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表演的二度创

时间:2022-10-23 07:01:01

论声乐表演的二度创

摘要: 二度创作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二度创作是指歌唱者通过演唱把歌曲的乐谱变成实际音响的创造性劳动,即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本文细致阐述了二度创作的几个基本环节,为演唱者把握歌曲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声乐表演二度创作概念重要性环节

一、二度创作的概念和重要性

声乐艺术表现的目的是通过声音来感动听众,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产生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声音,从而传达思想和情感。在我们所接触的表演艺术中,除了即兴表演以外的所有表演艺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它的出炉需要两道工序:一是创作;二是表演。从事表演艺术的人都知道创作的重要性。二度创作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度创作是指歌唱者通过演唱把歌曲的乐谱变成实际音响的创造性劳动,即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一首声乐作品最初的创作终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而演唱者在演唱表演过程中除了保持词曲作者的基本要求外,还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艺术处理而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

二度创作的基础在于对一度创作的正确理解,在于对歌曲内容的某一侧面的深刻理解和揭示,在演唱中把握歌曲基本内容和在允许的范畴内表现出个性。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把歌曲唱活才能使听众充分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脚踏实地地进行艰苦的艺术再创造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为歌曲的二度创作服务,使声乐演唱达到艺术表现的较高层次和水准。

二、二度创作的环节

(一)作品的全面而深入之分析

作品的全面而深入之分析是二度创作的首要环节。当我们拿到一首歌曲时,分析作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一,是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声乐表演的基础,应该将歌词进行反复朗诵,以便从中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情感脉络。一首歌曲的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情感,作曲家的深情厚意都蕴藏在每个音符中,歌唱者要认真去发掘和体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也越真、越完美。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在演唱中做到真情的流露。第二,作品中意境的想象。何为意境的想象呢?就是要表演者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身临其境。一旦把握了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那么就能在演唱时达到情真意切。作为歌唱者,应随时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与声音,去感受生活,来增强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第三,作品风格的分析掌握。作品的风格或者说音乐的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出来的效果是不大一样的。因此,歌唱者要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还必须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来表达作品的风格。一个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也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因为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成熟的演唱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作品的艺术再加工之处理

有了对声乐作品全面深入的分析以后,就能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它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问题。歌曲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演唱者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可以指引歌唱者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层次。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的字、句。只有在这些词句上下功夫才能使声乐表演显得动人和自然,更有味道和美感。

以的咏叹调――《人们叫我》这首声乐作品为例,的声音运用必须根据塑造纯洁美丽、朴素单纯、虚弱、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而定。“”这个人物的声音,需要纯净圆润,音色要稍稍偏暗,反映出简单的内心世界和贫穷的生活。这首咏叹调的音量达到中等甚至中等偏弱就足够了。在“di primavere(明媚的春天)”乐句,即咏叹调的A段结束前面,出现了全曲第一个小高潮,但稍纵即逝。这只是她内心情感的小小起伏,是为后面的汹涌起伏做铺垫的,所以声音还是应该平静。而B段在重复了一句“人们叫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之后,就进入了无拘无束的自由遐想,那么在演唱时就要使声音显得俏皮、跳跃一点,速度也可适当加快。的遐想一发不可收拾,她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内心朴素而纯洁的情感汹涌起伏,“ma quando vien lo sgelo...(寒冬已过春烂漫,最初的阳光属于我,春天的第一个亲吻属于我)”,由轻到强音乐如潮涨般渐渐升起,抒情感人的旋律和美丽的诗句使全曲达到最高潮,在处理这一句演唱时可以用较强的音量,可以在声音里加入较多的气息来形成一种情感涌动的声音感觉。另外,在有些歌曲演唱处理中也有运用声音的虚实、强弱对比来处理歌曲的开头与结尾的,这样的演唱一开始便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结尾也能给人留下“余音绕梁”的韵味。比如,我国男高音歌唱家郭颂老师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就充分展示了这种对比手法的艺术魅力。当然还有通过延长高音时值来渲染歌曲高潮的,比如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老师演唱的《黄河怨》,在最后一句“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中的“债”字上运用精湛的高音技巧延长时值,那种悲痛欲绝的情感一股脑儿全部倾泄了出来,有力地渲染了全曲的高潮,歌中的旋律与情感也达到了最高峰。

(三)节奏的把握和处理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节奏既需准确、稳定,又需富有律动,充满活力。每一首歌曲,都一定会有它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而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作品的风格。譬如,《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是一首典型的新疆塔吉克民族风格的歌曲,它的特点非常鲜明,主段部分的7/8拍是贯穿全曲的节奏,民族风格浓烈。我们进行艺术表现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歌曲的节奏特点。此外,我们还要认真唱好弱拍起音和重视神奇的休止符。

节奏不仅要注意强弱拍的规律,而且要注意弱拍起音的唱法。歌曲中常常会遇到从弱拍起音甚至从弱拍的后半拍起音。一般说,从正拍起音的乐句,通常是用在叙述、肯定的情绪中;而从弱拍起音的乐句,则通常是表现感怀、赞叹和询问、思考的境界。如《祖国!永在我心中》这首歌的开始部分都是弱起。因此,作为乐句起音的弱拍音,应起得非常轻柔,富有流动感,呈不稳定性。在演唱时应有请进来或流出去的感觉,当它很轻柔地流向正拍时再把声音放出,在正拍上形成相对的稳定感。

声乐作品的每个音符都是作曲家的心血,是他们心中情感的倾诉和流露。休止符便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它不是用歌声而是用心声去唱。它是为歌曲中情绪的转换、发展而安排的必要时间,不是绝对的空白和休息。音响停止或中断时,感情线仍然继续着,甚至在休止时集聚着更大的感情力量,但不要认为声音没了,感情也没了,我们反对“一刀切”的看法。古人云:“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一句形容它的名言,赞它是“无声的交响乐”,无声可以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足见它的重要性。歌剧《伤逝》选曲《不幸的人生》中就出现了很多休止符,抓住它,整首歌曲的感情线也就出来了,在艺术表现中才更加真实、感人。

(四)行腔、吐字技巧的处理

在声乐表演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把握行腔、吐字的技巧,也即所谓的“字正腔圆”,实际指语言中的母音要咬得正确,在行腔过程中要保持母音的正确运行,中途不能走样。歌唱的任务是真切、生动、优美地表达歌曲的内容。首先必须让听众听清歌词的每个字,同时欣赏到美妙的歌声。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要叼着唱”,行腔中字头固然重要,但要把它唱得轻巧灵活,既要唱清,又要唱松,这就需要掌握技巧。叼住之后要立即往字身上过渡,此时除了气息的力量之外,吐字头的所有力量和状态应立即消失,仅保持这个字的单一韵母的发生状态,字身唱法的基本要求是母音应保持到下一字出来之前的一瞬间才收音。而字尾即韵尾,字的收音不能太重、太轻或太长,这样会破坏字、声的统一。收音的动作主要由下牙关、舌与下唇来完成,收音时这些部位要放松,在下一个字即将出来的瞬间,很快、很轻柔地完成,同时还要注意母音的转换。

准确地使用语言,掌握技巧,做到字正腔圆和艺术性的表现语言内涵是我们歌唱中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坚决主张字的清晰准确,一个学习声乐的人如果字唱得不清楚,怎么能感动别人呢?没有清晰语言的声乐艺术表现不是完整的声乐艺术表现,完美的声乐艺术表现必定有清晰的语言。

(五)“渐”的妙用

为了表达丰富的歌曲内涵,感情有许多发展变化,表达手法也多种多样,如抑扬顿挫、快慢强弱等。如何使这些变化合理自然,其奥妙就在一个“渐”字,如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等。“渐”字是这些发展变化的中间纽带,做得好,声音就自然优美,完整感人;做的不好,就不是渐变,而是突变,如同变脸术一样滑稽可笑。要使“渐”字做得好,应注意在转换时,前者要为后者做准备,后者由前者承接过来之后再加以发展。这是很细致、微妙的过程,完全要靠我们不断的理解,提高修养来完成。艺术表现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渐”字的运用,需要我们精心去揣摩。

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是最终完成声乐作品艺术实现的必要保障,是作曲家创作的声乐作品的创作延续和升华,因此,演唱者应认真仔细地把握歌曲的二度创作。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0.

[5]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8.

[6]李维勃.西洋声乐发展概况[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7]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公司,1999.4.

[8]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上一篇:偏远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 下一篇:论学生的同一性教育