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副词“毕竟”的语义语用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4 12:42:35

语气副词“毕竟”的语义语用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对语气副词毕竟”的研究情况作了综述,包括语义方面的语义结构模式、语法意义、与相关句式的关系,还有语用功能方面的篇章功能、交际功能等。本文还对一些研究方法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关键词:毕竟 语义 语用功能

“毕竟”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气副词,早在80年代初学者们就开始研究,迄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打算对“毕竟”的语义表达和语用功能进行分类综述,以期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关于“毕竟”的语义分析

(一)“毕竟”出现的语义结构模式

祖人植、任雪梅(1997)对“毕竟”出现的语义模式归纳得比较全面:

模式Ⅰ:繁式:(虽然)A+[(但是)B+(因为)毕竟C]

简式:B+(因为)毕竟C

简式的变体:毕竟C

模式Ⅱ:繁式:[(虽然)A+(但是)毕竟C]+(因此)B

简式:(虽然)A+(但是)毕竟C

简式的变体:毕竟C

后来的学者大多数认同这种概括。韩愈(2008)提出,还有一种模式:“毕竟C+(虽然)A+(但是)B”。吕海燕(2011)也发现一种模式:“B+虽然A+(但是)毕竟 C”。还有学者用语言概括了“毕竟”出现的语言环境,如董付兰(2002)。这些模式中出现的语义成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先后顺序及综合语义关系构成,当然语序的不同会造成表达重点和表达功能的不同。对语义模式的描写是研究中最基本的归纳工作,是为揭示语法意义、语用功能奠定基础的。同时,在教学中也能让学生直观、明了地了解“毕竟”所处的语境。

(二)对“毕竟”语法意义的总结归纳

首先,有不少学者都认为“毕竟”表示强调,虽然各家说法略有不同。景士俊(1980)认为,“毕竟”有强调语气,表示对某种事物或状况的确认或肯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否认。《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2)指出,“毕竟”强调事物的状态、性质、特点,不管怎么说,终究还是这样;即使出现了新情况,原有的状况也不容否认。祖人植、任雪梅(1997)认为,“毕竟”的词汇意义和语篇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毕竟”的意义:“毕竟”含强调语气,通过强调某一情况而表明说话人的某种判断、观点或结论。张秋抗(2006)认为,“毕竟”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强调,强调说话人带有倾向性的主观评价,有两个派生义是强调结论和原因。董付兰(2002)和王瑞峰(2011)等认为,“毕竟”在句中也是起强调作用。我们认为,只是笼统地说“毕竟”表示强调太空泛,没能揭示出“毕竟”自身独特的语法意义,解释力不够。

《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认为,“毕竟”后面的话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毕竟”充分肯定重要的或正确的事实,暗含否定别人的不重要的或错误的结论的意思。史金生(2002)认为“毕竟”强调一个不因某种情况而改变的事实,这个事实可以是事物本身的特点,也可以是已经或必将出现的某种情况、规律。陈秀明(2006)认为“毕竟”强调事物的某种最终性质、特点和情况,以说明存在或出现另一情况或观点并不奇怪,并首次把存在或出现的另一情况或观点分为“较为理想”的和“不理想”的两种情况。吕海燕(2011)认为“毕竟”申明、突出某一不可否认的事件(性质、特点、事实)。在说话人看来,这一事件在当前语境下非常重要,事实上对某一结果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其他相关事件的存在影响不了该事件的决定性作用。这样一些比较具体的语法意义归纳,不但指明了含“毕竟”的分句的情况,而且也照顾到了“毕竟”出现的语境,关联到了与“毕竟”共现的成分,比如史金生关联到了让步小句,陈秀明关联到了结果小句,而吕海燕则两者都关联到了。

有些学者还提到“毕竟”有第二个意义:景士俊(1980)认为“毕竟”强调某些事物最终还是出现了。《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2)认为“毕竟”强调某种事情、现象到最后还是发生了,出现了。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张秋抗(2006)、陈秀明(2006)等。

作为意义比较空灵的语气副词,我们在归纳其意义时,既不能脱离所在格式和语境,又不能把语气副词的意义与所在格式、语境的意义混在一起,否则就不能对处于不同格式或语境中的同一语气副词作出较为一致的意义归纳。至于上述“毕竟”第二个意义是否有必要单列一项、是否可以和第一个义项合并在一起,还有待研究。

(三)“毕竟”和转折关系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毕竟”在语篇中常和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共现,这说明“毕竟”和这两者在语义上是相通的。我们先来看“毕竟”和转折的关系。

高书贵(2000)认为“毕竟”可以表示转折,“即使没有表让转的关联词,仅凭‘毕竟’也可以承担让步转折的语义”。我们发现,如果把“这本书虽然有缺页,但毕竟是珍本”改为“这本书虽然有缺页,毕竟是珍本”,句子似乎是不成立的。可见,“毕竟”本身是不表示让转关系的,只是它的意义和让转关系有相通之处,故能共现。

韩瑜(2008)指出“毕竟”和转折关系共现的条件是,当“虽然”和“但是”所在的分句都是表述产生结果的条件,而产生结果的条件中有不利的条件也有有利的条件,其中有一条件是根本的,能影响结果产生时,“毕竟”才可以进入该转折复句。

(四)“毕竟”和因果关系

有些学者在归纳“毕竟”的语法意义的时候,提到“毕竟”可以表示原因(张秋抗,2006;董付兰,2002;王瑞峰,2011等),这说明“毕竟”和因果关系非常密切;但实际上两者不完全相同。

董付兰(2002)指出:含“毕竟”的因果句与一般因果句不同。一般因果句或者前后两部分各表述一个既成的事实,“因为……所以”只对它们之间具有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与肯定;或者一个分句表述事实,另一分句则根据所表述的事实进行推断。这类因果句可以是自足的,静态的。而有“毕竟”的因果句必须是有语境做依托的活的动态话语。董付兰还指出:一般来说,因果复句的语义焦点在后一分句上,而当“毕竟”出现在前因后果式的因果语句中,由于“毕竟”所标示的原因焦点是说话者有意强调的,其焦点强度要比处在自然焦点位置上的表果句大,有覆盖自然焦点的可能,因此,表果句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情况下可省略。而根据王瑞峰(2011)的文章,表果句的省略,也是“毕竟”在表示原因时关联词“因为”有时不能出现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行文自由、流畅的需要。关于“毕竟”和因果复句的共现情况,韩瑜(2008)指出,当“因为”所在的分句不是用以陈述事实、表示客观因果关系,而是用于发表见解,表示主观因果关系,是主观上认为最终最本质的原因,或者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毕竟”才可以进入该因果复句。王瑞峰(2011)还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学者只看到“毕竟”与转折的关系而没看到与因果的关系。

“毕竟”与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在语义上有相通,我们应该观察到,但是也要注意到它们的区别之处,不能简单地说“毕竟”表示转折或者表示原因。

(五)“毕竟”后面的成分

张秀松(2008)讨论的是“毕竟”义“到底”,有些分析同样适用于“毕竟”。文章认为,“毕竟”义“到底”后面成分具有“唯一性”“对比性”“穷尽性”特征。

史今生(2002)专门分析了“毕竟是”后面的成分,认为“是”后面的名词不表指称,而表是属性,强调的是名词的内涵意义。还有学者分析了“NP毕竟是NP”这一格式,陈秀明(2006)认为,这里的“NP”都包含一种描述性语义特征,具有“异感性”,其中前一个名词是分指用法,后一个名词是统指用法。高文利(2004)认为,该格式中前面的名词表有指,表示该事物的外延是该名词所指对象的集合;表语位置上的名词表无指,揭示事物的内涵,反映的是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含蓄委婉的评价,也反映人们对所指对象的非本质的偶有性质的主观评价。这种结构一般语义不自足,需要采用“他比”“自比”的方式来限制后面名词的语义可选性,消解语义模糊。

(六)“毕竟”的语义演变

史金生(2002)较为完整地考察了“毕竟”的语义演变。“毕竟”最早出于西汉,一般为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终了、完结、归结”等义。东汉时,发展为表“最终”的时间义副词。然后又引申为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不变的结论”。在唐代,“毕竟”出现了强调“已然的、不变的结论”的用法。宋代,在强调不变的结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必定、一定”的用法,强调的是“未然的、推断的结论”。史金生还对比统计了《四世同堂》和《王朔文集》,发现现代汉语中“毕竟”的使用数量在增加,增加的主要是表示原因的用法。文章指出,“毕竟”语义的演变也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并在由表“必然的结论”发展出表示“特点”原因的过程中,具有了很强的篇章连接功能,在话语中越来越发挥其结构作用。

孙菊芬(2002)总结了“毕竟”在明清小说中的用法及各种用法之间的演变关系,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的主观认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还梳理了“毕竟”的副词用法的发展演变,认为类推机制使得“毕竟”发展出了副词用法。

二、“毕竟”的语用功能

(一)篇章功能

祖人植、任雪梅(1997)认为“毕竟”具有独有的内在语篇功能,一个陈述句一旦使用了“毕竟”,就会自动强制性地要求按模式Ⅰ或模式Ⅱ的语义结构模式复制出自己独特的连贯性语篇。文章还从信息表达的角度分析了“毕竟”的语篇功能:“毕竟”的语篇功能主要在——从第一重信息“对C的确定”到第二重信息“C具有某种属性”,并要求与相应的预设信息参照,进而得出推断——这一过程中体现。语篇功能是以语法意义为基础的,“毕竟”之所以有这样的自动强制性语篇复制功能,就是因为它的语法意义。所以我们在描述“毕竟”的语法意义时应该把语篇功能融入其中,这样对语法意义的总结才完整和饱满。

张秋抗(2006)指出,“毕竟”用于表原因的分句时,既可用于主语之前,也可用于主语之后,其连接功能特别突出,甚至有由关联副词向连词发展的强烈倾向。这时的“毕竟”连接后续语句,虽然还带有对所述事实或情况的肯定和确认的语气,但客观性大大增强,主观评价义减弱,关联义日益突出,也即篇章功能逐渐增强。

(二)缓和交际功能

张秋抗(2009)认为“毕竟”经常出现在让转句中,强调不因某种情况而改变的事实,对前述命题内容(即让步性的预设)进行了确认,为即将说出来的话语作出铺垫,以减少所在命题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这种元语用意识过程体现了说话人有意缓和交际,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便于听话人接受。

(三)触发预设

“预设”是人们交际过程中隐含在话语背后的双方都接受的知识,某些词可以作为提示引导说话者推导出句子的预设,这些词就是“预设触发语”。(季安峰,2009)“毕竟”就有这样的作用。

祖人植、任雪梅(1997)分析了两个语义模式的预设,认为模式Ⅰ的预设信息是:B不会因A而改变,而这是模式Ⅱ的推断信息。Ⅱ模式的预设信息是:确认C意味着对B的确定,而这是模式Ⅰ的推断信息。文章中只是在表里列出来,没有单独说明。高书贵(2000)的文章详细研究了“毕竟”的预设,他从表让步的联言判断[P∧(﹛P﹜M1~Q)∧Q]的预设是PM1~Q出发,进行以下的操作:从复句中提取出毕竟分句Q,变换为预设1:M1~Q,然后写出预设2的集合:﹛P﹜,再把预设1和2进行合取,最后把“毕竟”分句和预设1和预设2一起合取,得出和表让步的联言判断一样的公式。分析的结果是“毕竟”的第一预设是隐在深层的表否定的模态语句,第二预设是说明模态语句的原因支命题。张秋抗(2009)认为“毕竟”的预设是让步小句,“毕竟”具有指明预设的功能,而预设信息都是以常理范畴为基础通过推理实现的,“毕竟”在指明预设信息的同时凸显对立属性或事实,具有“反常理”的情态功能。但目前各位学者对于“毕竟”的预设到底是什么还没有达成共识。

(四)表达主观性

韩瑜(2008)发现,“毕竟”所在的句子中常常有“巨大,太,很,最,极其,刚刚,第一次,许多,少数,有限,全,都”等词,这些词在各自的语义或量级范畴里都应该属于大量或小量,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评议,是说话人情感的一种外显形式,增加了说话人表达时的主观性。文章还发现,“毕竟”多用于特异语序,即多用于前果后因句,所在句对现实世界的描摹性弱,这种对时间顺序的偏离也体现了“毕竟”的强主观性。吕海燕(2011)总结了“毕竟”所表示的四种语气,即表示服气,表示不可否认的、肯定的语气,表示无奈、无能为力的语气,表示把情况往小里说、往差里说的语气。

三、结语

在谈到“毕竟”义的时候,很多学者都谈到“毕竟”强调结论,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结论”的解释是:①从推理的前提推论出来的判断,也叫断案;②对人或事物所下的最后的论断”。从这两个结论的解释来看,前面有一定的推理、比较、选择之后,得出来的判断才是结论。但在下例中,有的文章把“毕竟”的作用分析为强调结论:

老年人是过来人,抚养、教育孩子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孩子也耐心细致,照顾周到。但孙辈毕竟不是自己的儿女,中间“隔”一辈。

本例中“毕竟”后成分“(孙辈)不是自己的儿女”,在该语境中看不出是经过推理、比较或者选择之后得出来的判断,只是一个事实情况。所以,如果说这里的“毕竟”强调结论不够恰当。

王瑞峰(2011)分析了容易把“毕竟”分析为“强调结论”的原因——因为在很多句子中表示结果的部分是隐含的,有的学者就把“‘毕竟’X”当作说话人的观点或结论,认为“毕竟”有强调结论的语义。其实,这里“毕竟”强调的还是原因,只不过由于说话人觉得通过前文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或结论已经很明显,无须说明,将其省略了。如果仅从句子着眼,对于结果部分隐含的句子,我们容易得出“毕竟”有强调结论的语义,但如果从大的语篇,而不仅仅是句子着眼,我们能够体会到“(因此)”项的隐含,而“毕竟”不是强调结论的。

另外,根据“毕竟”在句子中强调的内容来归纳语法意义,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强调结论的,在另一个句子里却是强调原因的呢?有的文章分析说,这是语义和语法交叉的结果。那具体是怎么交叉出来的呢?在逻辑上如何梳理?我们认为,在归纳“毕竟”的语法意义时,应该超越具体的格式或者内容,总结出能总括各种具体语境的一般性、普适性的语法意义,这样才更有解释力、说服力,逻辑上也更为清晰。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陈秀明.评注性副词“毕竟”“到底”“终究”“究竟”的对比

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3]董付兰.“毕竟”的语义语用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2,(3).

[4]高书贵.“毕竟”类语气副词与预设[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0,(6).

[5]高文利.浅议“N毕竟是N”[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4).

[6]韩瑜.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气副词“毕竟”研究[D].长春:吉

林大学,2008.

[7]景士俊.现代汉语虚词[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史金生.现代汉语副词的语义功能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

2002.

[10]孙菊芬.“毕竟”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研究[J].海南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11]王瑞峰.“毕竟”语篇的语义结构类型[J].宁夏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1,(5).

[12]张秋抗.语气副词“毕竟”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06,

(4).

[13]张秋抗.现代汉语“毕竟”类副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

学,2006.

[14]张秀松.“毕竟”义“到底”句的主观化表达功能[J].语文研

究,2008,(3).

[15]祖人植,任雪梅.“毕竟”的语篇分析[J].中国语文,1997,

(1).

(吕海燕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116044)

上一篇:典雅语言的基本内涵与语文训练的教育价值 下一篇:论副词“光”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