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再审程序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23 09:09:24

民事再审程序比较分析

摘要:民事再审程序,从本质上说,是对经过普通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的救济制度。再审不是对法院裁判的重复审查,而是监督审判结果是否正确和补救错误裁判的程序。因此,再审不是一个独立的审级,不是案件的必经程序。为维持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一般不允许对案件进行再审;只有裁判存在重大瑕疵,坚持既判力理论有违正义时,才赋予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无论大陆法系或英美法系,都存在这种对法院裁判重新审理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法院的再次审理以纠正原有错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关键词:再审;民事再审程序;普通再审程序

中图分类号:D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197-02

一、再审程序的概念

各国法律对再审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日本学者兼子一、竹下守夫认为,再审是当事人对已经确定的判决以诉讼程序上有重大瑕疵或作为其判断的基础资料有严重缺陷为理由,请求撤销该判决,并恢复已终了的诉讼,进行重新审判的、非常的不服声明的方法[1]。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再审程序是指案件当事人、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发现错误,依法申请、提起和决定再审以及如何再审所适用的程序[2]。再审不是对法院裁判的重复审查,而是监督审判结果是否正确和补救错误裁判的程序。因此,再审不是一个独立的审级,不是案件的必经程序。为维持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一般不允许对案件进行再审;只有裁判存在重大瑕疵,坚持既判力理论有违正义时,才赋予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无论大陆法系或英美法系,都存在这种对法院裁判重新审理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法院的再次审理以纠正原有错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各国再审救济制度的规定

1.法国。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法中大都辟专章或专编,对再审事由、再审程序提起、审理和裁判的作出等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法国民法典中“非常上诉途径”即是针对已生效判决而设置的,包括第三人异议、再审程序和最高司法法院提讼三部分,即法国的民事再审是通过非常上诉途径实现的。在法国只有原判决的当事人或由他人诉讼的人才能提起再审申请。当事人提出再审申请的期限是两个月,从当事人知晓其借以申请再审之理由时起算。法国民事诉讼法第595条规定了再审之诉仅限于四种情形:判决系因胜诉方之欺诈而促成,或胜诉方故意扣留了具有决定作用的书面证据,或判决根据伪造的书面证据作出等[3]。在所有情况下,仅在提出再审申请者自己无过错,未能在原裁判决定产生既判力以前提出其援用的理由时,再审申请始予受理[4]。

2.德国。德国的再审程序较为完善,规定通过取消之诉和回复原状之诉两种诉讼途径已确定的判决,其区别在于取消之诉适用于原判违背程序规定,回复原状之诉适用于原审判损害当事人实体上的权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79条对取消之诉的事由有详尽的规定,如“为判决的法院不是依法律组成的”,“依法不得执行法官职务的法官参与裁判”等,主要是原判严重违背程序法规则的情形,这些事由决定诉是否合法的问题,第580条规定了回复原状之诉的法定事由,如“作为判决基础的证书是伪造或变造的”,“判决系以证言或鉴定为基础而证人或鉴定人犯有违反其真实义务的罪行”[5]等,都属于本案审理的问题,即决定诉有无理由的问题。对第579条的程序问题,即使原判决实体上正确,也仍然可以依取消之诉取消原判;而第580条规定的情形,则须原判有实体上错误,有损当事人实体权利。

3.美国。英美法系虽没有大陆法系成文的再审程序,但对生效裁判的错误也有明确的纠正程序,如美国“重新审理”程序。重新审理是指在陪审团裁决或法官判决作出并登记后,法定时间内经当事人申请,把有关事实或法律问题的争点重新提交原审同一法院进行再次审理的制度[3]115。一审法院宣判并登记后,无论当事人是否上诉,胜诉当事人均可在本判决登记10日后申请强制执行[6]。在判决登记10日内,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重新审理的申请。重新审理的理由,本质上是陪审团或法官在庭审中存在错误,如裁决依据的证据不充分,或基于虚假证据作出的;或新发现了证据。重新审理的前提是:当事人对庭审中曾出现的错误及时提出异议,否则即失去了申请重新审理的机会。

三、各国再审规定的分析及借鉴

比较以上两大法系典型国家再审程序的规定,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可以看到有如下共同点值得思考和借鉴:

1.各国都以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的方式启动再审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均规定,再审程序由再审之诉引起,程序启动者为原判决的当事人,即要求再审须由当事人以提讼的方式进行,而我国采用的是申请再审的方式,以诉的形式规范再审的提出程序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捍卫和对判决既判力的尊重。

再审之诉旨在请求法院撤销已经发生既判力的判决,以期在法律上及事实上重新做出裁判。因此,再审程序的进行很可能导致原判决已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格局被颠覆,这种巨变必将影响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同时也关系到利益相关者,所以,再审之诉必须由当事人或直接利害关系人提出。而在我国,对再审程序的提起,仍然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共享,且司法机关的审判监督权明显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启动再审程序,这是与尊重当事人在民事领域的私法自治相违背的,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不尊重。

2. 检察机关在再审中的地位[7]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的作用,甚至确认了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代表人的地位。美国法律就规定,检察官可以代表政府行使诉讼权利。法国认为在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案件中,检察官应当参与。亲子关系、未成年人监护安排、集体核查负债程序、个人破产程序等特定案件在处理前还应通知检察院参加。德国联邦最高检察官有权在婚姻无效、雇佣劳动、禁治产等民事和行政案件中提讼。在诉讼中检察机关可为原告或被告,也可上诉[8]。但是,各国都只规定了检察机关作为当事人参与诉讼,与另一方当事人地位平等;而且各国也没有给予检察机关抗诉权的规定。而在我国,拥有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机关是再审提起主体之一,对检察院提起的抗诉法院必须受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院的独立审判。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的相关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应当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人,更广泛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在个案中只能以当事人的身份平等地参与诉讼,保障法院的司法独立。

3.各国对于再审理由的规定具体明确

各国都将原裁判存在重大瑕疵,损害当事人实体权利作为提起再审之诉的理由,大陆法系对再审事由的规定更是全面具体、逻辑严密。综合来看,各国的再审事由可以分为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第一,原判违反程序规则的情形主要有:(1)审判组织不合法的;(2)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3)未经合法的,如无诉讼行为能力人应当有法定人代为诉讼却没有人的;(4)法官、当事人及其诉讼人犯有与本案相关的罪行的,都应当再审。第二,原判违反实体公正的事由主要有:(1)判决依据的证据不合法。证据是查明事实的根基,如果作为裁判依据的证据是伪造或变造的,则无法保障判决的正当性;(2)作为判决基础的根据已变更或撤销;(3)发现新证据。如法国民诉法规定如原判决作出后发现由于一方当事人扣留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文件字据而未提出;(4)其他事由。如应裁判的重要事项有遗漏,判决与此前所宣告的确定判决相抵触等。参照各国规定,我国在新民诉法中对再审事由有了很大的细化和丰富,实体和程序都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极大地提高了再审事由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当事人实现再审申请权,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新民诉法最大的亮点之一。

4.各国对再审都有严格的限制

只要裁判对其不利,当事人就可能有不断要求再审的愿望。无论从有限司法资源不允许在个案上倾尽一切地追求客观真实的角度,从当事人权利及时救济及权利义务关系稳定的要求,还是从维护判决既判力、保障司法公正等方面,都要求再审程序应当限制在法定的范围内,不能无限制地对判决进行审查。

具体来说,各国都有很多限制措施:(1)限制提起再审的时间。德国民诉法规定再审之诉应在一个月的不变期间内提起,自判决确定之日起已满5年的不得提起再审之诉。在我国,当事人申请时间为2年,法院、检察院无时间限制,显然不符合高效及时解决纠纷的要求;(2)提起再审的主体上,德国民诉法规定了再审申请仅能由当事人或者直接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而我国的提起主体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与法定机关的国家强制力相比,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的力量显得如此微弱;(3)提起再审的程序上,法国民诉法规定,申请再审者须证明未能在原判决定产生既判力之前提出其援用的理由并非本人之过失,再审申请才会被受理;(4)各国都规定了严格的再审事由,不符合法定事由的法院将驳回再审之诉;(5)提起再审之诉不停止原判决的执行,只有在经过了再审之诉将原判决撤销之后才能停止原判决的执行;(6)对再审判决不服的不得再次提起再审之诉,如法国和我国澳门地区就都规定不得对再审判决请求再审。我国也应当坚持这种观点,诉讼是纠纷解决的最后底线,纷争在经过正常审理程序和救济程序后,必须得到确定的诉讼结果。我国是两审终审制国家,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再审,在证据查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方面一般都已有了全面和透彻的考察,案件的审理质量也有了一定保障,因此,不应让经过再审的案件仍继续被审查,这不利于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维护判决的既判力,不利于当事人权利迅速得到救济,不利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新版)[M].白绿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49.

[2]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56.

[3]乔欣,郭纪元.外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84.

[4]罗洁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1999.

[5]谢怀轼,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37.

[6]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162.

[7]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61.

[8]李忠芳.民事检察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33.

上一篇:有机认证客户筛选机制的意义与作用 下一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利益保护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