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落实的角度赏析一道化学竞赛题

时间:2022-10-24 03:49:20

从三维目标落实的角度赏析一道化学竞赛题

摘 要: 本文结合《2010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第二十届天原杯)复赛试题》第26题,从三维目标落实的角度对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 化学竞赛题 三维目标 有效落实

化学竞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竞赛试题既有选拔功能,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1];它既是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又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重要资源。一道好的试题,应当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应该能够很好地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这样才能够既对教和学起到良好的评价作用,又能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2010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第二十届天原杯)复赛试题》第26题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设真实的情景,考查学生综合处理实验探究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对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了有效落实。现结合本题目具体分析如下。

26.龙海实验学校初三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制备氮化钙,并探究其化学式(实验式)。

(1)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2)反应过程中末端导管必须插入试管A的水中,目的是?

(3)制备氮化钙的操作步骤是:①打开活塞k并通入N;②点燃酒精灯,进行反应;③反应结束后?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④拆除装置,取出产物。

(4)数据记录如下:

[试题解析]本题从制备氮化钙这个知识点上来看是一道创新题目,但从实验装置原理上来看,并不陌生,类似于用氢气或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原理。

(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一个常考查的基本技能。本题的装置较复杂,检查气密性时要考虑到现象的明显与否。

(2)钙能与化学性质稳定的氮气反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更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3)为了使生成的氮化钙在冷却的过程中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应该在氮气氛围中充分冷却。

(4)①从题中数据可求出参与反应的钙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不难求出x的值。

②由于钙容易与氧气反应,相同质量的钙分别与氧气和氮气反应时,生成物的质量前者大于后者,无形中相当于氮元素的含量增多,使钙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减小。

[参考答案](1)关闭活塞k,将末端导管插入试管A的水中,用酒精灯微热硬玻璃管,若导管末端有气泡冒出,撤去酒精灯冷却后,在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在反应过程中导管末端必须始终插入试管A的水中,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末端导管进入实验装置,生成氧化钙,引入杂质。

(3)继续通入氮气,将末端导管从试管A中撤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量比减小,其个数比也变小,所以x值会减小。

[分析评价]本实验题目题材虽然不是直接来源于教材,但实验原理却源于教材。该试题以教材内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原理为基础,将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整合,既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在创设的真实的实验情境下――氮气与钙反应制取氮化钙的实验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体验到合成氮化钙过程中的成就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体对三维目标要求的考查情况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本题考查学生对金属钙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这一知识点的了解情况。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钙排在第二位,其化学活动性仅次于钾。它不仅可以与活泼的氧化剂氧气发生反应,而且可以与化学性质稳定的氮气发生反应。②开放性地考查钙或者是生成物容易与水反应的性质(根据题中装置干燥管的设置可知)。③考查装置末端盛水试管防止空气进入反应装置这一作用的知识点。④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技能及完成制取氮化钙操作过程的实验技能。⑤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简单计算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①使学生经历了制备氮化钙的实验过程,熟悉制备氮化钙的实验方法。②问题(2),以及问题(3)的第一问考查学生运用观察方法等获取信息、用文字表述有关的信息的能力。③考查学生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氮气中混有氧气时x值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题目通过对合成氮化钙实验的考查,学生体验到继承与创新的乐趣,形成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治学习惯;通过思考干燥管的设置、导管末端浸入水中的设置、氮气中混有氧气对x值影响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所必须的严谨求实、思维缜密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此题目是具有真实性情境的创造性、开放性的问题,它在体现课程标准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动机资源和养成良好的学以致用的习惯,并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2]要使学生解答好这样的试题,教师就要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在处理教材时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向玉耀.化学教学,2008,(9):55.

[2]殷志宁.化学教学,2008,(5):70-71.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毕业后基地学员的培训及考试方法的思考 下一篇:多媒体课件在科学活动中的潜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