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顺应选择翻译模式下的外媒财经新闻编译

时间:2022-10-23 10:03:16

关联―顺应选择翻译模式下的外媒财经新闻编译

摘要:研究背景语用学介入翻译,无论是对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形象的做法(直译),还是在译文中舍去或更换原语形象的做法(意译),均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其中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与应用文体的翻译建立起极其密切的关系,分别在指导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均属重点研究领域。然而,笔者认为,在二者基础上发展出的文化关联顺应选择模式,利用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之间的互补性和解释力,对指导翻译活动更是效果非凡。现有研究多从关联理论分析财经新闻翻译,很少将二者结合指导编译过程,本文从关联顺应选择模式出发,基于财经新闻特点,从编译角度入手,总结该模式在具体应用文体领域中的指导规律,以便更好地推动今后的翻译实践。

关键词:关联顺应;选择翻译模式;外媒;财经新闻编译

一、关联顺应模式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明示一推理的阐释活动,本质上是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与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顺应论(theory of linguisitic adaption)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语言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适应,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场景社会规范与特定社区中对话语做出恰当的选择。这种选择得以进行是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征。

关联―顺应模式是在斯博伯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和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两种理论的优势而构建的全新的语用学理论。在关联顺应模式的指导下,翻译的研究是研究译者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研究译者的大脑信息处理机制如何使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读者见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关联一顺应模式是一种动态的翻译观。

在关联顺应翻译模式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中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正确认知和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以译文读者的认知模式和他们进行交际。译者调动其所有的认知图式并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在原文的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以及在译文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

二、财经新闻的编译

(一)财经新闻的两大特点

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金融、贸易发展相互促进,彼此影响,因此财经领域的相关新闻都在各大媒体占据头条板块。

财经新闻具有两大主要特点,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第一,财经是一门科学,具有特有的专业词汇、术语并常以大量的数据作为客观佐证,存在理性的逻辑认知。普遍认为财经新闻是是“硬新闻”,即:专业性强、内容真实客观,所以要求译者具备相关背景知识,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保持忠实,尽量存续源语特色,识别逻辑关系,理清层次。第二,如今的财经新闻受众十分广泛,不仅仅可供专业人士深入研究,甚至有望成为街谈巷议的百姓话题。所以财经新闻除了体现应有的严谨性外,也应关注阅读效果,适当注入解读性与趣味性,使其内涵通俗易懂,行文通俗流畅,贴近非专业人士读者,贴近译入语的国情文化。

(二)财经新闻的编译适用性

基于上述两大特点,笔者认为采取编译方法极为妥帖地适应财经新闻翻译。新闻编译有两个层次,一是翻译,二是编辑,两个层次中直译、意译相交汇,历经加工整合的过程。刘丽芬、黄忠廉老师在《编译的基本原则―变译方法研究》分析了编译的基本原则,并且指出编译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变译行为。刘其中在《新闻翻译教程》中提到了新闻编译的原则,他指出,新闻编译与一般的新闻翻译相比有很大的自由度,在新闻事实与新闻事实之间,允许加入其他的事实以方便读者阅读,允许略去某些内容。财经新闻属于硬新闻,但又应时代要求,逐渐体现出趣味及通俗性,因此,采用编译的方法能更好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在追求真实客观的同时,顾及传播新闻消息的目的性,虽专业严谨但不能生搬硬套,在中间地带寻找平衡点,因此采用灵活的编译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三、运用关联―顺应理论同时指导编译过程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都强调以人的认知作用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交际是动态选择的过程。关联论仅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行为,忽略了交际规范性和常规性,忽略了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文化相关的言语行为;顺应论从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审视语境,但并未告诉人们如何从纷繁的表征中找到顺应的目标,对交际中的意识程度没有很好地说明。两种理论各有缺陷,但是能够互相补充,各自在财经新闻编译的两大特点中发挥优势。

笔者认为,在翻译财经新闻中,译者所需处理的信息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两种语言文化中都存在的共性信息;另一种是两种语言中的差异性信息。这两类信息的加工处理可以根据关联、顺应论的侧重点,灵活运用,分别指导。

(一)关联论指导下的共性信息编译

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共性信息,是指两个语言环境中都存在的事物,可以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对应表达方式。根据关联理论,译文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读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所须付出的努力就越少。反之,内在关联性越弱,读者需付出的努力越多。为使两者的语境效果接近一致,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联的语境,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的推理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所以关联理论更适用于指导共性信息翻译,使译文能够更加准确、规范。

1.专业术语的翻译

全球化时代下,经济现象是客观的,术语所表达的现象也是共性的。出现频率极高的经济术语例如:GDP(GrossDomestic Value,国内生产总值)、CPI(Consumer PriceIndex,消费者价格指数)、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QE(Quantitive Easing,量化宽松),这些都是国内外财经新闻中的熟悉面孔,为读者所广泛接受并理解的大众词汇,可以不加处理得直接迁移到译文之中,显得简洁而专业。如果采取展开说明的译法,反倒画蛇添足,让读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徒增读者负担。

2.习语的翻译

国内外的新闻财经文稿撰稿人都会在行文中添人大家耳熟能详的习语,让表达更加丰富形象,自然贴切,抓住读者眼球,虽然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但是背后的实质意图是相同的,这种强烈的内在关联性可以直接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

例1:原文:Good news for the U.S.economy,in theform of a solid jobs report,decked gold on Friday,leading someanalysts to write the yellow metal off for the year."It's the nailin the coffin for gold".Said Howie Lee,an investment analyst atPhillip Futures.

译文:美国经济回暖,交出亮丽就业报告,一些市场分析人士准备弃投黄金。辉立期货公司的投资分析师HowieLee说:“这对于黄金是致命一击”。

分析:nail in the coffin指的是顶在棺材上的钉子,意为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结合语境将其译为致命一击,非常易于读者找到最佳关联。

例2:原文:Europe's gas power play against Russiacoming to a head.

译文:美媒:欧俄天然气博弈双方较量一触即。

分析:此例是一篇外媒报道标题,原文中coming to ahead指的是成熟、出脓,达到紧要关头,结合文章内容,将其翻译成一触即发,能够贴切传达原文意图,另两种语言的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几乎相同的感受。

例3:原文:Fake Apple Watches―or timepiecesthat appear similar to the new devices and are suspiciouslyaffordable-have gone on sale across China as consumers jumpthe gun before the genuineitems ale available next month,writesCharles Clover in Beijing.

译文:尽管Apple Watch真品要到下月才开始销售,但中国各地已出现了假冒的Apple Watch,或者说外形与苹果(Apple)最新产品类似、价格便宜得令人生疑的手表,让消费者先买为快。

分析:Jump the gun,意思是抢跑,行动过早,结合语境,巧妙翻译成为先买为快,简洁清楚地传达原意,典型体现了不同文化中的一些相似要素。

选取的这三项例子都表明,某些习语的含义可以在译入语中轻松找到对应,译者在翻译时可以用关联理论作为指导,努力构建桥梁找到最佳关联,贴切传达信息。

3.惯用措辞的翻译

财经新闻中,对常见经济现象有惯用的描述和措辞,编译过程中应该迅速产生条件反射,找出译入语中的最合适表达方法,彰显新闻的专业性。

比如:soar飞涨,climb攀升,bullish看涨,buoy提振,pickup回升,tumble暴跌,slip、lose ground下跌。

(二)顺应论指导下的差异信息编译

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差异性信息,是指两个语言文本中的差异之处。所以强烈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树立跨文化意识,对目的语的文本做出恰当选择,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阐释原语文化。

1.谋篇布局上的差异

外媒文章报道经济现象时,导语进行全文重点信息概况,但是纵观全文,要点多而全面,但是交叉而分散。相比而言,中文财经报道遵循一定时间与逻辑规律。所以编译时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时刻顺应译入语语境,不断将顺应理论融入译文的加工过程,充分而恰当地进行删减、调序、整合,如此才能让文章通俗易懂。

2.标题格式的差异

外媒题目风格不一,直译不能适应中国媒体版面。中国标题有常规性撰写方法。所以要求译者能够灵活顺应译入语文化,想方设法将原标题做变形加工处理。

例1:

原文:Ageing population in China creates businessopportunities.

译文:中国“银发市场”未来商机无限。

分析:如果采取直译方法,则可能译成中国老年人口创造商机,容易让读者理解成为老年人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其实不然,结合文章内容,是老年人产品市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所以译文用“银发市场”进行高度精炼概括,明确施动主体,非常准确的传递出新闻主旨。

例2:

原文:Should you write off gold this year

译文:经济回暖就业向好,是否应弃投走弱黄金。

分析:原文是一个问句,直译则成为该不该该摒弃黄金?中国财经新闻的题目要求对文章的主要信息有一定的概括,并且尽量避免使用疑问句,所以结合文章以及目的语语境,译文题目用两个分句,先点出事件背景,又增词“走弱”修饰黄金,如此便可很容易为读者接受。

3.外国专有财经类名词的处理

一些经济现象是不同文化中所共享、通用的,能够采取不译或者直译的方法,不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但仍有不少差异存在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之中,需要译者酌情展开说明或加入注解,以方便读者能适应这类不同。

四、结语

本文依据关联论和顺应论的各自优势和侧重点,依托新闻财经编译这一具体应用领域,认为此二者可以分别指导两种语言文本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在总结归纳实例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关联论在指导文化相通点时能发挥更大功效,顺应论在处理文化相异点时能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因此在翻译实践中,灵活得根据文本实际选取指导思想,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翻译过程。关联顺应模式弥合了两者彼此分割时的不足,能够更好得服务于翻译实践。

上一篇:小班音乐活动:老师爱我像妈妈 下一篇:让我们一起寻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