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法制节目中的“真实再现”

时间:2022-10-23 07:50:25

论电视法制节目中的“真实再现”

摘 要]“真实再现”手法是我国法制电视节目的主要表现手法,然而这一表现手法却引起了学术界不休的争论。“真实再现”虽然不是绝对意义的将真实事件展现给观众,但其手法符合新闻传播学理论,不违背法律规范,更有利于拉近媒体与观众的距离,完成法制电视节目的任务。

[关键词]电视法制节目;真实再现;新闻事实;社会责任;法律正义

电视法制节目是以电视为载体,借助电视的制作和表现手段,以宣传法律为主题,以法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的节目形态。由于电视法制节目具有强烈的真实性与突出的新闻效应,日益成为我国中央及地方电视台高收视率的电视栏目。

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中“真实再现”的现状

“再现”是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电视节目中的“真实再现”,是指传播者通过真人演绎的手段在精心营造的模拟情境中重构与推想已经过去的事实的电视表现手法。

“真实再现”的虚构有自己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有证据,与“摆拍”相比,它并不隐瞒“再现”行为本身,与剧情片相比它具有白描化、虚拟化的特征。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中运用“真实再现”表现手法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其标志是,1985年东方卫视创办“法律与道德”栏目。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批“真实再现”的节目,在经历了最初遭受的强烈攻击和意见分歧之后,“真实再现”手法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并且在纪实类电视节目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

与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相比,新闻类的节目虽然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大大靠近,却同样存在大量“不在场”的遗憾。从理论上讲,只要当事件发生时没有摄像镜头在场,该事件本来意义上的“真实再现”就不可能发生。这种遗憾对于某些担当特殊使命的栏目的影响尤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真实再现”在全国法制栏目中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

例如,《今日说法》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于1999年创办的电视法制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旨在普法、推动立法与监督执法。它以新闻事件切入,与平民共同讨论,再请法律专家评点,每天给观众讲述一个法律事实。而在如何切入新闻事件的问题上,编导们遇到了困难:宣传纪律规定法制节目介入要在案件一审(重大案件二审)结束之后,所以节目组很难进行及时跟进报道;在作为观众的全体国民中最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法律意识亟待加强的普通百姓。如果不走大众化、通俗化的路线,将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不能更好地做好普法工作,并大幅提高收视率。而“真实再现”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间和空间感,为尘封的历史、逝去的人物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了增加真实感,真实再现常常与现实的人物、解说相互交融,使虚构的情景与现实的背景相互交替,让观众不仅看到“真实”的过去,还看到“真实”的现在,在“虚构”与“现实”的交互氛围中,产生一种兴奋和感慨,获得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个历史事件对现实所产生的影响的感知和认同。因此,许多节目中使用了“真实再现”的手法,利用当事人补拍或业余演员扮演的方式弥补叙事断点,增强事件的故事性,从而吸引观众。

现在我们正在走向市场经济, 作为传播者的编导与作为接受者的电视观众之间, 用市场经济将我们连接在一起的是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也回避不了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跟进滞后的节目制作方式,又能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完成普法工作又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市场要求我们的节目好看, 收视率要求我们的节目类型丰富多彩, 表现方式更喜闻乐见, 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我们肯定“真实再现”的合理性, 这是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真实再现”表现手法在我国的广泛能运用,表现出极大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增加了收视率,也拉近了电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二、“真实再现”的把握及发展

“真实再现”手法的广泛运用对媒介和受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面与负面并存。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真实再现”的利弊会更加明显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何能趋利避害?使其为媒体带来收视率,为观众增添生活趣味。随着电视时间的发展和成熟我们也应理智的思考“真实再现”该何去何从。

“真实再现”的创作将会由目前对具体的再现转向对氛围的营造。目前大多数电视节目中的“真实再现”还是停留在完全还原真实场景的阶段,有些栏目却开始一些新的有益的探索,比如《今日说法》就提出在今后的使用中将更加注重拍摄的意境性和含蓄性,如以阴沉的天空下一片残败的树叶的画面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场景又暗示少女被的凄惨命运,与以往“真实再现”的暴力镜头相比,在传达了同样的信息同时,还洁净了电视荧屏,给观众以凄美的艺术感受。而从周兵等人的实践来看,他们也已经从追求完整还原历史场景转移到一种情绪的渲染和氛围的传达。

“真实再现”画面的处理将更加统一和规范化。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已经将在“真实再现”部分的画面打上“真实再现”、“现场模拟”或者“情景再现”等类似字眼的字幕作为必需的技术规范严加要求,全行业技术标准的调研和规范已经启动。不久的将来,虽然“真实再现”的画面不会消失,但目前真假难辨以假乱真的状态终会宣告结束。

“真实再现”的使用将更加谨慎。在进行“真实再现”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电视工作者对“真实再现”的使用提出了“适度”的原则,其中包括不能出现对话、基本上不用真人摆拍、以局部代整体,《今日说法》栏目提出“手法考究”。有些栏目如央视《科技博览》现在则很少使用“真实再现”,而在“真实”上下工夫。“真实再现”使用的谨慎不仅仅体现在“再现”部分的谨慎,随着观众文化水平和欣赏品位的提高,“再现”以外部分的制作也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包括对历史资料的考证、事物内在逻辑的挖掘、旁白或解说的表达都会比现在严谨得多。尤其是电视法制类节目更应注重严谨。

电视法制节目中的“真实再现”引起了无数新闻界、法律界专家学者的争论,在收视率、受众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这种节目制作手段会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而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如何深入认识其中的利与弊,寻求各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吴桂丽,周林.电视法制节目中“真实再现”的传播学与法学分析[J].视听纵横,2005,(2):18.

[2]李国芳. 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2):33.

[3]王兴丽. “真实再现”:纪实类电视节目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

[4]蔡元. 真实再现的特点与作用[J]. 宁夏大学学报,2003,(2):79.

[5]张雅欣.再现“媒介真实”[J].现代传播,2004,(4):54.

上一篇:充分发挥担保职能作用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 下一篇:论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