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经济的视域看流行文化冲击下设计思维的蜕变与革新

时间:2022-10-23 09:16:50

基于市场经济的视域看流行文化冲击下设计思维的蜕变与革新

摘 要:现今社会,流行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这代人,以其主流性的思维不断构建着我们的文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维方式,它是平实的、朴素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现象,同时也被我们的生活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市场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设计思维似乎也演变成了一种潮流,各式各样的新产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设计方法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把握设计方法的主体,即设计师的思维活动,对设计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行文化 创新性 设计思维 发散式思维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30-02

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针对设计思维,它反映的是设计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密切互动关系,它是一种独具特色而又持续不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横向、纵向发展,流行文化已经慢慢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它是一种主流的、强有力的文化现象。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流行文化是一种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大众文化,它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鉴于流行文化已然成为整体文化领域中的最活跃部分,研究流行文化随之成为研究整体文化发展动向的前沿阵地,把握住了流行文化,便把握住了整体文化的发展脉络。人们时常把它简单地定义为:老百姓追随与实践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

一、流行文化的特征

1.广泛传播。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迅猛,流行文化借助传播媒体的传播,在不同阶级层次、不同层次的人口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开来,由于流行文化在人民大众中的广泛传播,让我们可以进一步借助流行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民众的生活方式、普遍心态以及心理动向。流行虽然贵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但它无一不在社会时尚中器物层面、行为层面以及观念层面有所体现。流行文化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加工,从而获得新成果、新理论,它通过融合系列设计手段,慢慢演变发展成催生流行概念的源头。就像现今社会刮起的一股手绘墙设计风潮一样,它通过在物化形式建筑空间和装饰设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造出甜蜜温馨的室内环境和舒适宜居的情调空间。其独有的造型语言、特殊的创作理念、丰富的画面效果、充沛的情感表达,不断启迪人们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人们对室内环境的美观性能等要求越来越高,在室内装饰设计时,对手绘墙的喜爱,就俨然发展成一种新的时尚。

2.因时而变。随着时间的变化,流行文化也迅速发生着变化,从装饰、家具行为、衣着、娱乐、体育等领域潜移默化地发展着,由此引发的心理、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渐渐影响着一代人,它的发展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来。

透过流行的表面看本质,我们能够对当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观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流行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心理状态,又是一种消费趋向,它的本质是精神的,但载体却是物质的。从最初社会热情高涨的“哈日文化”到如今的“哈韩”现象,这正是全面具象地诠释了什么是流行文化。购物商城中,标有“韩国城”字眼的商城越来越多,人们体验着韩国料理的美味,体验着韩国服装的潮流气息乃至对韩国明星的狂热追捧,这都反映出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物质、精神消费手段。

二、设计思维与流行文化

生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体验着周边事物的层出不穷,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思维也似乎早已成为了一种潮流,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产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创意灵感的来源于有创新思维的头脑,在其思考的过程中结合的知识点越多,联系相继越多,继而设计的创意就越多。

人类文明要进步,就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而创造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创造性思维是设计方法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必然是传统思维方式“异化”的结果,它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全过程,早在遥远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它的这一解释包括物质世界,还包括精神领域。

设计中体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有其独有的目的性、发散性、主动性、灵活性等特征,把握设计方法的主体――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活动,对设计方法的逐步形成及运用有着深远的正面影响,以下是设计创意思维的基本方法:

1.发散式思维与设计。追求思想的活跃、开放是发散式思维的一般特征,亦可称其为求异思维,它以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为前提,采取系列措施,从不同角度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借助求异、扩散的思考,获取多种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文明更好更快发展,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心中逐渐淡化,流行文化的发展是迅猛的,强有力地占据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流行文化以其前卫的行为、语言及表达方式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导致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愈发趋于对个性的追求。在流行文化的格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时刻挥洒着自己的个性。表达艺术重点在于表达创新,必须不停地打破束缚,用全新的认识去感知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个性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在这个产品愈发同质化的时代,产品设计要突出尊重消费者的个性,本着这个原则,不仅可以不断获取商机和机遇,也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设计新型产品并引领市场是索尼公司得以兴盛长久不衰的法宝,它推出的便携式收音机“walkman”,不仅预见到产品将会迎合青年人的消费需求以及心理依赖,继而大力生产销售,最终大受欢迎。现如今,“walkman”系列已经发展壮大,在世界的各个领域拥有无数的追捧者,它引领了小型、轻便的设计潮流。

发散式思维不仅要求设计师以新颖的视角创造出耳目一新的产品,而且要改善甚至解决先前存在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求异性思维都算是发散式思维,具有创意性的思维还必须具备客观上的可行性,才可以称为发散式思维。因此,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创造在设计这一探索过程中并存,且缺一不可。

2.联想式思维与设计。联想式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密不可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运用联系的原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由一种事物思维扩散至另一相关的现象。这一思维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得设计的理念内涵与表达方式得到拓展与深化,将设计想要表达的灵魂进行更加饱满、生动、形象的传达与诠释,辅助设计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现如今,设计过程中对形态的关注研究热度不减,且与日俱增,研究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得以不断开发与拓展。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及“结构”等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在设计过程中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借鉴,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由此设计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不断发展。人们在对自然形态的研究中,仿生学、动力学及构造学等的出现也是其体现,他们通过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特质、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等各式优异的特征,把他们转换到技术系统,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为人类优化造福。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由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等等。

联想式思维,有别于无根据的瞎想及胡乱的遐思。通过联想,在已存在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形象,这不仅融合了设计师以往的设计经验与设计情感,还需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谨慎分析,全面了解市场需求与供应、同类产品与替换产品等的信息,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才能推陈出新,清晰掌握新产品的流行趋势与发展方向,提高产品创新的成功率。它为人们解决设计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促使感性和理性相融会,用不断丰富、完善的科学设计去创造未来更优秀的作品。

3.头脑风暴式思维与设计。现代创造学的鼻祖,美国人阿历克斯・奥斯本,亦是头脑风暴的发明者。头脑风暴法,相同于民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典故。它强调集体思考,通过相互激发,在不同的头脑中引发创造性的风暴,进而产生更多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曾广泛流行于美国广告界及工业设计界,在现行的设计中也逐渐被广泛应用。经广泛调查,大部分设计类的专业同学,通过学习设计这一专业,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及软件,在思维活跃度及创造性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便是有想法,也与现有的市场、产品需求相脱节。头脑风暴法可以有效发挥集体智慧,奥运火炬的整体设计就是设计团队运用头脑风暴法的成果。

在这个流行文化广泛传播的社会,设计师应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集思广益,不断练习,时刻争做有创新思维能力的设计者。因为很可能因为自己的创新创造出改变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产品,推动人们生活的快速发展。流行文化产品有其精神上的内涵,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它才可能流行,但是这种精神不是提升人内心世界的动力,而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消费品。我们要把思维变成生产力,这就要求设计中要考虑到综合原则:即充分了解市场、消费、需求、工业技术等诸多因素,通过设计和创新来不断满足这种种需求的变化,体现出时代精神。因此在设计中设计思维显得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好的设计离不开前瞻性的分析、策略,它需要不断地想象,同时要有激情的工作态度,最终通过得当的表现技巧以视觉化的语言将艺术表达出来。严谨而创新的设计思维是设计师通往成功之路的钥匙,必须时刻保持创造性的思维,唯独这样,设计产品才能逐渐臻于成熟。流行文化深刻着影响着艺术设计,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国设计正逐步打上独有的设计标签展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从设计理念、选材、色彩等角度,无不体现别样的“中国设计”品味。作为艺术家也应时刻站在技术时代的前沿,以更高的要求借助高科技及创造性思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典。

参考文献:

[1]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 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1)

(责编:若佳)

上一篇: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下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农民参与机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