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操作特点

时间:2022-10-24 06:30:54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操作特点

【摘要】本文以新浪“智利地震”专题报道为研究对象,结合突发公共事件特点、受众心理以及网络优势,从新闻报道时机、版面内容、编辑思想等方面,探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专题报道的操作要点。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网络专题 智利地震

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突发公共事件因为其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破坏性、持续性、刺激性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新闻价值的标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新闻报道也由此成为媒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并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立体扫描与透视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样式①。

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好的选题与角度,出色的专题制作,是网站原创能力的重要体现”②。在目前互联网的采访权还不够放开的情况下,很多网站都把网络专题作为其发挥新闻报道原创性的中心环节,而重大国际突发性公共事件因其新闻价值较大更是成为各大网站国际专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以2009年国内商业门户网站新浪和网易国际新闻专题报道为例,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专题分别占国际专题的59.6%和58.6%(表一)

表一 2009 新浪和网易国际突发公共事件新闻专题统计

鉴于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国际专题中的显著地位,本文以新浪2010年“智利地震”网络专题作为个案,针对国内网站对国际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专题报道时的操作特点做出以下分析和探索,以期为实务操作提供借鉴。

一、时间要素:第一时间抢占、实时表达、全时跟踪,以最快速度介入事件,对事件进行即时、密集、持续的报道。

新鲜及时是新闻的基本特征,突发性公共事件因其突发性和破坏性,使受众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爆发方式、程度等难以预料和准确把握,受众在求快和自危心理的驱使下,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对人类生命、精神和财产的破坏性,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处理的“3T”原则,强调了危机爆发时期信息的重要性,即Tell it your own (告知你所知道的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③。因此在事件初发期受客观因素的限制,网络媒体的首要报道任务不在求全而在求快。至于求全,则是进入持续期后,再对事件进行实时表达和全时跟踪,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事件的详细进程,满足受众的求全心理。

智利在北京时间2月27日14时34分发生8.8级特大地震,针对这起突发国际公共事件,新浪在当日14时53分转发了《环球时报》的一条快讯,稍后就以每几分钟一条滚动新闻的速度,实时报道事件的最新情况,截止3月17日共各类消息700余条,对地震进行了即时、实时和全时的报道,从时间要素上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对于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网站要始终凭借网络的迅捷性,凸显报道中的时间优势。在确定事件属于重大事件后,应该在第一时间新闻后迅速组织第二波专题报道,快速组织人员和资料,用网络技术的快速特点保证专题报道的内容充实丰富,同时又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而达到专题报道形式上的丰富和快捷。

二、内容要素:形式多样、内容多面、层次丰富,多元化呈现事件。

因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当事件进入持续阶段后,受众往往不会满足于最初的获知基本新闻要素,而是需要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甚至需要针对事件的相关方面观点、评论。这时候如何满足受众的求全心理是摆在媒体面前的迫切问题。

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在传递事件最新消息的时候,按信息传递的符号形式,在首页设置了三个版块:文字滚动报道、图集报道、视频集报道,发挥网络的多媒体优势,全方位呈现事件的面貌。

在三大版块之下按照内容又细分为头版头条、“最新消息”、“关注华人华侨”、“现场目击”、“灾区现状”、“伤亡救援”、“震后民生”等具体版块。头版头条挑选出当天最重要新闻,放在专题最显眼的位置,有重点地呈现。“最新消息”根据时效性排序,报道事件最新进展。“关注华人华侨”挑选跟华人相关的新闻报道,发挥了新闻报道的接近性原则,在这个已经是“地球村”的时代,任何一个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与你和身边的人相关联,这些人的安危到底如何,也是国内一大批与他们有关系的人所共同关心的。因此,把远方的事件拉近,就是让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增值。“现场目击”、“灾区现状”、“伤亡救援”、“震后民生”四大版块各自围绕自己的报道主题进行新闻组合,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关注。在新闻叙事视角上,宏观和聚焦相结合,专题标题栏用新闻要素的形式,简单介绍了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和伤亡情况,让受众对于地震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避免网络新闻的碎片化,同时又有自己重点关注的领域,即把目光聚焦于灾难的受害者身上,以人为本,两者做到有机结合。

该专题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还提供了背景知识,做到告知功能和服务功能相结合。从人的本性来说,人们会下意识地关注灾难发生后如何自救的一些具体实用的知识。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中“相关信息”版块,专门提供中国驻智利大使馆的联系方式,另两版块“震中周边城市介绍”、“地震海啸知识”则提供周边一些城市情况的介绍和有关地震海啸的知识,便于人们了解这种地质灾害,同时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

在整合了客观的信息和知识之外,该专题还提供权威观点以供受众参考,注重事实和观点的结合。“权威观点”版块刊登了相关专家对于此次地震的解读以及对于地震趋势的预测,为受众提供了专业角度的分析,让人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对于重大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专题应运用全息式的开放报道框架,运用各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掘新闻,强调信息内容层面的开放,信息维度更加丰富,信息层次更加深入,事件的“新闻富矿”被充分挖掘。

三、传受关系: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发挥受众的主动性

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和旁观者,他们可以更多的加入到传播过程中,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对传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宣泄自己的情感。即使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在国外,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类内心深处都存在同情、同感和共情能力。因此网络应该运用其互动性的特点,为受众参与传播提供技术基础,也为受众宣泄自己的情感提供平台。

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中的“博友关注”版块,提供了受地震影响的普通网友的相关博客,以普通人的视角传递最新情况。通过“向遇难者献花”、“悼念”版块,网民可以发送电子、留下悼念词表达自己的同情、同感和共情之心。在“微博关注”版块,广大网民对地震相关情况进行探讨,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本文从新浪网关于“智利地震”专题报道的时间要素把握、版面安排、编排思想等方面入手,管窥当前网站国际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专题报道的编排特点,希望业界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以优化网络传播效果,使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专题报道更有针对性、更到位,以服务大众需求。■

注 释

①朱宝奇,《网络新闻专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②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中国编辑》,2007(4)

③ 郎爽,《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J].《新闻传播》,2008(8)

参考文献

1、董天策、蔡慧,《我国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的转变与突破――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 (12)

2、陈友良、邓如,《灾难新闻的叙事策略》[J].《新闻窗》,2008(3)

3、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新闻大学》,2008(4)

4、田中初,《如何报道国外灾难新闻――从对日本东北部地震的报道说起》[J].《新闻记者》,2003(7)

5、黄朔、唐智奇,《网站财经新闻专题编排操作特点――以腾讯和新浪“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为例》[J].《新闻世界》,2009(11)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系)

责编:刘冰石

上一篇:孔子与孟子的修辞观比较 下一篇:以来学术规范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