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共振峰”的技法运用

时间:2022-10-24 12:46:46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传统唱法得到很大的发展。在继承传统的戏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同时,大胆地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了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传统唱法更加科学化,演唱风格更具民族化。在民族唱法中运用“第三共振峰”技法,是一种新的尝试。

一、什么叫“共振峰”

“共振峰”通常指共振频率,取决于发声源(如音箱、演唱者、小号等)的形状、构造和尺寸。共振峰是声音的自然频谱峰值。在人声和大多数乐器的很宽的频谱分布中都存在一些固定的频率峰值,这种频率峰值在声音频谱中就叫做共振峰。

在语音声学中,共振峰决定着元音的音质。共振峰的分布位置是建立在声音产生媒介的共鸣物理结构基础上的。

人声的发声,如果基频低于共振峰区,人的发声就会很丰富饱满,假如基频高于共振峰区,声音就会变形,使人很难发出正确的元音,因为人的生理条件在发出过高的音时会变形,共振峰也会变化。

在语音声学中,人声也同样受生理,如鼻孔、咽腔、口腔大小的影响有自身的共振峰区。通过这些共鸣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变化(改变咽喉、嘴形),我们就能改变声音的共振峰。我们之所以能够区分不同的人声、元音,主要也是依靠它们的共振峰分布的位置。

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约十三、四至二十毫米左右),它受气息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十分微小的,通常叫做“基音”。当“基音”在人体和共鸣腔里(如胸腔、咽腔、口腔、头腔)得到充分共振后,产生了大量的“泛音”,这就是歌唱的共鸣。基音产生基鸣后不再是细微的,它的音色被美化,音量被扩大,既丰满圆润又集中明亮。因此,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是建立在共鸣之上的,这是声乐训练方法的基本规律,也是每一位秀歌手的嗓音应具有的特点。

二、“第三共振峰”的基本训练方法

1.首要问题是要激活咽腔共鸣。气息(帕努利效应)要与声带的后闭力量对抗,通过咽腔共振放大,才能获得2800峰值的第三共振峰。通过咽腔共鸣,激活整个共鸣腔体的振动。

2.第三共振峰的训练方法?

共鸣是气流在共鸣腔体的空气中扰动而产生的。

第一步,通过哼鸣练习(“送气”形成“气柱”),将声音高位安放(形成“音柱”),同时做到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混响(混声)。

1 2 3 4 │ 5 4 3 2│1―――II

m

m

第二步,用上声带后闭力量与气息对抗,激活咽腔共鸣,从而获得第三共振峰。

1―i―II 5 4 3 2 II 1―――II

m e

e

什么是激活咽腔共鸣?其实就是气息“作工”的结果;就是“气能”转化为“声能”的结果。发声不能影响咬字;咬字不能影响发声。咽腔要有一定的比例空间,就能产生共鸣。

3.打开咽腔是关键

打开咽腔才能获得第三共振峰,打开咽腔才能为共鸣提供必要的空间,任何共鸣都需要一定比例的空间。第三共振峰恰巧是在咽腔得到共振放大。这里包含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很多声乐老师通过打哈欠、吸气、呕吐、惊讶等生活中自然打开咽腔的状态来启发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的办法,同时伸舌(舌骨与喉头分离)、喉头下降、软颚提起来扩大咽腔的上、下、前、后的空间。在哼鸣练习中始终要保持咽腔打开。高音声部着重打开鼻咽腔、口咽腔,加大高泛音的比例;中低音声部还要强调喉咽腔的打开,以获得中低泛音。民族风格主要在高音区运用第三共振峰,中声区要少用,以保持民族语言的特性和演唱风格。

4.送气与后闭力量练习

声带后闭力量及混声练习:

I―i―│ 1―――II

mei e

e

增强送气就是要保持气息对声带闭合的力度,特别是中低声区保持一定的闭合力度;后闭力量为第三共振峰提供结实的基音,在高音区又为声门增加阻力,与气息对抗而产生2800-3000频率的高泛音,也就是第三共振峰。

在民歌演唱中,运用民族语言的同时要保持第三共振峰发声状态,以增加声音的美感。用美声去咬字,会破坏民族语言的特性和风格。

5.咬字吐字始终保持“送气”的发声状态

闭口哼唱练习主要作用是:增强气息流量,加强混声,获取头腔共鸣是丰富明亮色彩的高泛音(第三共振峰)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正确理解高位置的概念。过分明亮而“横”的声音,可从闭口哼唱“竖”的练习中得到改善。

具体练习方法:

a、闭嘴,上下牙略分开,舌尖轻抵上门齿背,舌面平放或凹起,把声“送”向鼻咽腔,气从鼻出。

b、感觉声音的焦点在两个眉头中间部位,哼鸣练唱正确时,鼻梁处有轻微振动的感觉。

c、跳音(送气)练习:锻炼呼吸肌肉“送气能力”和灵活性、弹性。可以扩展音域和统一声音位置的作用。可以克服喉肌力量产生的各种毛病。速度较快的跳音多适用花腔女高音。

高音练习方法:l、多用纯正的母音,如a、e、u。2、轻柔的起音,随着音程上行,自然地增强呼吸的力度。3、打开咽腔、4、增强后闭力量获取第三共振峰。

歌唱时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呼吸。吸气时,虽然在吸气动作上与睡觉时、体力劳动时两种自然呼吸法吸气相同,但不同的是,第一对肋骨略微向上提高。呼气时,吸气肌肉群在呼气时用劲来控制使其均匀。横膈膜与腹肌处于对抗状态;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也同样处于对抗状态。呼气的不够平稳不单是由于横膈膜的关系,而是所有的吸气肌肉群支持胸廓的力量不够,也是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的合作不够和谐;补救的办法是,加强吸气肌肉群的训练。

唱高音或增加音量时气力不足的原因很多。在呼吸方面,除吸气肌肉群须竭力支持胸廓外,还要呼气肌肉群坚强有力。气足时或气少时,都能与吸气肌肉群进行协调。以保持对歌唱呼气的支持。呼气肌肉群如果乏力,特别是腹肌的收缩力不够,或是动作时不够稳劲,声音自然单薄。除改善吸气外,还须积极加强呼气肌肉群(尤其是腹部肌肉的)收缩力与稳劲性。歌唱时,呼吸两群肌肉虽都须用力,但歌唱的训练呼吸,其重点是在哪一群呢?事实上却并不如此。呼气肌肉群对呼气固然重要,但根据上面所说的原理,在训练歌唱呼吸的步骤中,呼气肌肉群并不居于最重要的地位。现在要用林俊卿大夫简单的橡皮气球试验说明一下:我们试把胸廓比作一个橡皮球,把气管及喉部比作球的出口。当气球因橡皮弹力的压力关系,把空气排出时,出口若是很宽大(等于绝对不用人工来调节气管及喉部),空气就很快的被排完,而空气经过出口时的动态也就很粗率。这便是普通呼吸时的呼气情形。如在空气未排泄完之前,我们把出口忽然束紧,但并非封闭,则排泄空气的动作立刻可以变得徐缓而有规则。人的两个声带互相靠拢以挡气发声,实际上就有这样的作用。有时把喉头收缩也产生同样的效果。排气的作用受到声带的阻挡及喉部收缩的管制,自然变为慢而稳劲。在一般天然发声的情况下,声带及喉部发声时除发音的动作以外,原来就兼有管制出气的任务与动作。换句话说,声带及喉部同时等于一个气闸。这便是日常说话时所用的呼吸,也就是一般歌唱的人用普通呼吸来歌唱的情形。这种歌唱一遇到困难的句段,因声带无力单独挡着这口呼气,喉部、咽部及颈部的肌肉就会用帮忙,也就都呈现紧张状态,使歌唱时喉头极感不适,并且极易疲劳,又损害喉部健康。所以,唱歌时最好不要把胸廓当作气球那样的运用,而要当作一个能呼能吸的风箱,训练它作上述那种有意识地强力呼吸,不论出口大小如何,呼出的气总是稳定而有劲的。不但呼吸能稳劲,在吸气肌肉群不断努力支持胸廓扩大的情形下,喉部只负责发声,不必再兼带管制出气的任务,工作的任务一减轻,喉部和声带自然感到轻松,声音自然能够长久,表情也自然舒服。这就是有控制的呼吸。要达到这一步,必须把胸部的吸气肌肉群得非常强,动作要非常稳而有劲。因为在歌唱时从吸气到呼气,这群吸气肌肉是时时刻刻都在用劲的,在平常呼吸状态之下,吸气肌肉群是不需要这样的积极用劲,所以不坚强。现在要它时时刻刻用劲,它就不能胜任了。故训练呼吸的控制,最主要的不在于训练呼气肌肉群,而在于训练吸气肌肉群,包括横膈膜在内。

三、“共振峰”在民族演唱风格中的运用

“共振峰”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是:以头腔(鼻腔)共鸣为主,喉、咽、口腔为辅,适当加入胸腔。形成一个上至头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相对来说,民族唱法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使用,在共鸣效果上,与美声唱法的宽、洪、粗、大有所不同。在共鸣腔管的使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喉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喉咙打开适度,放松下巴。这样获得的共鸣集中在头腔(鼻腔),使声音通畅甜美,便于咬字行腔。

四、民族演唱风格中运用“第三共振峰”科学发声的几点意义。

第一,改变音色;

第二,改变高音质量;

第三,利用“第三共振峰”的特持,增加听觉响度;

第四,增加混声;

第五,可以最小的气量获得声音最大的质量;

总之,我们尝试用“第三共振峰”这种科学的方法动用到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中,对发展民族声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

上一篇:芷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探究 下一篇:雷诺阿油画艺术中的古典主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