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说《理发》中的陌生化表现

时间:2022-10-24 12:10:10

解读小说《理发》中的陌生化表现

内容摘要:《理发》是林・拉德纳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被列入世界著名百篇短篇小说。本文通过解读该小说的叙事视角、对话模式及小说结局三方面陌生化的表现手法,认为陌生化的运用使小说更加吸引读者,在短小的篇幅中给读者呈现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新奇感,使读者从陌生化理论的视角去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小说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林・拉德纳 《理发》 陌生化

一.引言

林・拉德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有美国当代的马克・吐温之称,《理发》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被列入世界著名百篇短篇小说之中。《理发》的叙述者―美国小镇上的一个理发师向他的顾客“你”讲述主人公吉姆・肯德尔的一系列的恶作剧,捉弄对象有他的好友、他的妻儿、他喜欢的姑娘朱莉・格雷格、斯泰尔医生、弱智儿保罗・迪克森等,以捉弄别人为乐,最终因枪“意外走火”而死的故事。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一面旗帜,该理论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是文学作品诞生的必要条件,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陌生化”,意在瓦解人们的常备反映,重新构造我们对现实的普通感觉。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常规习惯,使我们本来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使之以一幅全新的,生机盎然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简单地说,所谓“陌生化”,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生活的新的观点,并使我们在文学中不是印证熟识的东西,而是发现新奇的生活,改善和改变我们的生命活动方式,与我们面对的生活建立一种崭新的关系(魏江华,2000:67)。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陌生化理论同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密切相关,使读者重新获得对某种日常事物的新奇感。《理发》这部小说短小精悍,笔者意通过浅析其中的陌生化手法,使读者从新角度领悟林・拉德纳的匠心独运,更深刻体会该小说的精妙之处。

二.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一个好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对于以最佳效果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谭君强,2002:98)。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巧妙地选取了一种非常态的第一人称双重身份叙述视角(理发师身兼讲述者及小说中角色两职),逼真地讲述了小镇上发生的故事以及刻画出小镇的各个人物形象,小镇的生活其实是当时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生活的缩影,使理发师的叙述在具有真实感的同时又多了一层奇异感,将陌生化手法运用于叙事视角选择中,给接受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理发师既是叙述者―可以脱离文本向读者讲述小镇上发生的事件及评论周围的人和事,又扮演着小说中的角色―可以亲身经历事件过程。例如:1

(1)“几年前,吉姆给卡特维尔那儿的一间罐头公司当旅行推销员……”

(2)“吉姆有点霸道,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

(3)“我说这种事是有点下流,不管多么下流,我说我认为他心地倒还好,就是尽搞些悲作剧……”

(4)“吉姆在镇上大肆宣扬,说他怎样智胜老婆。他可真能逗人乐!”

(5)“吉姆是个笨蛋,让一个新手拿他的枪,更何况是个傻子……”等等。

“陌生化”强调的是作品给予读者的新鲜感、奇异感和陌生感(魏江华,2000:68)。作者对理发师双重身份的定位首先从视觉和触觉上就使读者感到了新鲜和陌生,对读者习以为常的叙事视角思维模式形成一股冲击力,超越了其他采用一般第一人称视角“我”的作品所产生的文学效果。作者采取独特的理发师叙述视角,即取得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所具有的审美效果,又克服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的局限,将一般第一人称叙述者所不能触及的生活侧面、精神境界、心理活动全部展现了出来(罗绮论,赵伟,2009:58),使读者自发的对小说做出自己的理解,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深入再思考,摆脱惯常化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去认识日常事物。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之变得陌生,从而使读者感受到日常事物的非同一般,心理上产生一种新奇感和惊异感,这正是作者运用非常规第一人称双重叙述视角的创作意图,“新奇感”、“惊异感”同时也是陌生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对话模式的陌生化

作为文本构成元素的对话,可以是作品中代表不同意识主体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是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对话,还可以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言语意义上的对话,也可以是意识意义上的对话。通过对话,多种声音或不同的观点可以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从而一步步贴近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完成对主题的升华(刘文良,2008:115)。

小说《理发》采用了一种读者不常见的对话模式,即一位滔滔不绝的说者― 理发师和一位一言不回的听者― 顾客“你”。从理发师开口的第一句话“你刚到,不是吗?我觉得在这儿没见过你。我希望你会喜欢得待下来。我说了,这儿根本比不上纽约或者芝加哥……”到最后一句“湿着梳好,还是吹干再梳?”,对话的另一方(顾客“你”)通篇下来一言未发。作者把常规的对话模式进行了创造性的变形,对话中的另一方“你”仅在说者(即理发师)口中出现11次:

(1)“你刚到,不是吗?我觉得在这儿没见过你,我希望你会喜欢得待下来……”

(2)“你会觉得那就像是张专座……”

(3)“……我想你没见过米尔特……”

(4)“你知道,他干活的那间公司是做罐头的……”

(5)“你可以想象吉姆老是拿保罗寻开心……”

(6)“不过我还要告诉你朱莉・格雷格的事……”

(7)“我告诉你这件事,只是想让你知道他能把自己的声音掩饰得多好,让你相信说话的是别人……”

听者“你”没有得到作者细致的刻画。对于说者的讲述,“你”没有做出常规对话模式中听者应有的附和话语,全文都是说者(理发师惠特尼)的自言自语,所熟悉的对话模式让读者觉得陌生了,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刺激,使得读者跳出机械性的欣赏习惯,而从一个新奇的角度去解读该小说,达到一种陌生化效果,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陌生化的实现过程是创造“复杂化”和“难化”形式的过程。要获得“复杂化”和“难化”的形式,关键是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变形,表现为“违背常理”,力求破常出新,以求得“陌生化”效果(杨向荣,2006:344-345)。《理发》中作者所采用的“违背常理”的对话模式正是陌生化理论中的“变形”的体现。

四.小说结局的陌生化

理发师讲述的是主人公吉姆捉弄别人的一系列恶作剧,最后被保罗开枪时“意外走火”而死的故事。理发师这样说道:“中午时,他接到老约翰・斯考特的电话,吉姆和保罗去打野鸭的那个湖在约翰的地盘上。保罗几分钟前跑到他家,说出了桩事故。吉姆打了几只野鸭,然后把枪递给保罗让他试试运气。保罗从来没开过枪,心里紧张,颤抖得厉害,控制不住枪。他开了枪,吉姆倒在船上,死了。”“医生检查了尸体,然后说他们最好把尸体拉回镇上去,留在那儿或者等陪审团是没有用的,因为那一清二楚是过失杀人。”“我个人来说,永远不会让跟我在一条船上的人开枪,除非我有把握他们对抢懂点儿。吉姆是个笨蛋,让一个新手拿他的枪,更何况是个傻子。吉姆大概是自作自受……”。文本中叙述者理发师多次暗示到“……因为保罗跟他说过他死也不会再跟吉姆打交道了。”“他说保罗跟他说了吉姆跟茉莉开的那个恶作剧,还说保罗问过他觉得那个恶作剧怎么样,他告诉保罗不管是谁做出那种事,都不该留着活命。”由这些暗示读者可能会在心里自动地推理出斯泰尔医生和保罗会惩罚吉姆的恶作剧等情节,但是小说作者却违背了读者自动化、习惯化的思维模式,安排吉姆死于枪“意外走火”而收尾,使读者心理与文本之间产生了距离。“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主张用反常的文学样式去消解和瓦解文本的前在形式与主体的前在思维结构,使主体用新奇的眼光去关注对象,让钝化的审美知觉复活,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产生审美张力”(杨向荣,2006:347-348)。对小说结局的陌生化处理深化了小说自身的内涵,激发读者深入探究“意外走火”背后的故事,或许是斯泰尔医生的密谋策划,加上保罗对斯泰尔医生的感激之情和对吉姆的厌恶之感,以保罗的智障作为掩饰,凭借斯泰尔医生作为验尸官的话语权威性,或许是……,阻止读者草率地认同叙事者,扩大了小说的空间和含义。

五.结语

林・拉德纳《理发》中对叙事视角、对话模式和小说结局的陌生化处理,唤醒了读者对小说文本的新奇感,使读者在阅读时积极参与到小说故事情节之中,在善恶之间进行判定。小说虽短,其陌生化的运用给读者呈现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新奇感,达到的艺术效果远远超越了文本自身,这或许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理发》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刘文良.生态文学的艺术化叙事方式[J].河北学刊,2008,(3):114-115.

[2]罗绮伦,赵伟.《理发》中的叙述视角分析[J]时代文学,2009,(3):58-59.

[3]林・拉德纳《理发》[M/OL].孙仲旭译.(2005-05-16)[2011-06-23]. www.省略/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354271&key=799199735&stritem=books&idarticle=61586&flag=1.

[4]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魏江华.巧用“陌生化”理论促进小说创作生机[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7-72.

[6]杨向荣.陌生化[A].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王小净,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容新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上一篇:初中绘画教学反思 下一篇:诗歌教学应追求诗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