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谏官制度

时间:2022-10-23 10:57:51

浅析中国古代谏官制度

摘 要: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由谏官制度、御史制度及封驳制度三大体系组成①。这三大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个体系制度产生、确立的时间与发展状况也不一样。谏官制度是中国专制君主政体的构成部分之一,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政治历史现象。

关键字:谏官;思想基础;启示

"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白虎通.谏诤》论及朝廷职官时说,"设辅弼,置谏官",谏官被看作是与左丞右相相同等重要的帝王羽翼。

一、历代谏官制度述略

(一)先秦谏官的设立

谏官的设立始于周代,盛行于秦汉至唐宋时期。周文王时,周王室内设有"保氏"一职。"保氏",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官。"保氏"的职责是司掌规谏王的过错。春秋战国时,直接以"谏"命官,称为谏官。谏官处在君王身边,专司其过,找君王的缺点毛病。

(二)秦汉谏官制度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各项制度有较大的变革,但谏官不能不设。秦初置谏议大夫,其谏官制度对后世影响至深,谏议之职直沿至宋元时期。秦置谏官,真正的名称是"谏大夫",隶属郎中令,无定员,多至数十人,职掌议论。汉武帝时沿袭秦制,仍设"谏大夫"。

(三)隋唐谏官制度

隋唐时,谏官机构不断扩大,特别是唐代,是谏官制度的兴盛时期。唐太宗积极倡导,恐人不言,使谏诤一时成为风气,犯颜直谏、面折廷诤的事例屡见不鲜。也由于唐太宗开了"纳谏"之风,做到了"从谏如流",因而唐代皇帝一般都比较重视谏官的作用。

(四)宋及宋以后的谏官制度

宋代也重视谏官,曾专门从"三省"中的门下省分出一个谏院与三省并行,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加上门下省的"给事中",合称为"给谏"。 元代废门下省,谏议、司谏、正言也随之俱废,因而未设专职谏官。明代亦无专职谏官,而由"给事中"兼任谏职,流俗为"给谏"。清代言谏之官的建置大体如明代,有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两班人马。

以上历代谏官制度的概述,可以看出,几乎自周及春秋战国以后, 各朝于谏官设置均有重视,尤其以唐代谏官机构最为齐全完备。谏官制度是制约皇帝的制度,虽然其制约性极其有限,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而重要的历史现象。

二、谏官制度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谏官制度得以在中国古代产生,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与深刻的思想、经济和政治原因。

从历史方面来看,中国古代在国家产生之前存在着相当长的国家雏形状态时期,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处在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原始公社制已经濒于崩溃,而作为国家雏形的部落联盟管理组织则有了长足的演进与发展。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实行"禅让"制。尧、舜、禹虽然身为部落联盟的首脑,但是由于其尚处于原始公社的末期,尚没有也不可能有后世君王的权威与尊严,因而其形象具有勤政爱民、任贤纳谏的一面,从而为后世儒家所极力宣扬而成为后世君王仿效的典范。

就思想方面而言,尧、舜、禹时期的共政传统观念与神学政治观念构成了最初的言谏制度。至汉武之时,儒学大师董仲舒融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于一炉,锻炼出一套"天人感应"理论与纲常伦理思想相结合的神学政治道德思想体系来。言谏文化至此正式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而对后世君臣与言谏官制产生深远影响。

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的土地王有制的农业经济,使得君王与贵族之间不仅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关系,还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农业经济使中国古代产生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外,也催生了制约君权的文化与制度。贵族臣僚们处于对自身经济利益以及家族经济利益的关注,对君王的错误决策势必加以坚决而温和的抵制,暴动与无原则退让都不利于其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言谏是一种最佳选择。

从政治方面来看,中国古代国家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相当长时期的政治文明,以臣谏君的模式早已存在。另外,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产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联盟政治构架演化而成三代时期诸侯共政、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形式,伦理观念与神学政治结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时又是家族内部矛盾,君父一体观念带来忠孝一体观念,这就注定解决皇族与豪族的矛盾的方法只能是温和的、家庭式的方法,于是言谏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三、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一)对公共权力实施监督在现代国家也不可或缺

公共权力是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这种公共权力在每个国家里都存在。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的氏族社会所没有的。""这个特殊的公共权力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居民的自动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不可能了。"很显然,公共权力是国家的主要象征,也是国家一切职能活动的根本前提。

我国是世界上经历封建专制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长达两千多年。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解析它的历史原因对研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在我国封建社会君王之言就是法,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统一。然而,就是这样以专制著称的社会历史形态,行政监察缺席也不可缺。

(二)必须以史为镜,广开言路,充分发挥典论监督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把监督的重点和精力放在对下的监督上,因为公共权力行使主体是人数众多的各级基层官员,关注他们是否,是否,是否贪污贿赂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与此同样重要的是对上的监督,在这个方面我们的体制和机制有缺失、不健全。上级掌握着决策权、决断权,所以对上的监督涉及了对决策权的监督。然而,对上的监督又是极为重要和不可或缺。我国古代的谏官制度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特定背景下衍生出的监督制度,上谏成为我国封建专制体制中内生的一种制度,其形式是用言词规劝,它发挥了有限的对上的监督作用。

中国古代谏官制度虽然在本质上是属于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这一性质注定其将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极端强化而走向衰败与灭亡,但是它所强化的德政仁政、开明专制的概念,约束君主自律并接受他律的传统,它所培养的社会全体成员参政议政与爱国主义意识以及坚持真理、用于殉道的道德情操,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巩固君主专制社会政权、减少政治决策失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实施"以德治国"基本国策、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完善现代监察制度、发动群众积极参政议政,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参考文献:

[1]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彭勃 龚飞.中国监察制度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

[3]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5]石俊超 刘彦伟.比较监察制度[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6]赵映诚.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3).

[7]杨庆东.我国古代"言官谏诤"制度的演进及启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3).

作者简介:宋丽君,女,湖南株洲人,湘潭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律史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抵押物转让之效力研究 下一篇:探析房屋拆迁中增量利益关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