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宗教色彩

时间:2022-10-23 08:44:55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宗教色彩

[摘 要]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鬼狐为题材的内容中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宗教元素。多元兼容的宗教观、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等因素分别在作品中的精彩演绎,表明了是文学因素和宗教因素共同构建了这部既奇且美的文学经典。

[关键词] 聊斋志异;佛教;道教;思想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小说家蒲松龄写的一部以鬼狐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一部堪称经典的作品,至今还闪耀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光辉。从思想内容上看,此书虽有对现实不满的反抗成分,但其本身传统文化的色彩非常浓厚。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思想及其他一些民间信仰的影响自然不容忽视。就《聊斋志异》中的宗教观而言,其信仰体系是复杂而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因素

1、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教义的基本理论,它对人们的心理具有强烈的威慑作用。东汉初年佛教传人中国,“因果报应说”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开始在中土广泛传播,在中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宿命论

根据作品来看,蒲松龄对于佛教的宿命论,无疑是相信的。如《叶生》中的“是殆有命”,《酆都御史》中的“定数何可逃也!”莫不如是。

在姻缘和爱情方面,宿命论同样有所体现。如《双灯》篇言“姻缘自有定数”;《云萝公主》中通过安生的遭遇,表明如不顺应定数,必然招致灾祸。

二、道教因素

道教因素对《聊斋志异》的影响是很大的,据统计,《聊斋志异》中直接与道教思想有关的就有近一百六十篇之多,几乎占到全书作品的三分之一。

“道教虽有完整的神仙谱系,但这一神仙谱系又是开放的,可以任意增添的。”[1]按照道教信仰天地山川、日月星辰,江河湖泊等处,神仙无所不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道教的神灵大致可以分类如下:

1、自然神崇拜。有天神(《嫦娥》、《蕙芳》等),地仙(《仙人岛》),土地、城隍(《考城隍》等)[2]。

2、动物神崇拜。《聊斋》里出现最多的“狐”的形象,正是北方盛行的狐仙崇拜的反映。《聊斋志异》共收与狐有关的有六十多篇。此外,作品中出现的其它动物神还有青蛙神(《青蛙神》),鸽神(《鸽异》),蝗神(《柳秀才》)等。

而在创作过程中,蒲松龄凭借道教超越现实的浪漫思维,翱翔于虚幻的超现实的世界,构思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奇幻作品。简要地说,道教因素无疑为作品增加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奇幻之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一)时间的幻想

道教宣扬神仙可以长生不死,可以白日飞升。不死,就可以让时间永恒;飞升,就可以让空间自由。所以,仙界的时空观自然与凡间不同。《聊斋》中的时间幻想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

1、仙界一日,人间千年

这种情节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很早就出现了,特别在古代遇仙小说中是很常见的。通常写某一凡人偶入仙境,回家时已是时过境迁,人事全非。

《聊斋志异》中的此类篇目也是大致如此。如《仙人岛》中的王勉,随道士至仙人岛上,仙人以女妻之。逾数月,王以亲老子幼回到家乡。至家,始知母与妻早已亡故,惟有老父尚存。儿子好赌,屋宅田产已尽归他人。王见此大悲,功名之念顿消,待奉父终老,又离开了人间。

2、仙界百年,人间片刻

道教既把人生视若转瞬间的梦幻,那么为了点醒贪恋红尘者,他们往往以梦幻的形式,让愚迷者在顷刻间经历人生百年所能经历的一切,梦醒以后,幡然醒悟,于是求仙悟道而去。

如《续黄粱》写曾孝廉只是小睡了一会儿,在梦中却已整整经历了两世,历尽了人间的辛酸冤苦。曾某恶梦醒来,心中惨淡惊惧不已,遂入山学道,不知所终。

虽然这两种时间幻想有此长彼短的差异,但都表现了仙凡时间的巨大悬殊,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感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二)空间的幻想

1、洞穴仙窟

如《翩翩》写罗子浮被匪人所诱,沉溺娼家,后金尽染疾,被赶逐出来,行乞回乡。路遇仙女翩翩,被带到洞府,治好了他的病后结为夫妻。仙境中衣食无忧,两人生活得幸福美满。

2、袖里乾坤

如《巩仙》叙述一位巩道人有机会得入鲁王府,以袖里乾坤的法术让相爱多年的尚秀才和曲妓惠哥在他的袖中幽会并生子。异史氏曰:“袖里乾坤,中有天地,有日月,可以娶妻生子,而又无催科之苦,人事之烦,则袖中虮虱,何殊桃源鸡犬哉!”一袖之间,包容了人间仙境,其空间变异可谓极矣!

三、以儒为主,佛道为辅

蒲松龄虽然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很深,但儒家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他竭力维护儒家的传统伦理,正如赵起杲所说:“其事则鬼狐仙怪,其文则庄、列、马、班,而其义则窃取《春秋》微显志晦之旨、笔削予夺之权。可谓有功名教,无忝著述。”[3]评价得很中肯,《聊斋》虽然描写的是“怪力乱神”,但反映的却是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伦理性。蒲松龄正是将佛道思想作为儒家伦理教化的辅助工具,把作品中的故事置于佛道思想的框架中,表现伦理道德的教化内容。

参考文献:

[1]马茂洋.《聊斋》的宗教美研究 [J]. 蒲松龄研究,2011.3.

[2]蒲松龄.聊斋志异[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

[3]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罗有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北寨中学,研究方向:文学研究。

上一篇:论文化视野下翻译伦理学中的异质性 下一篇:推行绩效管理,提升大学图书馆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