”的诞生和健康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肥沃的土壤。

三、小结

在《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虽然林黛玉和伊丽莎白两位典型的新女性对爱情的追求都是毅然决然的,也都确信爱情是建立婚姻的基础,但最终的结局和归宿却大相径庭:一个是香消玉损、含恨逝去;一个是找到真爱,喜结良姻。究其原因,有作家出于自身经历、写作手法和艺术构思等因素使然。但是同是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人物命运的安排也只是如实地反映了时代背景。所以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说,终究还是民族文化和时代背景的特点决定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之不同。

参考文献:

[1]陈惊,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张经浩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杨琴.评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2).

[3]管先恒.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面面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陈佳.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增刊).

[5]崔丽华.论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浪漫主义倾向[J].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6]马金海.浅谈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1997(1):44-45.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浅析《傲慢与偏见》的生命力 下一篇:浅析《研山铭》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