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里的“第三世界”

时间:2022-10-24 12:55:08

机关里的“第三世界”

在机关里,借调干部吃尽了能吃的苦,经历了之前难以想像的辛酸,在希望和失望中苦苦等待着结束借调生活。

在乡镇乃至中央的许多机关里,生存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借调干部。

他们是被从各个单位“借”到上级机关工作的。这是中国特色的机关现象。

在机关里,借调干部吃尽了能吃的苦,经历了之前难以想像的辛酸,在希望和失望中苦苦等待着结束借调生活。

工作:做牛做马苦累不堪

借调干部被借调到上级机关里,是因为“工作需要”。

“工作需要”的真实含义有两个方面:机关里人手不够用,得不到及时补充;或者人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干工作的却少之又少。

被借调的,主要是文字功底较好的年轻干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撰写机关里的各种文字材料。因为在机关里,写材料是最难、最苦的事情。机关里的正式人员,不是不会写材料,就是不愿意去干这种苦差事。

所以,从一开始起,借调干部就注定要面对着做牛做马的命运。他们就像一部写稿的机器,被布置着没完没了的任务。

“明天要开会,你去写一个领导讲话,不少于7000字,明天早上交过来……”

“最近要开展一个活动,你起草个文件,最好下午就写好,晚上领导要看……”

办公室主任或者科长一发话,他们就马不停蹄的忙活起来了。

查找资料、买方便面、准备烟和茶叶,然后给老婆打电话:“我今晚要加班,不回家了……”顾不上去听老婆的唠叨,说完就赶紧放下电话。时间太紧了,没功夫理会她。

写材料,需要考虑领导是怎么想的,并且要“体现出领导的意图和水平”。领导的意图是什么呢?去猜吧!如果他们敢天真地去向科长或主任询问领导的意图,很可能要被训斥一顿。因为,假如领导有了自己的意图,还要你来干什么?!

只好挖空心思地无中生有,手忙脚乱地东拼西凑。整个晚上,大脑在高速地运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将材料出”。

等材料写成了,两眼布满血丝,脸色蜡黄蜡黄,整个人都虚脱了,就像大病了一场。

可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可以稍事休息了。也许,下一个材料正在等着他们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他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任务。谁让他们是“借调”的呢?

“起的比鸡都早,干的比牛还累,吃的比猪都差,下班比小姐都晚”。这是一些地方对借调干部的描绘。

地位:任人差遣、没有尊严的“小丫鬟”

机关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资排辈,等级森严。

官大的可以指挥官小的,先来的可以指挥后来的。

借调干部除了接受机关领导和主任科长等中层干部的调遣外,其他的正式人员也可以对他们指手画脚、吆来喝去。

一些正式在编的一般人员,有一种优越感:我是正式的,你是“借调”的。

这些正式人员看不起借调干部,就像城市的小市民看不起农民工。

这种优越感,使正式人员在借调干部面前显得信心十足、派头十足,显得像个领导,并且在借调干部面前过足了当领导的瘾。

领导和科长主任给正式人员安排工作后,正式人员很快就把工作转嫁到他们身上。不论他们的年龄比正式人员大多少,也不论正式人员的素质有多差,他们都得服从。这好像是机关里不成文的规定。

“我今天有点事,你替我值班吧!”“去送个文件!”口气不容质疑。

“这里有个材料需要写,给我帮帮忙吧?”确实是商量的口气,但如果他们拒绝,他们今后肯定不会有好日子过。况且,正式人员知道,他们一般没有勇气拒绝。

借调干部的地位低微。他们一般接触不到能够决定他们命运的领导。他们的劳动成果,往往被正式人员拿到领导前面去汇报。他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很轻易地就被正式人员窃取了。

可假如出了差错,他们就得承担责任了:自己干的工作,能让别人替你受过吗?

他们在机关里,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很难维护自己的尊严。

机关里,没有人心疼他们,除了他们自己。他们自己心里也明白:在许多人眼里,自己仅仅是会说话、会干工作的工具。

他们只能忍辱负重。

他们是机关里的“第三世界”,是机关里的弱势群体!

可是,他们也是机关里的栋梁。

前途:骑虎难下好事多磨

借调干部大多是原单位的骨干,许多还是即将提拔的后备干部。他们情愿被借调到上级机关,因为在上级机关,有着更多的进步机会。他们大多没有“背景”,到上级机关,是他们升迁的可靠渠道。

借调干部最集中的部门,是市、县两级党委的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和政府的办公室。这些部门的工作任务繁重、文字材料多,是一个地方的要害部门。这些部门里,有时候借调干部要比正式人员多。

借调干部以为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实干精神,很快可以引起领导的赏识,很快就能正式调进机关,很快就能混个一官半职。

可是,现实很快无情地打破了借调干部的美梦:自己确实有才能、确实吃苦耐劳,确实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可是,自己的辛苦劳动,许多时候仅仅能得到科长主任轻描淡写的表扬。机关的领导很少和自己接触,有的在机关干了几年,领导根本就不认识他。

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多数的借调干部受到了机关领导的器重。

可他们仍然很难被调进机关。因为,“铁打的机关流水的官”,往往领导还没有下决心把他们调进来,就被调走了。

他们就只好等待下一任的领导赏识他们,他们就这样在漫长的等待中“借”而不“调”。

在漫长的等待中,他们由青年迈入了中年。在漫长的等待中,他们原单位的领导也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原单位能力不如他们的同事,也因为“山中无老虎”而得到提拔,而他们还是“布衣”百姓。

他们有的想回到原单位,但“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当初,他们被借调到上级机关的时候,是何等风光啊!

进也不行,退也不能,他们骑虎难下,苦苦地等待着机会。

在县级机关,许多借调的干部在干了多年后,领导念其劳苦多年,会给他们安排个一官半职。但他们进步得很慢:总要先提拔正式人员吧!

在省、市级的机关,一般是不可能直接提拔借调干部的:机关里那么多的正式人员还没有提拔呢!

县级机关的借调干部,也有许多通过机关公务员考试等途径进入了机关,当几年正式人员后就会得到提拔。

省市机关的借调干部,调进机关的难度就大了。如果不能调进机关,就只好回到原单位,或者就这么借调着。

经过努力和等待,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实现自己的最初理想。但是,和其他人相比,他们付出代价也太大了:身体的、家庭的、精神的,等等。

等到他们结束借调生涯时,他们当初的激情已经在漫长地等待中消失殆尽,他们的头发已经在烟草和茶水的薰蒸中变得稀疏。

借调干部是机关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遭遇令人同情。

他们的经历,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反映了目前用人制度的许多弊端。

也许,随着机关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借调干部的问题会得到妥善地解决。

但愿如此。

上一篇:宋卉:人生一段宝贵的历程 下一篇:赵乐强:人大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