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双引擎战略

时间:2022-10-23 11:41:24

全面把握双引擎战略

在双引擎战略中,就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稳定性来说,需求引擎具有特殊重要性,而从未来经济发展的质量、增长的更大空间、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看,创新驱动的供给引擎更具有根本性。

笔者曾以通俗的方式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应是哑铃型战略,即以调整动力结构和要素结构为重点,把两者作为哑铃的两端,结合其他结构的调整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这哑铃的两端就是所谓的双引擎战略。

现在看来,需要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双引擎战略。

双引擎战略,从经济学背景看,是需求拉动与供给驱动的某种结合。

一个是需求引擎,通过调整三大需求的结构,提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经济在出口与投资拉动为主的动力结构中,由于出口在金融危机的国际新形势下受到抑制,所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转向扩大内需;同时由于高投资率的难以持续和改善民生价值目标的需要,所以扩大内需的重点转向消费,即转向以消费为首位的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的动力结构。

另一个是供给引擎,通过供给新的知识要素和其他相关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结构和创新体系,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改善传统产业结构,形成创新型经济的新增长点,带动经济结构向更高层面转化。

双引擎战略,从全球背景看,是国内定位与全球定位的结合。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在基本需求的满足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仅以住房消费需求来看,前一段的调研表明,中国棚户区家庭总数1148万户,2012年底要解决的困难住户1540万户。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启动这些需求。同时,消费结构的升级,教育卫生文化方面的新需求,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消费拉动为首位,消费、投资和出口相协调的动力结构,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一个选择。

从全球定位看,全球创新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中国面临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严峻挑战,面临着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8.6,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高技术产业的税收和利润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为7.1,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41.8。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创新驱动方面,同样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双引擎战略,从特定角度看,也是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发展定位的某种结合。

中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应当在战略方面有不同的定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8年东部地区投资为46.0,财政收入为58.4,财政支出为42.1,几乎是中国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中西部加上东北地区才能占到另外的一半。从城乡差距看,2008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比重为45.7,但城镇投资占86.1,农村占13.9;城市消费品零售占市场比重为68.0,县及以下消费品零售占市场比重为32.1。由于中国的城市大多集中在东部,农村大多分布在中西部,所以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主要解决基本需求的阶段,处于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主要方向的阶段。与之不同,东部比较发达的地区则处于启动创新型需求,提升消费结构,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阶段。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其主要动力范式应向创新驱动转变。所以,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虽然都应运用双引擎战略,但在实施中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中西部地区更多地应推动城镇化,扩大基本的消费需求,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实现某种形式的跨越式发展;而东部地区则应主要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用更一般的命题来说,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和运用战略,双引擎战略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时空条件加以运用。在这一意义上,笔者不赞成简单地把城市化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的提法。这一提法对于中西部地区可能更为适宜,但对于东部地区则未必尽然。

此外,在双引擎战略中,就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稳定性来说,需求引擎具有特殊重要性,而从未来经济发展的质量、增长的更大空间、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看,创新驱动的供给引擎更具有根本性。笔者在2006年提出应当把创新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十七大报告也明确说创新是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从战略上深化和推进。

双引擎战略,从战略思想看,是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某种结合。

需求引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显然考虑了中国的国情。中国有相当数量的民众需要解决脱贫问题,大量的农民需要转变身份,城镇化任重道远,社会领域也有大量的需求问题需要解决。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立足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而拉动经济发展,当然符合比较优势的战略思想。同时,供给引擎,特别是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多地考虑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代表了竞争优势的要求。这种新的优势类型代表了战略发展的新趋势,需要我们从长远的角度给予充分的重视。

上一篇:“定价权”与“话语权”:一个也不能少 下一篇:决不可低估住房市场的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