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堂下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达成的探究

时间:2022-10-24 04:34:02

常态课堂下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达成的探究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小学品德课往往由学校行政人员或班主任来兼任,在一些学校常会出现挪作他用,或是草率应付的情况。所以,如何在常态课堂下保证品德教学有效性的达成,这是从事品德教学人员所面临一大课题。以浙教版四年级下册《节日大观》一课,例谈常态课堂下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关键词:合理;巧妙;精心

一、合理设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上课的主题,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上课的目的和意义。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的安排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所以制定准确、明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步,从而让整个教学事半功倍。在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让学生学会什么。

1.确立教学目标,应合理安排教学容量,且不仅立足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能够宏观地把本课放入本单元、本学期、本年段,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品德学科,来制定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这样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如,在第一次备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节日大观》时,仅仅是简单地将教参里的所有教学目标确定为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但是在随后的教学设计时,我发现如果要在一课时内完成这么多的内容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或者只有拖课才能完成教学内容,或者很多内容只能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于是,我仔细研究了课本内容后认为《节日大观》这一课可以分为“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两课时。而本课所在的单元主题是《共同生活的世界》,这表明学生的生活领域已经由家庭、学校、社区、家乡拓展到全世界。在本单元中,学生要了解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于是我把“传统节日”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最终确定为:

(1)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2)了解春节、圣诞节、开斋节、狂欢节的起源以及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3)具有与别人分享快乐的情感,珍视和热爱生活。

2.确立教学目标还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年龄特点,使课堂教学更为扎实有效

就“传统节日”这一课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不应该止步于让学生了解各国不同的节日,而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节日背后的文化差异。所以,我把本课时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对春节、圣诞节的体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文化;将难点确定为:理解不同国家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节日活动,并能尊重各个国家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

二、精心设计环节

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切实落实教学目标的任务就落在了教学设计上。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课前有周密的课堂预设,在短短四十分钟里,启迪学生的智慧、发散学生的思维、参与更多的体验、掌握更多的知识。优化教学设计,减少多余或不相关的内容,明确强调重点,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种培养和教育是不能完全用简单的说教所完成的。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比教师过多的传授要好得多。

如,在设计《节日大观》中“传统节日”这一课的教学环节时,起初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流程的:

首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世界上的节日,把这些节日进行归类,分为“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重点为“传统节日”。接着通过播放春晚的片段来进入春节的教学,给发言积极的学生发红包。然后在“圣诞老人”的“带领”下进行“节日知识大闯关”,来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以中国传统节日居多。

但是在试教过后,发现春节的内容设计太多,而且很多都是学生已经了解或者亲身经历的,学生已知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不需要过多地进行教学,而圣诞节虽然学生了解一些,但它的起源和意义学生并不明确。但在这堂课中却没有教给学生。

于是我对本课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在“走进春节”的教学环节中,安排给发言的学生送红包,在四个红包里分别放有“春节的来源”“‘年’的故事”“对联”“祝福”四个内容的文字,使学生对春节的传统活动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样就避免了局限在发红包仅仅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接着请上四位“新年大使”讲讲不同国家的新年风俗。最后在“圣诞老人”的带领下进行“节日知识大闯关”,但闯关的内容仅限于外国的传统节日。这个改动的出发点是发现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已不少,但对外国的传统节日的了解却不多。这样的改动就在同样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到了更多传统节日的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在对本课进行的第二次修改时,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导入中加入了“看词条,猜节日”的游戏,其中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这个游戏,仅仅花两三分钟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上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门见山地切入本课主题——传统节日。另外,在第二次试教后发现,春节的内容仍然太多,“春节的来源”“‘年’的故事”也有很多学生已经了解。于是在教学这个环节时,红包里的内容改为春节、圣诞节、狂欢节、开斋节这四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来源和主要活动,由于外国的这些传统节日学生相对比较陌生,所以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切切实实地了解到了不同国家、不同节日背后不同的文化,落实了重点和难点的目标预设。

经过两次精心的修改,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活动形式多样、涵盖的知识内容更为丰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新知识掌握良好,本课教学获得成功。

三、巧妙安排练习

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平时做的练习也愈来愈多。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学科而言,学生并不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练习。而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为了尽可能地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就可以尽可能地在课堂中安排有效的练习。练习是对已掌握知识的回顾和巩固,是“温故而知新”中“温故”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练习不仅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还能够达到巩固旧知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节日大观》中“传统节日”这一课时,最后安排的“节日知识大闯关”,其内容包括春节、圣诞节等节日活动以及其他外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也在于检查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拓展相关内容的课外知识。学生在开心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课后的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

雷曼说:“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使只有五、六分钟,如得正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我们的课堂也是这样,如果能够不虚度、不空抛那一点点的时间,如果能合理利用好每一分钟的时间,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仍然能让我们的学生收获更多。

上一篇:从火山中爬出来的火焰巨人 下一篇:对“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