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10-23 07:16:39

论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 运动训练的实效性历来被体育界所重视。它追求的不仅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更主要的是给运动竞赛过程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就有关运动训练的有效性,训练员执教的心理效应,运动员练习的心理效应,提高运动训练有效性的心理策略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运动训练;有效性;心理分析;心理策略;运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60X(2007) 03- 0122- 03

0 引言

在运动训练学的历史上,世界体育运动训练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发展阶段、新技术发展阶段和大运动量训练阶段,目前正进入多学科的综合利用阶段。因此,现在运动训练是由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所构成的完整体系。整个训练过程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运动员体能、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战术运用的效果,而且取决于运动员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而运动训练的质量如何对运动员在比赛中运动水平的发挥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研究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1 练员执教的心理效应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作用和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他是运动员学习的指导者、运动训练的组织者,运动员集体的领导者,运动员成才的教育者。因此,讲求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执教艺术,善于把运动员掌握的个别动作技巧结合成一整套完整的动作,同时善于把不同特点的运动员组合成一个具有特性的运动集体,是极为重要的。但这取决于教练员的威望、运动组织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因此,教练员对运动员实施最初训练的阶段就应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在这个计划中,要反映出对每个运动员的具体要求、训练季节的安排以及所面临的比赛任务的性质。对不同练习、训练量与密度的合理安排,对技术恰当有力的指导,对训练效果积极公正的评价,给运动员及时的信息反馈,都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在总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心理问题。

1.1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提高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条件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对人的身心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和驱动力。所以良好的情绪是提高训练效果的重要条件。运动员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精神饱满地、充满活力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训练能促进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反之,消极的情绪状态,诸如厌练、怕累、恐惧、过分焦虑等则使运动员缺乏训练热情,消极应付或是由于紧张而破坏动作定型,降低训练效果。为促进良好的情绪对运动训练的积极影响,教练员更应特别注意使运动员的情绪心理结构更好地适应艰苦训练和比赛的需要。同时,教练员还要注意控制训练时的外部条件,使运动员熟悉将要进行的运动练习的环境氛围,产生一种有条不紊、安全稳定的愉。

1.2 训练过程中要严格要求与轻松气氛相结合

训练的效果与严格要求有密切关系。所谓严格要求,就是对于达到预定训练目的所规定的强度、密度必须按质按量完成。尤其是一个高水平运动员( 或运动队) ,要到世界体坛争雄,技术要定型和娴熟起来,必须靠无数次的正确重复才行,决不能马虎从事。但做出这样的严格要求,教练员的态度和语言应该是和蔼的,教练员善于鼓励运动员,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如游戏、音乐、诙谐的语言等) 来活跃训练气氛,创设与运动员彼此心理相容的良好心理氛围,使运动员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机体的活动能力和训练热情也就会相应提高。当然,应当使运动员养成接受教练员指导意见的习惯。特别是成绩较好的、名气较大的运动员,要从培养爱护的角度出发,敢于管理,严于管理。教练员也应坚持在每次训练活动中所宣布的训练计划、内容、要求,必须按质保量付诸实施,不得随意更改。切实做到严而有序,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训练要求。

1.3 要重视对运动训练的信息收集

许多研究表明,吸收成熟、有经验的运动员参加制定训练计划和选择训练内容,是了解运动员对训练的各种抱负和愿望的重要途径。大量的训练实践也反复证明,教练员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自己的队员,包括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生活习性、练习态度、身体素质、技术战术特点等等,有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训练效果。因此,教练员应该认真地收集来自运动员各方面的信息,吸收那些有益的建议,以充实、调整、完善训练方式和训练计划。

1.4 要满足运动员的求新心理,提高心理应力

根据运动员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要求,每次训练应尽可能地安排新的内容和采取新的训练方法,可以采取游戏或竞赛的形式,使人产生新奇感和心理应力,训练过程中加进比赛的因素,也适应了运动员通常乐意同本队队友以及自己对手进行比赛的心理倾向,这也有助于提高运动对抗能力以及应用动作的能力。由于和实际比赛情况尽可能结合,将使运动训练的实际效果更好。由于对抗竞争情况下的训练,运动员的好胜心理以及互相之间的不谅解,也可能酿成队员之间的磨擦,教练员应在安排这样的训练内容时考虑到这一可能情况而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以免影响训练效果。

2 运动员练习的心理效应

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他们对待训练工作的态度往往决定着训练工作的质量效果。影响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动机和信念

教育和培养运动员为了个人、集体、祖国的荣誉而自觉地进行科学、刻苦地训练,使运动员深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远大而可行的目标,发扬运动员的优良传统和集体精神,树立运动荣誉感,提高其参加运动训练的自觉性,把通过艰苦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作为自己深思熟虑的内在要求,并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信念是人们所遵循的与理想相联系的生活准则,有信念的人不仅有理想,而且会付诸实现。运动员的信念主要表现在对所追求的目标确信不疑,坚信自身的力量与技术、坚信运动场上的拼搏是进取之道,坚信为祖国荣誉而献身是人生价值所在,信念指导行动,信念就会成为运动员不断努力的精神支柱。

2.2 运动员对运动训练要有良好的态度

上一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影像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谈化学实验课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